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无障碍浏览
  • 智能问答
  • 今日钟楼
  • 登录个人中心
  • 网站首页
  • 走进钟楼
  • 新闻中心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数据开放
  • 数据发布
信息名称:钟楼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2020年工作要点
索 引 号:MB1631365/2020-00006
组配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文体旅局
产生日期: 2020-05-26 发布日期: 2020-05-26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一、政治统领、培根塑魂,提升党建工作引领力:1.全面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2.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3.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4. 进一步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二、聚焦主责,提质增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5.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6.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要求。7.着力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三、聚焦民生、强化服务,促进公共体育事业稳步发展:8.推进群众体育重点工作。9.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10.积极承办和参与赛事活动。11.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力度。12.建立健全体育社会组织。13.积极推进体医融合。四、聚力融合、创新驱动,开拓文旅融合新局面:14.突出全域规划引领。15.突出重点项目带动。16加快文旅市场疫后复苏。17.积极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18. 推出城市旅游精品线路。19. 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20. 加强文旅形象宣传推广。五、坚守底线,有序推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21.有序做好文物保护重点工程。22.加强红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23.探索文博类产品的开发。六、提高站位,高效有序,守住文旅市场监管底线:24.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25. 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26. 持续做好重点专项工作。
钟楼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2020年工作要点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推进“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再出发的起步之年,也是加快推进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的开局之年。钟楼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强力推进五大明星城建设的部署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总导向,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党建为引领,以文体旅融合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战略,以高质量的文体旅产业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以高品质的文体旅产品供给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政治统领、培根塑魂,提升党建工作引领力

1.全面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坚持“一手抓党建,一手抓业务”,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强化“一岗双责”,进一步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做好“深融合”这篇大文章,紧紧围绕文体旅融合发展工作,找准党建与业务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机关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争当“三个表率”的理念,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大力弘扬“我是党员我先上”的精神,推动党旗飘在一线、堡垒筑在一线、党员冲在一线。

2.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以落实省委巡视中意识形态巡察反馈意见为契机,压实党组主体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和民主生活会内容;贯彻落实好《钟楼区党委(党工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的要求,明确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任务,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加强意识形态和社会舆情综合分析工作,加强对文化馆(中心)、各类演艺活动等文化传播阵地以及艺术创作、展览展演、景区景点宣传、重大文旅活动、体育赛事赛风赛纪、体育社会团体活动的引导和把握,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舆论导向。

3.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着力解决作风方面突出问题;强化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和领导班子“一岗双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强化监督执纪力度,认真执行民主生活会、党内谈话、述职述廉、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党内监督各项制度;深入推进党纪党规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提升廉政意识,继续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工作;认真按照省委巡视组巡视反馈意见,逐条抓好整改,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制度化、长效化管理。

4.进一步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围绕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巩固和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结合起来,持续推进主题教育整改落实,做好制度废改立工作。坚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进一步夯实思想基础、锤炼政治品格、改进工作作风,把“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转化为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的行动自觉。

二、聚焦主责,提质增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5.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按照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要求,落实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力争上下联动,推出具有钟楼模式的文化惠民培训和活动。按照供需对接、内容丰富、管理有序、群众满意的要求,研究制定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服务标准规范。完善以效能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扶持激励机制,推进“一中心一品牌”建设,全年创建基层文化品牌不少于8个,将全省高质量发展监测指标“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纳入各级文化载体重点考核,提升工作成效。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机制,打造“椿芳文化空间”及“秋白微书房”等一批文化新地标,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6.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要求。以“一街三段”(南市河历史文化街、锁桥湾历史地段、三堡街-西直街历史地段、南河沿历史地段)为抓手,推进星宸文化艺术中心、安基文旅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依托三宝博物馆、玉蝶萝卜干等非遗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非遗中的传统技艺、工艺美术品牌;以非遗类乡土人才建设为抓手,出台专项扶持办法,推进传承保护和利用;联合瞿秋白纪念馆打造沉浸式演出,推出系列短剧,展现秋白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和秋之白华的故事;联合版块持续推进西林民俗风情节、荆川文化节、北港读书节、新闸荷花节等活动。

7.着力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紧紧围绕重大主题和重要时间节点,大力实施精品化战略,策划好主题文艺创作和展演活动。参加第十四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打磨关注老年人生活的社会性问题舞蹈作品《最近最远的我们》,创作国画《松柏常青》;在抗击疫情期间,组织非遗传承人积极行动起来,创作国家级非遗梳篦、炭精画作品以及音视频诗词、少儿篆刻、快板作品等文艺作品;组织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推动钟楼非遗微集市小程序上线发布,开展非遗大师作品网上展陈与大师课堂;出版《杨守玉评传》。

三、聚焦民生、强化服务,促进公共体育事业稳步发展

8.推进群众体育重点工作。紧紧围绕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主动把群众体育工作融入上级重大决策部署之中,充分发挥区、各街道两级全民健身部门领导协调机制作用,积极推动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配合市体育局积极推动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的创建工作,对照标准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抓创建、强落实;总结《钟楼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7—2020年》的成果,配合编制《常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开展《常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7-2020年)》实施效果评估。

9.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进钟楼区(西林)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并投入运营,建成邹区镇、北港街道2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完成120个全民健身路径点的更新和新建工作,选点建设5个二代健身路径示范点;鼓励各街道推行《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科学规划、布局和建设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

10.积极承办和参与赛事活动。做好中国女排超级联赛(常州赛区)保障工作,组织好“钟楼健步行”、钟楼区篮球、羽毛球等全年各项品牌赛事。坚持体育惠民,充分发挥好体育活动、各街道全民健身月的聚集效应,扩大体育消费,加强对定点场所消费券发放指导力度,鼓励市民到消费券定点场所参与健身。

11.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力度。发挥常州科学健身指导站的品牌效应,组织专家团队开展运动健康知识讲座,年内全区完成不少于10场次;开展体质测试下基层服务,全区国民体质监测不少于3000个样本的抽测工作,并且配合全国体质测试抽查工作;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年内完成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晋级培训、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轮训等150人次。

12.建立健全体育社会组织。鼓励健全镇(街道)体育总会,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延伸,鼓励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各类群众性比赛和全民健身活动,继续开展等级社团创建工作,力争创成区属社团5A等级1个,3A等级2个。

13.积极推进体医融合。配合市体育局落实《常州市运动健康指导门诊建设实施意见》,做好五星、永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建设运动健康指导门诊工作,加强体医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两员”融合培训课程,推荐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参加由省体育局组织的运动处方师培训,为运动健康指导门诊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实施好第二期慢病运动干预项目。

四、聚力融合、创新驱动,开拓文旅融合新局面

14.突出全域规划引领。编制《钟楼区全域旅游规划》,围绕“文旅融合、城景一体、共建共享”理念,实施“多业融合、全域联动”大发展战略,着力“点、线、面”连通,聚焦重点突破,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实施文旅融合发展一本规划统领、一张蓝图推进。配合编制《常州老城厢文旅提升发展规划》,加快提升老城厢文旅发展。

15.突出重点项目带动。制订《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钟楼行动方案(2020-2022)》,排定并推进一批引领性强、带动力足的重点文旅项目,着力推进5个纳入2020年度市级重点旅游项目,全年完成2.06亿元投资额;培育储备一批文化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重点项目,促进殷村游学营地、春秋国旅互联网旅游服务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指导佳农探趣生态园乡村旅游产品提档升级,争创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16加快文旅市场疫后复苏。打好企业纾困解难、市场加快复苏、产业升级发展的“组合拳”,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政策落地推进,助力全区文旅企业“危”中求进,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17.积极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配合编制出台《常州市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意见》。以夜间游赏、夜间餐饮、夜间购物、夜间娱乐、夜间文化体验等形成多元“夜”态矩阵,加快培育钟楼夜游体验产品,推进南北大街、三堡街、安基村等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提升文化和旅游在夜间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制作发布创意新颖、制作精良的优秀原创作品,促进短视频、直播电商与景点推广、夜间经济、旅游消费等融合创新。

18.推出城市旅游精品线路。开展旅游文脉整理工作,重点围绕历史人物、民风民俗、街巷里弄、历史典故等内容深入挖掘与整理,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元素,培树都市休闲旅游“打卡地”。组织邀请旅行商来钟楼进行实地考察体验,开发特色化、品质化、定制化城市旅游线路产品。

19.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重点做好4A景区—青枫公园,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区—运河五号、常州梳篦厂,旅游星级饭店—阳光大酒店、德泰恒大酒店复核评定工作。加强“厕所革命”,高标准建设一批旅游厕所。拓展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在有条件的社区中心、旅行社门店、实体书店等开设旅游咨询点服务。

20.加强文旅形象宣传推广。充分利用上级各类推广渠道,最大化展示钟楼旅游形象。加强政企联合、条块联动,举办时尚感、潮流派文化旅游活动,聚集人气、提升影响,营造有体验、有回味的都市文旅休闲氛围,彰显老城厢千年积淀内涵,凝结更为广泛的以城市认同感、归宿感为内核的精神合力。

五、坚守底线,有序推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21.有序做好文物保护重点工程。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做好文物保护、传承和利用。落实大运河管控及“常走大运” 钟楼段工作要求,以夏家大院修缮为契机,做好文物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重点做好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中山纪念堂、大陆饭店等文物建筑修缮及后续利用工作,进一步提高文保建筑的完好性,以落实文物安全要求为契机,落实《关于进一步明确文物保护工作责任的意见》,加强文物消防工作,实施文物火灾隐患整治行动,推动文博场所安全防范设施建设。

22.加强红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联合地方高校和相关部门,组建革命文物普查工作队伍,收集整理钟楼革命文物相关文献资料,对全区范围内革命文物资源进行实地调查登记,摸清革命文物分布情况和保存现状,提炼革命文物特色,依托瞿秋白纪念馆和故居等红色资源,将瞿秋白精神提炼出来、树立起来、传播开来。

23.探索文博类产品的开发。参与文化常州系列活动,落实“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围绕文化常州、品味常州、雅致常州等方向,鼓励文博机构、社会力量利用文化资源进行文创产品的研究,开发瞿秋白、唐荆川等名人影响力大、市场适用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文创产品,让市民把文博产品带回家。

六、提高站位,高效有序,守住文旅市场监管底线

24.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落实《常州市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编制《钟楼区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实施火灾隐患、旅游包车、文化和旅游场所客流超载、大型节庆演艺活动、无证照经营、境外旅游安全等六大行动,深入开展安全隐患大检查、大整治。组织文化体育旅游行业各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或自查承诺书,完善安全生产保障制度,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紧急疏散演练等活动,提高经营场所树立“安全第一”的经营理念,强化底线意识。

25.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统筹做好疫情期间各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严把复工复产安全关,明确复工复产安全监管、安全生产条件审核等具体措施,组织开展返岗员工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在严格防控疫情条件下,研究落实更加精准、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处置措施。

26.持续做好重点专项工作。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扫黄打非”专项行动。进一步强化文化市场综合监管,开展日常巡查、明查暗访等工作。积极做好文明城市长效考核工作。落实好规模酒店、网吧等督管工作,鼓励创建省“绿色网吧”,大力实施“绿色网吧”提升工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常州市钟楼区电子政务中心
联系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星港路88号 邮政编码:213023 电子邮箱:zlqzfb@changzhou.gov.cn
联系电话:0519-88890809(网站建设管理)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40002 苏ICP备050281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