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南大街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攻坚克难,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积极探索老城厢复兴发展实践,全面推进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开启“龙城第一商圈”复兴行动,努力打造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龙城会客厅”。
(一)夯基础、扩优势,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对标高质量发展,以“重大项目强化攻坚年”为抓手,抓项目促开工、抓招商促落地、抓建设促增产、抓平台促服务。
1. 综合指标稳中向好。预计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9.6%;纳入核算重点服务业行业营业收入15.55亿元,同比增长13.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8%;工业投入目标完成0.25亿元,完成年计划125%;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5亿元,增长6.0%;实际到账外资1277万美元,完成年计划212.8%。
2. 重大项目进展顺利。2020年,街道有13个项目列入区重点项目(新建项目8个,续建项目5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22.03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23.36亿元。目前已开工项目12个,开工率达92.3%,碧桂园文商旅城市中心建设项目预计12月份开工;已竣工项目5个。紧盯新东方项目、旗袍文化广场、亚细亚停车库改造等项目进程,扩大项目储备、加快落地步伐。
3. “三新经济”乘势发展。瞄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特色,招募融天下供应链直播平台项目、碧桂园文商旅城市中心建设项目、苏宁影城、医方云平台等“三新经济”项目入驻;品牌引进有新突破,目前四大街区共有入驻品牌238个、网红品牌14个、首进品牌32个。鲍师傅糕点店等网红品牌的入驻,引爆全城消费潮流。信用建设有新提升,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常州市信用示范企业和信用管理贯标企业,推动建立信用公开承诺制度。
4. 科技创新卓有成效。5家众创基地入驻创业创新项目71个,截止9月底完成税收5246.84万元。已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2家,入库申报3家;规上工业企业存在研发活动的企业数为3家,1-10月研发费用累计0.53亿元,完成年目标的83.5%;已完成1000万元成交额技术合同申报。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业品外观瑕疵检测系统项目成功入选十三批龙城英才计划,并计划申报2021年省双创计划。2个项目已申报第十四批龙城英才计划。
5. 企业上市稳扎稳打。江苏东星智慧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挂牌至8月已完成六轮融资,融资总额75677万元,江苏证监局受理IPO辅导申请,计划2021年4月申报创业板。上市后备企业“小象优品”获得新浪微博战略性投资资金5亿元,占股38.86%,计划2021年四季度向美国纳斯达克提交上市申请材料,2022年上半年正式上市。
6. 合力支撑经济复苏。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微信群等线上线下渠道,多方宣传各级助企抗疫复工政策,对承租辖区内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50家中小微企业减免房租合计114.07万元。通过搭建银企服务平台,帮助辖区内47家企业贷款1.5亿元。在全市率先发放价值60余万元的消费券、停车券和感恩券,投入150万元对双桂坊美食街实施提升改造;启动莱蒙后备箱夜市、南大街步行街餐车夜市、百货大楼实施“百大夜巷”2.0工程,为商圈聚人气导客流,焕发夜经济活力。
7. 服务企业争取政策。街道畅通政企沟通渠道,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各项优质服务。2020年,属地企业获得2项省级荣誉、6项市级荣誉、1项区级荣誉,顺利帮助企业获得上级资金支持共计222.1万元。
(二)谋规划、抓节点,老城厢复兴提档加速
紧扣《常州老城厢复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纲要》要求,积极推进涉及街道的19个项目,主动开展商圈提升、街巷焕新、点亮夜市等行动,不断提升中心城区的吸引力、承载力、辐射力。
1. 城市环境稳步提升。老旧小区改造、道路品质提升两大工程齐头并进,塑造中心城区的风貌形态。全面提升老旧小区整体人居环境,杨柳巷、双桂坊、安阳花苑、茭浦巷四个小区的综合整治工作加紧施工,预计年内完工。老城厢颜值不断刷新,西瀛里、双桂坊区域沿街442个道路树池全部平整到位,破损道板全部修缮完毕;茭蒲巷、青果巷、铁市巷、新街巷等精品道路年内基本完工。
2. 修缮保护有序推进。按照老城厢改造要求,最大限度保留老宅旧居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肌理。8天内完成盛宣怀故居地块项目征收工作,正围绕修缮方案加速施工;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遵循“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的原则,建筑风貌的修复、市政配套设施的完善等均已完成;夏家大院保护修缮及周边整治工程于8月份开工,预计年内完成本体修缮。
3. 文旅融合共享共赢。以打造非遗及文化产业集聚区为定位,组织企业赴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实地考察,已有10家非遗项目、2家文化产业表达入驻意向。“常州古运河南大街文化旅游区”微信号上线,开通智慧导览、线上商城和线上预约等功能,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舒适的游玩体验;定制设计南大街专属签字笔等文创产品,举办“龙城夜未央 最美南大街”文化惠民季活动,文旅融合不断释放更大效能。
(三)立标准、实举措,城市管理精细精美
全面启动城市精细化管理百日攻坚、龙船浜大板房治理等专项行动,强化部门联动,践行规范治理,推动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
1. 城市更新解危有力。落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安排部署,开展龙船浜大板结构住房专项治理,实行党政领导包干制度、挂图作战倒排时序,截止11月25日累计签约314户,完成98.13%。年内加快启动青果大厦地块和东河沿地块征收工作,为盛宣怀故居修缮和区域交通畅通打通节点。
2. 城市管理广出实招。按照“百日攻坚”行动总要求,出台完善《南大街街道“1530”精细化管理工作要求》,加强市容秩序的管控力度,打造中心城区的新形象、新面貌。强化绿化景观提升行动,新增绿化小景观 10 余处,手绘美化沿街电箱等城市家具;大力开展停车专项整治行动,增设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区域,拖移乱停放的非机动车,有效规范街区停车秩序;落实乱张贴、乱涂写专项整治行动,多管齐下疏堵结合,城市“牛皮癣”慢慢消失;开展文明养犬专项整治,采用劝导教育、匿名举报等方式有效遏止不文明养犬行为。
3. 物业管理用心尽责。创建 6个全市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示范点,持续推进党建引领物业管理;完成世纪明珠园 8 幢的老小区电梯加装工作,积极推进留芳大楼、安阳花苑等小区电梯加装工作;针对辖区排查出的两处危房,督促物业发放危房通知书,协助房屋人员安全撤离。
(四)创品牌、优民生,社会事业亮点纷呈
持续深化“幸福南大街,乐享365”特色民生品牌内涵,以创新服务为主导,以和谐社区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重点保障疫情防控、精准实施帮困救助,着力实现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1. 疫情防控精准到位。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做深做细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疫情防控组织体系,精准细分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构建严密完整的疫情防控网络,推动各项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2. 行政审批便民利民。率先在全市实现“一窗通办、全科受理”,一次递交即可一站式完成业务办理全部手续。采取服务指南、公示公告的形式,根据办事的复杂程度,明确不同的办事机制,打造“最多跑一次”服务模式。
3. 社区建设争先创优。对标苏州平江路街道社区建设,引导东头村、怀德苑社区打造 “精品社区”。围绕居民多元化需求,完善各类配套设施,打造15 分钟社区生活圈。以“美丽楼道”项目大赛为抓手,发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帮助建立良好的社区楼道自治生态,切实提升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
4. 社工队伍增能提效。结合“网格+全科”服务模式,提前谋划配足配强社工力量。通过分类、分层、分时培训继续深化小巷社“彩”社工能力提升计划。完善“全科社工”工作机制,由原先业务条线单一考核改为条线+全科窗口综合考核,梳理规范街道全科窗口服务流程、制定设立评价考核机制,促进队伍素质作风同步提升。
5. 民生服务温暖相伴。提升改造西直街社区居家养老站点,增设助餐站点、心灵茶吧;适老化公益改造稳步推进,77户家庭完成改造。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为各类民政救助对象共发放救助资金219万余元。创新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运营模式,与热心公益的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联合开展“2020爱·益起”公益行动周,受益群众 1294人;抓细抓实信息采集、场所建设、走访慰问等基础工作,切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五)强管理、稳大局,基层治理行稳致远
进一步理顺信息畅通、矛盾预警、联席调处、应急管理等工作机制,突出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联动群防群治,社会治理各方面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1. 社会治理卓有成效。整合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平台、12319城管等平台到“一张网”中,建立上报事项分层分类、高效流转、督促解决的闭环流程,大幅度提升处置效率。发挥“能人”专业优势,将检察官、法官、警官、律师和心理咨询师充实到网格员队伍,结对互助。强化网格员物资装备保障,配齐工作“八件套”,提高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出台《南大街街道开展“套路贷”及非法集资等问题专项排查行动方案》,联手市监南大街分局、派出所清理问题公司,60余家年内全部清理完毕。广泛开展“银龄‘三防’——老年人防骗护卫工程”,构建“助防+善防+自防”的立体保护网,为预防老年群体受骗保驾护航。
2. 矛盾化解多方联动。对重点个访积案实行“一人一案一策”机制,落实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和领导包案制度,组建专班逐个分析、集中研判、多渠道协调,成功化解了2户征收地块的个访和1户历时18年的积案。针对重点的3个集访问题,街道积极搭建平台,建立沟通机制,时刻关注事态进展,同步联动法院、公安、信访等部门,维护和谐稳定。
3. 安全底线时刻守牢。今年以来开展所有行业领域的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2次,与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签订安全生产告知承诺书84份,安全生产投入同比增长18%。扎实开展违法违规“小化工”专项整治行动,全域排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住户33827家。以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拉网式抽检各类食品 550 批次,未发生食品生产事故。对 116 家涉药企业、30 家特种设备企业执行最严监管频次,确保合法合规经营。
4. 污染防治到边到角。加强餐饮油烟治理,完成5家试点单位高效率油烟净化设备安装任务。严审严控餐饮企业油烟排放,累计关停30余家小散乱餐饮单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新“网格+部门”的巡查上报机制,督促施工单位扬尘管控落实“六个百分百”要求。强化水环境治理,解决南市河段生活污水入河遗留问题,270户住户完成污水接管;西水关截污泵站工程建设完工,杨柳巷小区污水管网换新及雨污分流工作预计年内完成。
(六)固根基、聚合力,党建工作释放动能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1. 聚焦党建引领,突出队伍建设。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开展“三学三亮”树典型、“屏对屏”云党课、领导干部讲党课等活动,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稳妥做好社区“两委”换届前期调研及工作部署。借力运河党建文化示范带建设,推进“运河七号”党群服务驿站改造升级;积极参与区域党建联盟,在青果巷内落地新建“许巧珍工作室”;依托常州古运河南大街文化旅游区游客中心,建成南大街365党群服务中心,形成点面结合、功能互补的党建活动阵地矩阵。扎实开展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在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在疫情防控期间火线提拔社区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各1名。大力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实行年轻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平稳有序完成街道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干部结构、理顺职能。
2. 着力理论武装,凝聚思想共识。强化政治理论引领,坚持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用好“学习强国”APP、钉钉职工群、社区网格微信群等学习平台,学习、领悟、践行新思想、新理论。用好微信公众号、抖音官方号,传播正面声音;加强全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研判,全年上报、处置舆情达1000余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用“红色文化”引领文明实践,培育时代新人。依托“时间银行”、“志愿江苏”平台,注册志愿者8039人,人均服务时间超24小时。全方面开展对外宣传,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共同发声,《一条复苏的步行街》打破央视单条2分36秒记录,17条新闻被学习强国采录。《百年南大街》微信公众号发布199期637条、抖音号发布35条。高度重视维护民族宗教领域的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及时妥善处置“西仓桥祭桥”事件和华音佛乐会事件,得到市区相关领导及部门高度评价。
3. 层层压实责任,强化廉政建设。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六保”任务等专项监督检查,开展专项调研3次;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街道党工委听取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5次;严格把好选人用人廉政意见回复关,累计回复51人次,防止带病提名提拔。以特色监督为抓手,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建立“四合一”平台作风建设联动机制,对平台工单实行分类监督,一次工单看结果,两次工单盯过程,三次工单追责任,有效督促责任部门提升工单办理质效。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严肃问责,批评教育2人次。以日常监督为主线,综合运用“四种形态”。充分发挥抓早抓小、惩前毖后的作用,提醒谈话19人次,诫勉谈话1人次。以线索处置为牵引,努力提高查审质量。排查问题线索25条,立案5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人次。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集中体现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心城区空间支撑不足,老城复兴亟待推进;城区品质不够精致,城市更新、业态布局距离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民生事业有待进一步创新,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