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走进钟楼>>钟楼文化>>文保>>内容
杨氏家庭戏楼位于钟楼区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东下塘 75 号,紧临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2003 年 12 月 23 日,常州市人民政府以“常武地区戏楼群”名称调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 6 月 5 日, 江苏省人民政府以“常州戏楼群”名称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市河是最早的江南运诃,又称漕渠,承担着历代的漕运重任,曾是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宋代王安石、苏东坡、岳飞等历史名人都曾乘船在南市河上经过。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区域内保存有百余间清代古建筑,还有许多民国建筑,此外还保存有许多古井、古碑、古桥、石库门、石刻件和不同风格的封火山墙和常州式转角,街区被称作是常州的周庄,又被称作是常州的建筑博物馆,特别是这里还保存有烈帝庙码头和古纤道,面积达 2 公顷多。这里更是名人辈出,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和中国近代著名小说家、《官场现形记》作者李伯元等都曾在街区生活过。东下塘还曾是常州府的驿道,南约 200 米原是明、清时期常州府南城墙,杨氏家庭戏楼东距常州大南门德安门约 500 米,西距小南门广化门约 250 米,1000 年前的毗陵驿(宋朝称荆溪馆)曾在附近。南宋初年, 宋高宗曾两次驻跸荆溪馆,杨氏家庭戏楼是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颗名珠。
杨氏家庭戏搂所在的东下塘 74 号和 75 号是为一体的硬山式古建筑群,坐南朝北,北距江南运河仅 10 米,房屋约建于清光绪年间,戏楼也在同期建成,带有明显的晚清风格。杨氏宅第为五开间四进形制(原有六进),东首有陪弄,约长 30 多米,至今保存常州式封火山墙和屏风式马头墙,形式优雅美观,是江南优秀民居。第一、第二进为五开间平房,梁架高耸,青石铺地,且有石台阶。杨氏宅第至今保存清式长门窗和支摘窗,图案精美而奇持,室内部分门窗用西洋玻璃装饰。第三进东首书斋上方有篆额“息影”砖雕,字迹极为古拙,显示出主人退出官场,隐身林泉的心态。杨氏戏楼位于第三、四进间的花园内,戏楼坐东朝西,三面临空呈“凸”字形,周置长窗 20 扇,平时长窗紧闭,自成一室,演戏时,长窗则敞开或拆卸,露出舞台。长窗外环三面栏杆雕刻花卉虫鸟等浮雕景物,采用圆雕、浮雕、镂雕等多种技法,刻工工艺精湛,经百年风雨侵袭,部分雕刻已风化。戏楼有上下两层,上层高 2.2 米,
下层高 2.7 米,通高 4.9 米,宽 4.2 米,进深 3.4 米。下层原存放乐器及演出道具,也作为化装间,下层木门框形制为罕见的菱形,上层则作演出舞台。楼前为花圃,其侧另有书斋、回廊、月洞等建筑。花圃旧有太湖石假山、荷花池及桂花等,部分湖石和滴水石龙首已被移至公园内, 戏楼东面山墙还有造型奇特的花窗,彰显了主人很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鉴赏力,花园南首是第四进平屋。在清末及民国,每当中秋、端午、重阳、春节以及重大喜庆日,杨氏家族有时会请戏班来家中唱堂会,一家人其乐融融,一边赏月,一边听戏,演员唱的戏目以昆曲和京剧的折子戏为主。
杨氏是常州望族,东下塘 74 和 75 号杨氏属武进前黄杨氏,历代名人众多,据《毗陵前黄杨氏族谱》记载,前黄杨氏堂号名怀云堂,远祖是东汉太尉杨震,始迁祖杨士英于南宋理宗绍定年间从江西临川迁居常州府武进县前黄地区钱垛桥,前黄杨氏来常州定居后重视家族的文化教育和科举功名,共出进士 12 名,明末状元杨廷鉴就是其中之一。杨氏
戏楼的建造者可能是清代杨承善。杨承善官名承庆,字怀尚,号审磐, 又号茂溪,国学生,江西候补同知,覃恩加三级,诰授中议大夫,曾任知县,又说曾任知府,但家谱未详载。杨承善生于咸丰七年(1857), 逝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其子孙至今仍有在宅第中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