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永红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坚持谋划早、行动快、落地实,推出“七大行动”,排出“七张清单”,组建27个“工作专班”,建立“六项例会”制度,狠抓各项工作推进,力促目标任务完成,为“荆川故里,乐业永红”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一、今年以来主要工作总结
(一)致力谋发展,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始终把发展区域经济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努力克服资源禀赋和硬件条件制约,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经济指标稳中向好,1-10月,10项主要经济指标中街道共有4项指标排名全区前三;其中规上工业产值增幅达207.1%,二电仪产值超10亿元,创历史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12.3%,以上两项指标均位列全区第一。项目建设扎实推进,9个重点产业类项目顺利推进,新建项目开工率100%。常州无损检测智造园已初步形成以三合智能无损检测为主导的产业特色;市级下沉资产新动能创新产业园于3月签约,预计12月开园;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基地项目于9月签订政校企合作协议,将打造成为产教融合发展示范平台。项目招引持续发力,落实区重大项目“攻坚突破”专班要求,通过积极挖掘招商资源、精准对接目标客商、主动服务存量项目等方式,抢抓“税源型、总部型、科技型”项目,交通及时保障防撞缓冲车服务平台、二电仪整车装备及研发总部扩建等项目先后落地建设,提前4个月在全区率先完成全年“2030”项目招引任务。其中二电仪项目总投资达3亿元,填补了永红近10年超亿元工业投资项目空白。产业集聚初见规模,三合智能、赛蓝检测等检验检测类企业及建科院、二建司、新有建设等建筑类企业形成集聚发展态势,二电仪、建科院正在申报五星级企业,有望开创永红制造业、服务业“双五星”历史。主动对接资本市场,市级区域性总部企业建科院已通过省证监局上市辅导验收,进入申报阶段。载体建设成效显著,积极盘整各类载体,累计整合载体面积超40000平方米,其中整合街道自有资产8500平方米,村级资产18000平方米,第三方运营资产15000平方米,有效提升载体承载力和吸引力。
(二)注重提质效,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城市更新有序推进,整体连片实施清潭新村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改造总面积达55万平方米,涉及8750户,250幢居民楼。在改造前期通过摸底调查、多轮座谈、入户征询充分了解民情民意,获得99%群众支持率,经验做法获《江苏新时空》报道;在改造期间及时协调化解矛盾争议,为清潭老居民留住记忆乡愁;改造工程将于年内全部完成。大板房片区停车场已分批分片陆续投入使用,总计建设停车位1300个,已交付900个。中吴宾馆北侧地块节点取得突破,江南春宾馆北侧地块形成净地,花园公交枢纽片区综合改造涉及居民649户,房屋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2轮民意调查,同意率达到96%。市容管理日益精细,开展“争旗夺星”行动,划分城市管理四大网格,实现巡查管理全天候全覆盖。木梳路等精品道路整治提升效果初现,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垃圾分类有序推进。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打破降尘监测结果落后局面,1-10月结果平均值顺利达标,7月指标位居全市乡镇街道第一。中粮浜、盛家浜、徐家浜、小仓浜等4条南运河支流支浜清淤工程有望年内完成。街道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街道。
(三)持续惠民生,百姓福祉不断提高
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疫情防控毫不松懈,全力落实落细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要求,人员排查快速有效,下转数据日结日清。累计核查流转信息15000余条;先后开设集中隔离点2个,管理服务各类隔离人员4800余名;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演练2次,共计检测近18000人次。本轮疫情中,街道第一时间启动新奥佳园、嘉宏云顶等小区楼幢封控管控措施,建立高效沟通渠道,涉疫垃圾全程闭环管理,街道商会爱心企业每日免费配送生活物资包,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针对新冠疫苗接种人苗匹配难题,率先探索开设疫苗接种预约登记平台,成为全区试点,创新做法获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社区治理不断完善,投入600余万元完成花南社区和上书房社区提升改造,两处社区用房均已投入使用。结合两委班子换届,着力打造项目负责人、社区笔杆子、社区代言人和全科社工指导员四支队伍,年轻社工在社区治理和疫情防控中不断磨砺成长。在全区率先完成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成为全市首批授牌社工站。老小服务提档升级,针对“一老一小一兜底”人群成立社会救助、助老服务、儿童关爱、社区治理“四大联盟”,落地实施各类服务项目46个,服务对象超30000人次。积极推进老旧小区及困难老人户“适老化”改造,大力推动家庭医生签约和养老机构医疗站点建设,充分挖掘大学资源,联合东海堂艺术教育中心成立街道老年大学,逐步打造“医学养”养老新模式。制定“红蓓蕾”困境儿童关爱成长计划,围绕“梦想小屋”“假期关爱”“心理健康”等领域打造全方位关爱体系,花南社区“网格妈妈”事迹获常州日报关注报道。
(四)着眼优治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不断提高社会治理专业化、法治化、精准化水平,为高质量发展营造平稳可控的良好环境。网格治理有序高效,不断完善机制建设,设置网格153个。改造提升综合指挥中心,统筹实现“网格化”“1+4审批服务综合执法”“12345”“城管12319”等平台“多网合一”,以“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赋能疫情防控、为民服务、反诈宣传等重点工作。矛盾化解稳妥推进,有序推动万嘉破产项目,桂花园四期共计142户已于10月顺利交付;德厚“优购房”矛盾走上诉讼的法治轨道;中意宝第三期项目历时12年重新启动,46户涉拆群众全部完成签约。杨祥华等一批信访积案成功化解,一年来未有赴京非访等行为发生。安全防线全面筑牢,梳理完善各专项应急预案和整治方案,完成20家“危污乱散低”企业出清提升,设置35个城中村微型消防站,推动72家工业企业完成安全风险评估申报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法治建设步伐坚实,深入开展行政执法普法月、“侨法宣传进社区”等普法宣传工作,锦阳花苑社区创成全区首家“全省城乡基层援法议事范例”,基层法治阵地实现新扩容。
(五)聚焦增活力,改革创新扎实推进
坚持问题导向,紧盯任务目标,持之以恒推动改革创新取得实效。清单专班双轮发力,围绕目标任务,立足永红实际,全面落实“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工作要求,确保工作有抓手、有保障、有推进。截至目前,七张清单工作项目完成进度超过90%。制度建设不断强化,针对上级工作要求、巡察反馈问题以及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出台平时考核、零星工程、内部审计、城市长效管理等多个领域制度文件,及时补齐制度短板,以制度护航发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对企税收奖励政策,在年初创新发展大会上兑现表彰奖励,进一步突出政策导向性和精准性。持续加强惠企政策宣传,落实“代帮办”服务,用活街道商会平台资源,助力企业实现更好发展。今年以来,街道累计帮助企业申报各级各类项目55项,争取扶持资金700余万元,中煤科工和建科院获评“2021年生产性服务业优秀服务机构(省级入库)”(全区共两家);街道商会荣获“江苏省四好商会”称号。国有资产家底明晰,对346处资产共计约1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物和土地资产开展集中核查工作,编制资产明细表、分布图、运营情况表等资产数据库。统一制作张贴“永红资产”铭牌,所有资产拥有唯一编号,进一步亮明“永红”身份,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规规矩矩管理。农村改革平稳推进,随着宣塘村集体土地及房屋整体拆迁“清零”,村民分散居住,宣塘村完成撤销村民委员会建制程序,成为全区首个成建制撤销的行政村。宣塘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首次分红。
(六)着力强基础,党的建设不断深化
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抓好党建促发展,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基层换届圆满完成,积极稳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有序推进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选举产生新一届班子成员共175名。学习成效明显提升,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全年,坚持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扎实开展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组织生活会、专题党课和专题培训,开设“老兵红色直播间”,“老兵讲故事”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深入基层社区,获得学习强国、交汇点等多家平台媒体宣传报道。党建水平不断提高,清三社区党委获评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枫林党建文化广场、民心岛、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等党建阵地内涵不断丰富,“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路径持续深化,“共益”社会组织品牌内核得到充分挖掘。巡察整改力求实效,配合完成区委第三巡察组对街道专项督查及区委第二巡察组对街道所辖村社区集中巡察,扎实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确保巡察取得实效。特色工作亮点纷呈,切实加强党工委对人大工委、政协工委的领导,“人大代表之家”充分发挥议政问政、助推发展、造福民生功能作用;政协“有事好商量”协商成果“一米小菜园”在新华日报、人民政协报等重要媒体刊登。民族团结工作成绩突出,街道获评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成为全市唯一(全省共7家)。
(七)突出转作风,干事创业氛围浓厚
不断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切实转变作风,着力激发干部队伍内生动力。“关键少数”以上率下,调整办公用房布局、撤销出入闸机、改造机关食堂、主动接访下访,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良好氛围。利用周末时间交流学习、研讨工作,班子成员既强化分工,又讲统筹合作,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形成合力共推街道重点工作。不断加大对社区干部的关心关爱,改造提升办公环境,补贴慰问及时到位,组织温暖持续传递。作风效能持续提升,率先在全市推出“免证办”,设立全市城区街道首个“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政务服务开启高效绿色新通道。开展“党员干部身上的味道”廉政主题活动,加强对机关工作纪律、重点工作推进等领域的常态化监督,对违规发放尊老金、漠视侵害残疾人权益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持续改进作风。考核机制日趋完善,优化平时考核实施方案,结合区公务员平时考核管理系统,形成“日记录、月总结、季评价、年测评”考核模式,推动考核指挥棒更加精准高效。优化完善能上能下实施办法,以工作实绩为标尺,调整晋升2人、交流转岗2人、转正定级4人、提拔使用2人,干部队伍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有效激发。积极主动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街道上下政令畅通、人心思齐,干事创业的氛围正在进一步形成。干部培养全面系统,开展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履职素质能力提升班,启动街道年轻干部成长“五年计划”,搭建“荆川学堂”学习交流平台,提升干部理论水平、能力素养和干事热情,积极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