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街道将以归零空杯心态和冲刺奋进姿态再出发、再攀高,紧扣“老城更新、商圈振兴、文旅复兴、民生暖心、党建红心”五大行动接续奋进,突出“五个精”,把握“五方面”关系,围绕初排的重点产业项目、政府性投资项目、重点工作专班和“争第一、创唯一”项目攻坚发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一)老城更新突出“精细”,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老城更新是群众的期盼,也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突出精细,做好“留、改、拆”的迭代更新和“宜居体验”的发展升级,让老城再起芳华。
坚持从整体谋划空间布局。精准对接市、区国土空间规划,主动融入全区“运河文创名区、生态宜居家园”战略定位,协同化、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老城复兴样板区(大运河“文生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优化提升“一街”。“一街”即常州古运河高品位步行街,在保留传统的老城空间格局和建筑肌理的同时,与大庙弄片区联动,依托现有的商业基础和历史街区,以空间、功能、业态重塑引领发展格局。深化建设“一带”。“一带”即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加快串联夏家大院、西瀛里、明城墙、文亨桥、篦箕巷、盛宣怀故居、南市河等运河景观资源及文化资源,绘就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新画卷。集聚发展“一轴”。“一轴”即轨道交通现代服务业示范轴,依托轨道交通2号线和即将启动的5号线,以开发空间与项目载体建设为主,促进创新创业和服务业提质增效,推动地铁经济、楼宇经济集群发展,加快驶入示范轴的“快车道”。升级打造“一区”。“一区”即生态活力居住区,按照环境优美、管理精致、宜居安全、民生幸福的目标,坚持把城市更新作为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产业、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分布,完善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发、提高城市内涵老城能级,打造生态宜居城区标杆。
坚持以局部推动全域提升。在整体谋划基础上,以点带面精雕“工笔画”,全力推动“局部新”向“全域新”拓展。高标准深耕重点片区。优化“支点”格局,加强与市、区各大平台公司对接,2022年重点推进东头村地块、杨氏戏楼及周边地块、西直街片区微改造项目,稳步推进中意宝第三期建设。聚焦轨道交通5号线前瞻布局,争取四院东侧地块、家家爱地块、会馆浜河东侧地块等项目的实施。按照市党代会要求,配合上级部门积极谋划大观楼历史建筑复建。高质量推进宜居改造。围绕全区“三改一拆一增”工程,稳步推进老旧小区宜居改造三期工程尽快完工。推进世纪明珠园、怀南苑等老旧小区改造四期工程,主动对接群众所需,政府出“清单”、居民来“点单”,“共建共享”改善居住条件。加快提升全域道路品质,匠心打造“微景观”,增强广化街、会馆浜路、新市路等道路提升改造的整体效果。新增口袋公园、小微绿地,让街头转角“小而美”,进一步彰显城市品质。高水平抓好城市管理。瞄准创建典范性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目标,开展集贸市场及周边秩序提升等专项行动,推广垃圾分类工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污水处理提质增效“333”行动,以控制餐饮油烟和工地扬尘为重点,坚决守住“蓝天白云”和美丽家园。树立城市从管理转为治理的理念,探索“城市体检”新手段,及时查摆城市建管中的问题。与荷花池街道携手万科万物云城共同做好“城市物业”后半篇文章,以专业化、精细化、数字化的高效管理与运维服务,努力实现全覆盖、降成本、提质效,为全区提供老城厢样板。
(二)商圈振兴突出“精致”,把握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
面对商圈发展的难点堵点、短板弱项,通过存量与增量两手抓,破解瓶颈制约,全力做好“精致商圈”大文章。
以聚合力、强动力优化发展存量。对延陵路沿线商业发展轴的吾悦国际、莱蒙都会、南大街步行街等老商圈存量,倡导“渐进式提升”模式,让其重焕生机、重聚人气。汇聚力量,夯实提升基础。坚持多方统筹、上下联动,汇聚商管公司、国有资产、龙头企业、小业主四方主体合力,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夯实“渐进式提升”基础。探索“创业+商业+人才”复兴新模式,以优客工场为抓手,打造集联合办公、商务休闲、餐饮美食为一体的复合型业态,强化新的商业增长极;加快慧客大厦·人才公寓建设进度,拓展青年驿站数量与规模,厚植人才扎根沃土,提升商圈核心竞争力与吸引力。精准施策,解锁提升路径。在南大街步行街区深化“政府引导、业主共治、第三方参与”的模式,试点产权、业态统一管理机制,探索灵活度高、操作性强的混合托管模式。推动青云坊地下空间连通和南大街地下停车场改造,实现轨道交通2号线南大街站配套商业开业运营,扩展南大街片区整体商业动线。在莱蒙街区深化以“企业为主、政府扶持、多方参与”的模式,推动莱蒙北区和南区业态调改,促进盒马X会员店落户商圈。吸引文艺小酒馆温馨入驻西瀛里,以“微醺夜经济”的持续升温,提振商圈夜活力。
以挖潜力、激活力做强发展增量。以促转型挖掘潜力,推动商圈能级显著提升。打好差异化发展“转型仗”。围绕劳动西路沿线的碧桂园、金鹰、运河天地等增量空间进行“引导式布局”,对业态模式前瞻性谋划,构建错位发展格局,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内卷式发展”的泥潭,在遍地开花的综合体中力争“破圈”“突围”。筑造载体化建设“新高地”。紧跟大数据、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等产业发展趋势,推动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全面提升南大街智汇园、亿蜂创新产业基地、米码头壹号等载体功能,加快推进司法鉴定中心、优客工场等载体建设,支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科技型企业更新技术、创新发展,多方促进新型服务业的孵化和招引,提升空间效益和承载力。牵住项目化支撑“牛鼻子”。坚持项目为王,加速老城厢复兴项目、高附加值项目、区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绿地运河天地·龙城夜巷项目申报省级文旅项目。对标投资政策导向提前谋划储备重大项目,明年初排重点产业项目10个,年度计划投资9.4亿元;政府性投资项目5个,年度计划投资2.38亿元。精准施策抓招商,深化全员招商、全域招商,充分开拓社会资源,畅通信息渠道,形成小分队分产业项目招商,完善跟踪服务机制,以精准招商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文旅复兴突出“精品”,把握好动态与静态的关系
瞄准全市建设长三角文旅中轴、休闲度假中心的机遇,聚焦“运河文创名区”战略定位,以静态与动态互动,为“书香水岸,最美江南”的钟楼运河符号增添更多南大街亮色。
用城市文脉串联静态玉带。精心呵护静态的“文化语言”,积极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近代民族工商业文化、吴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等,讲好创造11项“中国第一”的盛宣怀故事,描绘“中共常州独立党支部”“常州首个现代工业的工厂支部”等革命故事。联合荷花池街道共同打造延陵西路沿街微景观和城市小品。做好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与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盛宣怀故居的景观和业态衔接,形成文旅动线,让南市河再现“江南烟火气息”。充分利用龙控集团各类资源高水平运营盛宣怀故居。携手晋陵集团推动古运河南大街4A级景区扩容提质、夏家大院织补改造和宫苑宾馆文旅酒店建设。支持亚细亚启动影视文化城建设,与新城吾悦合作,打造集时尚观影、直播打卡、餐饮宴会、智慧停车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以多元体验释放动态魅力。探索更富创意的动态“打开方式”,让老城厢唤醒记忆,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打烊”。依托钟楼广场、西瀛门广场推出“龙城夜未央,醉美南大街”品牌活动,用夜经济点亮老城厢夜景。充分利用龙控集团、晋陵文旅、景尚旅业等第三方专业资源,内外联动合作平台,撬动文旅产业发展升级。发挥秋白书苑民元里馆资源优势,举办特色文旅活动,形成品牌效应。加强与市、区文旅部门对接,让亮点突出、特色彰显的“小剧场”走进南市河历史街区,用本土文化浸润群众生活。深化传承非遗文化,推动面塑、留青竹刻、乱针绣DIY等非遗体验项目在景区“活起来”。打造古运河南大街文化旅游区智慧旅游新模式,搭建景区、餐饮、住宿、文创企业全域发展。
(四)民生暖心突出“精心”,把握好底线与高线的关系
坚持人民至上,精心办实事、办好事,坚决筑牢底线,不断织密高线。
筑牢民生底线。全面对照“八个更”要求,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民生保障更有温度。通过综合运用“物质+服务”救助形式,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动志愿服务,探索困境儿童、罕见病患者、特殊家庭等群体的长效帮扶机制,开展“一老一小一困”关爱服务行动,对460余名困难人员做到精准救助、温情帮扶。开展“爱益起”公益行动周系列活动,弘扬公益慈善。围绕项目化、专业化、精准化的要求,引入专业化社会组织分类服务民生需求。切实做好龙船浜大板房320户居民抽签选房工作,关心关注在外过渡的老年人及困难家庭。让安全发展更有韧性。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增强安全发展能力,做到防风险与促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对照安全生产三年行动方案,持续加大排查整治力度。狠抓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落实全员安全责任制。完善应急队伍体系建设,提高自救能力和处置能力。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食品、药品、疫苗等安全工作,织紧织密防护网。让社会稳定更有秩序。配强网格员队伍、完善考核机制,进一步提升网格化社会治理水平。建立健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机制,常态化推进“平安钟楼”建设,稳步推进“网格+文明城市+精细化管理+N”机制融合建设。高度关注党的二十大、各级两会、冬奥会等关键节点,进一步处置好凯悦中心、中意宝第三期群访矛盾,努力化解信访积案,确保社会稳定。
织密民生高线。加大投入为民生福祉作出更强保障,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营商环境再优化。积极探索实施跨省通办、跨区域通办,推进“家门口办好事”150个事项的全面落实。实行窗口练兵常态化,全方位进行实操培训。强化党政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建立重点企业、街区企业、重点楼宇企业等多种微信服务群,当好“店小二”“急郎中”,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痛点”“难点”“堵点”。社区建设再创新。深化基层群众自治,依托“三社联动”,打造社区“微”自治项目。举办2022年社会工作主题宣传周活动、第五届“我爱我家”邻里节主题活动。挖掘提炼“一居一品”品牌精髓,完成广化桥、双桂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推进金色新城、中意、西直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物业管理再规范。全力对物业管理工作中的“顽瘴痼疾”进行“对症下药”,以党建引领业委会规范化建设,积极申报省级示范点,适时启动物业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做好金色新城、鹏欣丽都、中意宝第等小区的业委会换届工作,推荐社区“两委”成员、居民骨干、党员代表等担任业委会成员,真正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解决居民的“关键小事”。服务保障再提升。启动智慧社区建设,完善“15分钟医保服务圈”。抓好满足“一老一小”需求的老旧小区改造,积极推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力争电梯数量和推进速度全区第一。争取完成8个省市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建设、2个“两定一撤”小区建设、1个四分类试点小区建设。
(五)党建红心突出“精气”,把握好引领与保障的关系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让党建引领与保障相辅相成,实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互融互促、同频共振。
固本强基强引领。强化理论武装,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政治建设的举旗定向作用。夯实思想政治的理论武装。探索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学习教育的新途径,完善和落实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机制,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唱响宣传舆论主旋律,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化“百姓名嘴”“红色经典阅读”等宣讲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推动文明实践热在基层、热在群众。围绕小巷讲坛成立20周年开展系列活动,擦亮品牌特色。打造全面过硬的基层堡垒。用好用活许巧珍工作室、“运河七号”南大街365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构建商圈党建新格局。开展“经典颂读”“读书沙龙”等特色活动,传颂时代经典、讲述发展故事,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提炼深化“一居一特、一居一品”社区品牌,描绘社区党建“八骏图”。积极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全面激活党群“红色细胞”,让党员干部冲锋在急难险重第一线、让党旗飘扬在发展最前沿。
凝心聚力强保障。推进干部队伍建设,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在南大街更加浓厚。锻造攻坚克难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和考核“指挥棒”作用,领导干部带好头、作表率,敢抓敢管敢担当,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层层传导压力。完善年轻干部链条化、系统化培养路径,在防疫一线、发展一线等实践中提升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举办“缅怀许巧珍,传承工作法”活动,激励街道上下将许巧珍“7+工作法”真正融入工作实践。启动“双桂”讲堂,通过以学促思、以讲促学、以学促干,实现社区干部和机关干部能力水平“双”提升,奋力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攀宫折桂”。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牢牢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强化“四责联动”,形成并优化责任闭环。持续完善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做实巡察整改“后半篇”文章,将“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巩固和扩大巡察整改成果。绷紧作风这根弦,拿出“严”的作风、“实”的干劲,让干部“沉下去”、“接地气”,真正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难题在一线解决。营造团结向上的浓厚氛围。扎实推进人大议政代表会制度,拓宽民意表达渠道,用好广化连心桥“商量书房”,擦亮政协“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巩固和发展团结统一的良好局面,不断营造和衷共济的干事氛围。加强党管武装,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深化发展双拥共建。以建团10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提高群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