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动态>>财政局>>内容
城市“绿肺”具有减轻空气污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涵水区域、减少城市噪音等城市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2020年,钟楼区充分利用城维事权下放这一契机,全面摸底、逐一梳理全区绿化水平,把脉“绿肺”健康,开出了“提高管养水平、统一管养标准、激发板块间比拼热情”等一系列药方,绿化管护面积已达到31.82平方公里,占比24%,远超“绿肺”分布占比18%的平均水平。但从长期来看,提升空间仍然巨大。
一、突破“老瓶颈”,进一步加强整体规划
钟楼作为传统老城区,人多、车多、建筑物多,地少、绿少、空间少是绕不过的现实难题,由于寸土寸金,钟楼的绿化成本更高,一些老旧小区或传统商业区为确保正常运行、集聚人气,将当地公园、绿化带让位给楼宇和停车场;同时,局部性的道路扩建、房地产开发等使得绿色功能区分布趋于零散,功能隔离。这就要求钟楼“绿肺”建设结合规划条件、建设特点以及功能需求整体打包布局,凝聚环保、农业、城管、住建等条线“组合拳”合力,充分发挥运河水系、生态廊道、小游园、龙城商圈等先天优势,建立集水利生态、文化休闲、运动康体、生态体验于一体的发展体系,搭建“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于一体的“绿肺”综合体。
二、突破“单一性”,进一步整合资金来源
城市“绿肺”建设属于长期导向型的公益类民生项目,短期内工业产值、经济效益较弱。目前,钟楼“绿肺”建设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保障,投入渠道单一,近三年城建、农业、生态环保等长效管理年均投入约6亿元,已占一般预算的20%左右,且受制于整体财力水平,每年一般公共预算投入比重也呈缓慢下降趋势。由于绿化养护工作量大且养护单价较高,财政资金只能勉强满足日常管护需求,更大规模或部分精品化建设项目只能“排队”开展或通过发行专项债券来实现。对此,钟楼一方面需要开辟“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全新发展模式,积极将社会资本活水“注入”城市“绿肺”,另一方面要用好用活各类上级财政扶持和金融政策,多渠道、多投入,为全区城市“绿肺”建设挖好资金泉眼。
三、突破“被动型”,进一步强化绩效管理
在上一轮市对区城市长效管理事权下放工作中,钟楼结合区级实际同步开展了区、街两级事权、财权的进一步细分。但由于市对区下放事权和财权尚不清晰,以及长期存在的区内各板绿化管养标准不统一、投入不均衡等情况,资金的实际投入绩效不明晰、难测量,这使得资金“全流程”绩效管理重要性愈加突出,一是要对绿肺建设资金,尤其是项目化的建设性事项,从前期规划、可研等环节就开展绩效目标设置、事前评估,提前预判资金实际需求。二是要强化中期评价,实时了解资金去向、执行进度,及时“公示”绿肺建设成果,汇集社会各界对绿肺建设的需求建议,进一步凝聚共识。三是要及时反馈绩效评价结果,探索采用评价结果与预算挂钩模式,对评价结果不佳的单位和项目相应压减预算经费。(胡必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