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无障碍浏览
  • 智能问答
  • 今日钟楼
  • 登录个人中心
  • 网站首页
  • 走进钟楼
  • 新闻中心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数据开放
  • 数据发布
信息名称:“十三五”民政工作总结
索 引 号:014119539/2020-00034
组配分类:规划计划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民政局
产生日期: 2020-11-16 发布日期: 2020-11-16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十三五”期间,全区民政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市、区委工作要求,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民生服务为导向,以内涵提升为关键,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市前列,圆满完成了“十三五”预期目标,为推进“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聚焦精准救助,坚持困有所帮、弱有所助,在增强困难群众获得
“十三五”民政工作总结
 

“十三五”期间,全区民政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市、区委工作要求,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民生服务为导向,以内涵提升为关键,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市前列,圆满完成了“十三五”预期目标,为推进“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聚焦精准救助,坚持困有所帮、弱有所助,在增强困难群众获得感上彰显“钟楼温度”。始终坚持把底线思维和共享理念贯彻于工作之中,以补齐民生短板、履好民政职责的实际举措,让困难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一是民生底线进一步织牢。严格执行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城乡低保、低保边缘家庭救助标准2020年提标至900元/月/人、1800元/月/户,较2016年增幅分别达34%和20%,五年中累计发放城乡低保、低保边缘家庭保障金分别达9243.98万元、644.63万元。依托全市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并与救助管理“阳光扶贫”等平台联动运行,对低保、低保边缘、特困等申请救助对象实施动态管理,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完善“8+1”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民政牵头的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试点推行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全区1镇7街道全面建成社会救助申请“一站式”受理平台,实现“一门受理、一网通办、智能识别、精准救助、阳光运行”。二是福利普惠进一步提升。健全困境儿童关爱保护网,通过建立困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启动购买服务开展困境儿童保护专项行动等举措,全区困境儿童得到有效监护,五年来累计发放孤儿生活保障金162.51万元。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五年来累计发放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7456.08万元。提升各类对象关爱服务覆盖面,五年来发放尊老金5240.1万元,发放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特困人员生活保障分别达269.76万元、409.32万元。三是急难救助进一步覆盖。建立以发现、认定、快速响应、社会力量参与和监督检查等为主要内容的临时救助长效机制,五年来临时救助924户、2104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247.45万元。常态化开展“慈善一日捐”,五年中累计劝募352.9万元,慈善基金利息款收缴累计759.16万元,慈善氛围更加浓厚。扩大慈善救助受益面,慈善“六助”区级层面累计投入733.35万元。探索慈善救助形式,引入社会化力量运作慈善超市,建成一期、二期慈善超市17个,慈善超市实现镇(街道)级全覆盖。

二、聚焦优质养老,坚持完善体系、满足需求,在增强老年人生活幸福感上开启“钟楼模式”。强化积极老龄化思想,加快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一是优化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建成城乡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54个、27个,城乡覆盖率分别达85.71%、56.25%。全市率先建成老年人助餐“中央厨房”,建成助餐点95个,实现老年人助餐服务全覆盖。启动助浴点、日间照料中心、“心灵茶吧”、镇(街道)老年人法律援助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满足老年人助浴、康复护理、精神关爱、法律维权等服务需求。建成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完善“一平台九中心”服务功能,增强养老服务管理能力。二是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统筹推进养老床位总量增加和结构优化,截止“十三五”末全区养老机构20家,建成养老护理院1家,养老总床位数5474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达47.7张。其中,护理型床位2773张,社会力量举办床位数4359张,分别占比78.7%、79.6%。20家养老机构中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10家,与卫生服务中心或医院联营3家,与卫生服务中心签订服务合作协议7家,幸福阳光等6家养老机构成为医保定点养老机构,医养融合进一步提升。五年中累计发放高龄补贴5240.08万元,投入社会化养老资金达8683万元。启动高龄、失能、半失能及困难老人由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包”,并拉长居家养老服务年龄段,2020年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人数达1.95人,占比18%。积极参与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12349平台“社区便民服务标准化”、慈济养老护理服务有限公司“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标准化”通过考核评估。幸福天年老年公寓入选全省唯一“高品质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并获评第三批省级养老服务创新示范企业。三是提升养老服务能力。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实施以“幸福驿站”“幸福家居”“幸福手环”“幸福保障”“幸福春晚”为五大内容的“幸福养老”系列工程,五年内累计完成适老化家庭改造2052户、发放老年人“幸福手环”20000个、建成“幸福驿站”13个等,15分钟为老服务圈基本形成。全市率先实施“门铃助老”行动,为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关爱服务。开启中芬合作模式,挂牌成立中芬养老合作示范基地,多措并举大力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90%,玖玖江南养护中心入选省“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全市率先启动“党建+养老”,成立幸福天年老年公寓党支部、国投健康长者公寓党支部等2个养老机构党组织,总结提炼养老机构“1234”桑榆晴党建工作法,为推行养老机构党建工作积累经验。四是严抓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全市率先推行养老机构第三方统一维保,由专业维保单位通过月巡检等方式指导、督促养老机构提升安全工作质量。强化管理职责,养老服务和社会事务科增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科,确保安全生产工作专人负责、专项管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制度,跨部门、多层次、高密度开展养老机构安全工作督查。举办消防安全专项培训、专题讲座、消防演练等,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实施最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通过全封闭管理、加强物资供应、启动全员核酸检测、“飞行式”检查等方式,确保全区养老机构“零感染”。建立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保障入住老年人生命安全。

三、聚焦治理创新,坚持先行先试、大胆实践,在增强城乡居民认同感上贡献“钟楼智慧”。紧紧围绕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契机,以提升能力激发治理活力,努力形成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良好局面。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助北港街道等做好撤村转居工作,并通过撤并、新建等方式综合布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截止“十三五”末,全区共有52个社区、50个村。五年内累计投入3100万元,改造提升社区(村)综合服务用房35个,全面建成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全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平均达900平方米以上,每百户达40平米。二是加强社区治理创新。推动镇(街道)与社区全面签约,“政社互动”按步骤有序推进。持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城市、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均达100%。推动社区“减负增效”,着力清理和规范延伸到社区的有关事项,有效推动社区回归自治本位。试点推行智慧社区手机APP,全市率先建成街道(镇)公共服务“一站式”受理平台,集聚多方资源下沉社区。全面推行“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在全市首届城乡社区业务交流展示中获得个人和团体组“双第一”。围绕“重塑社区建设品牌”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社区“微自治”探索实践,创成新型农村社区10个,占比20%;邹区镇殷村村被农业农村部、民政部等四部门联合表彰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殷村村、安基村获得常州市“最美乡村”称号,“许巧珍7+工作法”获评民政部全国优秀工作法,西林街道邹傅村“六家工作法”等一批成果相继在全市获奖,出版《社区治理之钥——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的钟楼实践》,邹区镇杨巷村“‘1+1+1’村(居)务监督新模式”获评省2018年度现代民政创新成果奖。确立“探索在社区提档升级中建立和完善社区资源整合机制”主题,成功创建省第二批社区治理创新服务实验区。全市唯一入选民政部“民政智库社会调查点”,配合民政部做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科研数据采集等有关工作。全市率先启动村(居)民委员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赋码工作,推进基层自治组织规范化运行。顺利完成钟楼区第十一届村委会、第六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举成功率100%,选出主任99名、副主任85名、委员308名。配合区委组织部推进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做好届中补选的指导工作和“候选人”的背景预审工作。启动第十二届村委会、第七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筹备工作,通过加大宣传、培训等举措,稳步推进新一轮换届选举工作。全市率先开展社区需求大调查,形成《城乡社区居民调查蓝皮书》,为精准施策、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加强社工队伍建设。稳妥推进社区(村)专职职业化体系建设,出台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1+7”系列文件,社工福利待遇2020年提升至7万元左右。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五年累计招录社工309人,全区现有专职社工527人。通过举办社工节、“青蓝工程”、城乡社区业务展示交流等活动,提升社工队伍专业素养,全区持证社工593人,每万人持证人数达9.5人,居全市前列。全市率先建立区社会工作人才库,成立社工协会,区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指导中心获评江苏省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巢国媛、查文瑛等3人获评省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杨建军、巢国媛、孔源等3人获评市社会工作突出贡献人才,王瑛、李晓婷、刘俊等获得省“最美社工”荣誉称号。

四、聚焦协同共治,坚持党建引领、育管并重,在增强社会力量参与度上打造“钟楼样本”。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与实践者,是社会治理中的一支重要补充力量,也是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载体。一是社会组织党建取得新进展。全市率先建成社会组织联合党支部,引入党建指导员,提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截止“十三五”末,全区建立党组织社会组织32家。建成投用区级社会组织服务发展中心,获评市党员创业“扬帆行动”示范基地,成为全市社会组织党建“一中心七站”模型的策源地。打造“星火党建领航站”获评全市首批党员教育“实境课堂”,实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八大领航行动”,总结提炼社会组织党建“12345”工作法,获评常州市现代民政创新成果奖,并在全省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12345党建工作法引领小组织汇聚大作用”获评常州市“百项优质服务事例”。社会组织党建贯穿于成立登记、等级评估、换届改选、年度检查全过程,做到以检促建、以评促建,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常态化。二是社会组织培育取得新成效。截止“十三五”末,全区共有各类社会组织1102家,其中注册登记社会组织252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850家,城市社区平均拥有社区社会组织达14.4个,农村社区平均拥有社区社会组织达7.7个。建成镇(街道)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8个,建立社会组织“1+8+N”实训模式,完善“区级领航站+镇(街)指导站+社区益站”三级实训网络,首创社会组织负责人约谈制度,“本土孵化+资质认定+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体系基本形成。通过建立“双随机、一公开”、联席会议等制度,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年检、等级评估工作,开展打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等,社会组织运行更加规范。截止“十三五”末,3A级社会组织71家,4A级社会组织18家,5A级社会组织1家。三是社会组织作用得到新发挥。出台《钟楼区公益创投实施意见》,通过举办第二届公益创投大赛、“星火众善+”计划等,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社区服务工作。定期收集制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目录,组织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开展购买服务对接会,为社会组织提供项目信息源。开辟“星火公益大讲堂”,面向社会组织推出以党建品牌创建和服务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创新创业辅导活动,促进社会组织全面发展。“一个书包的旅行” “小红星在行动”等众多公益项目品牌,以及公益助学联合会、麦星公益等一批社会组织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五、聚焦管理增效,坚持均等服务、规范管理,在增强服务对象满意度上唱响“钟楼声音”。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规范提升专项社会事务服务管理工作,为群众提供更加满意、更加便捷的服务。一是全面加强从严治党。配合区委巡察组做好对民政局党组的巡察工作,12项问题全面整改,完成率达100%。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通过开展民政系统警示教育活动、排查廉政风险点、制定廉政风险防范措施等,确保民政资金管理规范。健全党建工作机制,引入听证会模式,严格执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建立健全党组理论学习制度,提升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加强支部规范化建设力度,完善“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党内生活制度,开展“党员义工365”等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局党总支获评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建立村(社区)“两委”人员区级备案和联审联查机制,通过层层传递、层层压责,民政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显著成效。二是全面加强民政综合能力建设。推进民政“放管服”改革,深化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下放权力事项7项,解决好服务对象“最后一公里”问题。深入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完成邹区镇龙潭陵园、北港陵园等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等级改造提升,全区集中治丧中心启动建设,倡导文明殡葬新风。按照“小微权力”整治工作要求,加强扶贫领域专项治理行动的部署检查、落实推进。启动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联合开展“最忆钟楼”地名文化征文活动,编撰《毓秀钟楼地名考》获得常州市“十佳社科读物”称号,“多维度转化地名普查成果”获评常州市现代民政创新成果奖。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完善婚姻登记历史数据,提高信息化水平,创建婚姻登记服务优质品牌。加强双拥工作,成立全区爱国拥军促进会,创成省双拥模范区。按区委统一部署,编制“三定方案”,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创成“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8个,全区减灾示范社区实现全覆盖。提升双拥工作影响力,创成省双拥模范区,为全市双拥创建“满堂红”作出贡献。三是全面加强民政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民政系统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民政党员干部“四个意识”进一步强化。紧盯“关键少数”,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民政系统战斗力和凝聚力持续提升。加强民政普法教育,结合重大时间节点,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文艺演出等形式,提升民政意识,并在全省民政法治工作会议上作专题汇报。举办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管理能力提升班、基层民政干部队伍能力提升班等,深入开展“一学习两整治”活动,借助“钟楼民政讲坛”“星火公益大讲堂”等载体,加强民政机关作风建设,提升民政干部职工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五年来民政系统没有发生一例违法违纪行为。加强民政新闻宣传工作,讲好钟楼民政故事,先后在《中国社会报》《中国社区报》《民政文选》《江苏民政》等中央、省级媒体刊载钟楼民政工作取得的经验与成效,连续四年获市民政系统新闻宣传先进单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常州市钟楼区电子政务中心
联系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星港路88号 邮政编码:213023 电子邮箱:zlqzfb@changzhou.gov.cn
联系电话:0519-88890809(网站建设管理)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40002 苏ICP备050281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