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2021年专题>>钟楼区“统计监测”>>分析预警>>内容
经济运行平稳有进 发展阻力初显端倪
——2021年三季度钟楼区经济运行综合分析
前三季度,钟楼区紧紧围绕全市“532”发展战略和我区“中轴枢纽支点、都市智造高地、运河文创名城、生态宜居家园”的战略定位,坚持“老城乡复兴,西进提速,东西融合,产城一体”的战略方贤,攻坚克难、戮力争先,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的积极态势。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前三季度,钟楼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2.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0%,两年平均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8亿元,同比增长0.5%,两年平均增长-0.6%;第二产业增加值198.72亿元,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442.41亿元,同比增长8.7%,两年平均增长5.4%。三次产业结构为0.3:30.9:68.8。
(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发展基础不断稳固
1、工业经济稳中提质。1-9月,全区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13.1%,较半年度回落6.1个百分点,回落幅度低于全市平均0.4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速位列全市第六,两年平均增长9.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8.33亿元,同比增长23.0%,较半年度回落5.6个百分点,回落幅度低于全市平均0.8个百分,两年平均增长14.0%。七大行业“六升一降”,其中建材、冶金和机械行业增长较快,分别完成产值增速36.5%、33.9%和22.6%;纺织服装业负增长,产值增速同比下降0.5%。创新动能持续增强,1-9月全区规模工业完成研发费用13.45亿,同比增长37.9%,研发费用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达3.0%;完成战新产值增速28.2%,较工业总产值增速高5.2个百分点,拉动全区规模工业产值增长10.5个百分点,战新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达38.6%。
2、服务业经济全面增长。1-9月,全区完成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06.99亿元,同比增长34.6%,增速较二季度回落3.9个百分点,回落幅度较全市平均低0.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5.8%。其中,纳入核算的服务业完成营收67.52亿元,同比增长37.1%,增速较二季度回落3.9个百分点,回落幅度较全市平均低0.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8.8%。十大行业全面增长,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服务业和卫生和社会工作服务业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49.3%、44.6%和46.7%。
(二)“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发展优势逐步建立
1、投资增速全市领先。1-9月,钟楼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3.4亿元,同比增长9.7%,较半年度回落4.7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二,两年平均增长8.6%。其中工业投入增长21.9%,较半年度提升20.2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四;服务业投入增长8.7%,较半年度回落8.7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一;房地产开发投入增长8.6%,增速较半年度回落12.3个百分点。民营投资贡献提升,1-9月份全区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4.6%,增速较半年度提升8.8个百分点,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为85.9%,贡献率较半年度提升60.6个百分点。重点项目支撑强劲,1-9月全区5000万及以上在库项目81个,同比净增25个,完成投资36.27亿元,同比增长19.3%,拉动全社会投资3.5个百分点,占项目投资比重达75.9%,较同期提高11.4个百分点,其中亿元项目43个,较同期净增长12个,完成投资28.2亿元,同比增长21.2%。
2、市场需求逐渐回暖。1-9月,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87亿元,同比增长23.4%,较二季度回落6.4个百分点,回落幅度较全市平均低3.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5%,其中实现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8.17亿元,同比增长19.1%,两年平均增长11.3%。金银珠宝类、粮油食品类、家具类、服装鞋帽类商品需求旺盛,1-9月分别完成零售额增速97.6%、44.9%、23.6%和22.2%。
3、外向经济有序推进。1-9月,全区完成进出口总额168.8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增速排位全市第五。其中,出口总额153.60亿元,同比增长17.7%;进口总额15.30亿元,同比增长24.9%。完成实际使用外资1.11亿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48.3%,时序进度位列全市第四。其中房地产到账7175万美元,占比65%,制造业到账1474万美元,占比13%,其他产业类到账2456万美元,占比22%。新增协议外资3.91亿美元,新增外商投资项目25个,其中新设项目15个。
(三)三大收入稳步增长,发展质效加快体现。
1、企业效益运营良好。1-9月,全区1085家规上工业、服务业和限上贸易企业中,亏损企业315家,亏损面29.0%,较半年度收窄4.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销售443.6亿元,同比增长21.0%,实现利润28.67亿元,同比增长6.3%,创造利税36.93亿元,同比增长6.8%,销售利润率6.5%。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2.99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创造利税6.52亿元;限上贸易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6.74亿元,同比增长53.6%,创造利税32.95亿元。
2、财政收入保障有力。1-9月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40亿元,同比增收6.65亿元,增长17.2%,增速位列全市第四,税比90.0%,税比位列全市第二。其中,全区完成税收收入40.86亿元,同比增长16.7%,税收收入中主体税种23.5亿元(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15.5%;完全非税收入4.53亿元,同比增长21.4%,非税收入中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2.03亿元,同比增长77.8%。
3、居民收入高位增长。1-9月,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9514元,同比增长10.3%,增速较上半年回落2.8个百分点,回落速度低于全市平均0.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0947元,同比增长9.5%;人均经营净收入5740元,同比增长3.1%;人均财产净收入4669元,同比增长15.7%;人均转移净收入8158元,同比增长16.1%。
(四)支撑要素快速聚集,发展后劲不断累积
1、金融保障不断加强。9月末,辖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95.24亿元,较年初增加306.86亿元,增长19.32%。各项贷款余额1373.10亿元,较年初增加201.66亿元,增长28.15%。各项贷款中制造业贷款和普惠金融贷款比重持续增长,9月末占比均超过12%,其中普惠金融贷款占比较年初增长33.4%。
2、市场主体快速扩容。全区现有市场主体登记总数94835户,较同比增加8329户,同比增长9.63%。1-9月,全区累计新设立各类企业3522家,同比增长19.2%,新增注册资本总额164.48亿元,同比增长0.98%,新设立个体工商户6780户,同比增长2.09%;新增资金总额8.96亿元,同比减少3.76%。全区新增授权发明专利314件,同比增长150%。
3、就业形势积极向好。1-9月,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6852人,登记失业率3%以内,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0360人,职业技能培训10635人次,支持成功自主创业3312人,创业担保贷款发放3213万元。新增高技能人才数864人、职业技能鉴定取证3601人。
二、经济运行中需关注的问题
(一)工业经济略显疲态。一是主导产业趋势向下。随着电网投资增速放缓、常柴部分产能转移,我区农机和输变电业呈向下趋势,两行业1-9月分别完成产值增速18.7%和6.6%,分别低于全区平均水平4.3和16.4个百分点,分别较半年度回落7.8和5.0个百分点。二是防疫物资需求跳水。目前国内疫情防控良好,我区纺织服装、生物医药两行业快速回落。纺织服装行业产值同比下降0.5%。生物医药行业产值虽同比增长3.6%,但低于全区平均19.4个百分点。区内无纺布与口罩生产企业产值下降均超八成。另外,随着四季度能耗双控工作进一步推进,限电限产对区内工业企业的影响将持续扩大,预计四季度工业产值回落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二)投资下行压力增大。一是产业项目进度缓慢。1-9月全区合计重点产业项目97个,其中已开工并入库项目82个,开复工率达到84.5%,累计投资额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53.4%。其中续建项目合计完成投资进度为73.8%,新建项目合计完成投资进度仅34.5%。二是房地产投入持续回落。目前全区房地产投资占已达73.9%,1-9月拉动全区投资增长6.5个百分点。但进入下半年以来,金融政策收紧楼市下行,企业到位资金压力陡增,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由半年度的21.0%逐月收窄至三季度的8.6%,对全区投资的支撑逐月减弱,四季度情况不容乐观。
(三)部分要素支撑不足。9月江苏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为108.2%,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仅为101.5%,价格“剪刀差”6.7%,再创历年新高。而我区主要行业的PPI均在相对高位运行,如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109.5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123.83%)、金属制品业(110.17%)。原料价格居高不下,致使企业成本持续攀升,资金链不断收紧,生产意愿随之下降,成本转嫁压力同步增大。另外,“芯片荒”致使汽车产量不断缩减,对我区汽车类商品销售持续冲击,1-9月全区限额以上汽车类实现销售额51.83亿元,同比增长17.4%,低于全区平均11.9个百分点,影响全区限上批零住餐销售额增速0.8个百分点。
总体看来,前三季度钟楼区经济发展整体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但经济运行面临的复杂因素较多,工业、投资等主要领域持续出现下行压力,四季度面临能耗双控、原料上涨、房市滑坡等多重压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仍需做出较大努力。下一步,全区上下仍是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加强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提振消费信心,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十四五”的良好开局。
发展后劲略显不足
——钟楼区三季度规模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今年以来,钟楼区委区政府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关注工业企业发展,努力推进转型升级。面对外部不确定因素加大、国内疫情多点反弹等多重冲击,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回落,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部分行业发展受阻等问题需引起关注。
一、规上工业基本情况
1-9月规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38.33亿元,同比增长23.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六;增速比二季度回落5.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为14.0%。
1-9月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3.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六;增速比二季度回落6.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为9.1%。
(一)行业发展分化明显。1-9月,规上工业七大行业中6个行业生产实现正增长,增速最快和最慢相差37.0个百分点。增速最快的建材和冶金行业增速分别为36.5%和33.9%,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3.5和10.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2.2%和19.2%,两个行业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纺织服装行业是七大行业中唯一负增长的行业,同比下降0.5%,低于全区平均水平23.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为下降4.9%。生物医药行业同比增长3.6%,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9.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32.9%。口罩生产重点企业“美舜科技”产值同比下降八成,拉低整个行业增速10.6个百分点;“北自所”产值同比下降八成,拉低整个行业增速14.2个百分点。国内疫情虽然零星散发,但整体控制的较好,防疫物资市场供大于求对两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阻力。
(二)权重板块拉动不足。1-9月,全区7个板块(1个开发区、1个高新园、5个街道)中只有永红(215.6%)和高新园(26.6%)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增速最高的永红属于总量较小的地区,对全区增速拉动作用较弱。开发区(20.4%)总量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近七成,但增速低于全区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未对全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有效支撑。
(三)创新动能持续增强。近年来,钟楼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市场创新活力有效激发,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一是研发费用提升较快。1-9月研发费用合计为13.45亿,同比增长37.9%,高于营业收入增幅16.9个百分点;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3.0%。二是创新成果丰硕,战新产品快速增长。1-9月,规上工业战新产值增长28.2%,高于工业总产值增幅5.2个百分点,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5.5%;战新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达38.6%。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主导产业疲态呈现。钟楼区主导产业农机和输变电行业的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18.3%和10.8%,1-9月增速分别为18.7%和6.6%,低于全区平均水平4.3个和16.4个百分点,与二季度相比分别回落7.8和5.0个百分点。两个行业对全区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5.4%和3.6%,贡献率与二季度比分别回落2.8和1.3个百分点。随着我国电网投资增速放缓,以及农机行业重点企业产能转移,使得两个行业均呈现疲态。
(二)转型升级有所放缓。1-9月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行业产值增速分别为35.9%、30.3%和13.5%,与二季度相比分别回落10.1、15.5和4.8个百分点。对全区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2.0%、17.0%和25.1%, 二季度相比分别回落0.4、2.7和2.7个百分点。其中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缓慢,主要是输变电行业中的 “西电”、“东芝变压器”、“新阳湖电缆”等重点企业合同金额下降、交货期延长等原因造成的。
(三)原料能耗双重压力。一方面,原材料的大幅涨价致使工业企业资金链收紧,生产意愿下降,一定程度影响产值增速持续提升。如常州华日升的主要原材料PET薄膜三个季度平均涨幅都在5%左右,最高单季涨幅超20%;江苏尼高科技所用的原材料水泥9月份涨幅30%;常柴股份有限公司所用原材料生铁和废钢,涨幅也在15%以上。另一方面,今年以来,江苏省用电形势相当严峻,“能耗双控”政策在全市全面推进。全区超半数的规上工业企业被列入限电企业名单,包括机械(农机、输变电)、冶金、化工、纺织服装等在内的众多行业产能受限明显。
(四)生产效益有所降低。9月份,全省工业生产者购进、出厂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7.7%、8.2%,购进价格涨幅超过出厂价格9.5个百分点,企业成本压力增大,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1-9月份,全区规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443.6亿元,同比增长21.0%,比二季度回落9.0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13.7%。实现营业利润27.96亿元,同比增长6.5%,比二季度回落18.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23.6%;营收利润率为6.3%,比二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
三、四季度走势预判及相关建议
当前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速回落较快,虽然年度目标可以完成,但随着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涨价以及能耗双控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对区内工业企业的影响将持续扩大。预计全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在1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8%左右,对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将进一步下降。因此,建议全区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多种途径打消企业顾虑,狠抓生产。
(一)加快项目进度。当前我区时有企业将生产基地外迁,而新建的项目投产竣工仍待时日,工业增长缺乏支撑。要平衡土地、能耗、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多项指标,加强“优二进三、腾笼换凤”力度,吸引优质、有前景的工业项目落户钟楼。加大“小升规”培育力度,认真梳理排查,把握好时间节点,扩大我区工业总量。
(二)培育新兴产业。抢抓数字化改革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契机和新机遇,加大对数字化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要素投入,搭建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智慧供应链,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联互动、融合发展,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三)强化统计服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灵魂、生命线。督促企业学习、落实统计规范,建立健全统计台账,做好原始材料整理、归集工作,做到数出有据,有效地推动工业统计的规范化工作,切实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
总体稳中有进发展面临挑战
——钟楼区三季度贸易业运行分析
今年以来,钟楼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开拓消费市场,全区商贸行业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但在国内外疫情反复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商贸行业进一步发展仍需砥砺奋进,迎难而上。
一、运行情况
(一)批零住餐业持续增长
1-9月,钟楼区完成批零住餐销售额1178.60亿元,同比增长26.8%,两年平均增长11.1%,较二季度提升1.2个百分点,其中实现限上批零住餐销售额为856.37亿元,同比增长29.3%,两年平均增长12.9%。
(二)社零总额增速放缓
1-9月,钟楼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87亿元,同比增长23.4%,两年平均增长9.5%,较二季度回落6.4个百分点,其中实现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8.17亿元,同比增长19.1%,两年平均增长11.3%。
(三)板块差距明显
从各板块完成情况来看,内部差异较大,1-9月分街道限上批零住餐销售额增幅落差达76个百分点。其中五星、邹区和永红限上批零住餐销售额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增速分别为76.2%、40.3%和36.0%;限上批零住餐销售额增速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地区为西林、开发区、南大街和荷花池,增速分别为26.7%、24.6%、21.0%和0.2%。
二、销售发展特点
1、化工材料及制品类增长势头强劲。今年以来化工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化工材料及制品类企业发展势头强劲,1-9月全区限额以上化工材料及制品类实现销售额109.52亿元,同比增长134.2%,高于全区平均104.9个百分点,拉动全区限上批零住餐销售额增速9.5个百分点。
2、汽车类商品前景堪忧。由于全球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汽车产销量不断下降,1-9月全区限额以上汽车类实现销售额51.83亿元,同比增长17.4%,低于全区平均11.9个百分点,拉低限上批零住餐销售额增速0.8个百分点。
3、中西医药类发展受挫。今年受药品带量采购的影响,药品价格大幅下降,1-9月全区限额以上中西药品类实现销售额30.31亿元,同比增长12.7%,低于全区平均16.6个百分点,拉低区限上批零住餐销售额增速0.7个百分点。
三、值得关注的几大问题
1、重点企业发展受阻。一是全区10亿元规模企业中,江苏省烟草、中油石油、国药控股、机械设备进出口和常州之星五家企业拉动力不足,五家企业前三季度合计完成销售额161.84亿元,同比仅增长5.9%,低于全区平均23.4个百分点,拉低区限上贸易业销售额增速7.0个百分点;二是开发区投资建设、典源贸易和科技街贸易三家单位划转给新运集团,订单量大幅减少,三季度实现销售额8.59亿元,同比下降35.3%,拉低全区批零住餐销售额增速1.3个百分点;三是受芯片短缺影响,汽车行业大受打击,一二线品牌全面下滑,奔驰和宝马汽车前三季度销售额较上半年分别回落12.2和20.5个百分点,广联和别克继续保持负增长态势,分别同比下降2.2%和9.3%;四是受客流分离以及线上销售带来持续冲击,常州苏宁易购商贸有限公司和常州怀德大润发商业有限公司三季度累计销售售额分别同比下降33.4%和17.7%,合计拉低全区限上批零住餐销售额0.7个百分点。
2、重点商品增长放缓。全区30亿元销售规模的商品中,石油及制品类、烟酒类、汽车类、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和中西药品类商品增长缓慢,五类商品前三季度合计实现销售额325.02亿元,同比仅增长13.9%,低于全区平均15.4个百分点,拉低区限上贸易业销售额增速15.3个百分点。
3、退规企业影响较大。去年退规的12家限上批发零售企业合计保留同期数22.34亿元,直接拉低全区限上批零住餐业增速3.4个百分点,其中沙兴钢材保留同期数11.89亿元、赫斯商贸有限保留同期数6.80亿元。
4、新增单位贡献较小。今年月度新增4家,但规模均较小,三季度一共实现限上销售额1.48亿元,仅仅拉动全区限上批零住餐业增速0.2个百分点,贡献效果不佳。
四、对策及建议
1、认真做好新增入库工作。一方面,与部门、街道形成联动,利用好“准四上”资源库,对区内企业仔细摸排,对经营稳定、成长性好的企业新增入库,确保符合申报条件的“四上”企业应统尽统;另一方面,加大对企业的培育力度,建立培育库、蓄水池,紧盯发展,达标即入,为全区商贸市场经济持续的增长备足后劲。
2、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政府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深入企业了解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动员各方力量、真抓实干,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调创新,破解企业发展瓶颈难题;另一方面,抓好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和引导商贸企业入驻,促进商贸业态结构重塑。
3、加快促进消费模式转变。目前我区仍以传统零售为主要模式,疫情常态化给传统消费方式带来较大冲击。加快转变消费模式,结合本地实际,充分挖掘和培育本土特色创意文化、休闲旅游等消费热点,并着力推进南大街中心商业综合体多元化发展,吸引更多新业态、新模式的优质企业落户本区,促进多元消费模式发展,带动消费潜力释放,拉动居民消费持续增长。
1-9月钟楼规上服务业增幅逐季收窄
三季度,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服务业经济延续向好发展态势,为实现全区经济进位赶超持续蓄力。1-9月,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6.99亿元,同比增长34.6%,增幅呈逐季收窄态势,增幅居全市第7位,两年平均增长15.8%。
一、服务业经济运行主要特征
(一)营收增幅逐季收窄。去年疫情后企业逐步复工复产,同期数逐步提升,低基数效应减弱,因此,今年规上服务业营收呈逐季收窄的态势。1-9月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6.99亿元,同比增长34.6%,增幅比一季度、二季度分别回落12.7、3.9个百分点,降幅收窄。从全市情况看,我区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与全市的差距比二季度收窄0.6个百分点,低于天宁区8.2个百分点,与天宁区的差距比二季度收窄3.7个百分点。
(二)十大行业保持全面增长。服务业经济整体快速增长,十大行业三个季度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增幅居前列,分别增长49.3%、46.7%、44.6%,对全区服务业的贡献分别为26.8%、2.9%、9.1%。
(三)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从效益指标看,全区规上服务业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提升,1-9月实现利润总额3.83亿元,同期亏损120.6万元,比二季度净增1.21亿元;实现营业利润2.99亿元,同期亏损1.35亿元,比二季度净增9893万。从成本指标看,随着企业业务量的大幅度提升,营业成本及三项费用不同程度上升,但未影响企业的盈利状况,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四)小型企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1-9月,规模以上小型企业单位数占全区规上服务业企业的57.8%,实现营业收入50.21亿元,增长40.7%,增幅比,比二季度高1.6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6.1个百分点;实现营业利润1.84亿元,增长373.4%,期末用工人数增长1.9%,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7.4个百分点。
二、纳入核算的主要服务业行业运行情况
1-9月,全区156家纳入核算的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7.52亿元,同比增长37.1%,随着低基数效应减弱,增幅比二季度略微回落1.6个百分点,从全市情况看,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比天宁区低13.4个百分点。
(一)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回调。1-9月全区17家规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9.0亿元,增长18.8%,增幅比二季度低7.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大幅度回落39.7个百分点,比全区纳入核算行业平均水平低18.3个百分点。该行业企业整体量小质弱,1-9月营收超亿元的企业仅云之端,增长20.1%,增幅低于全区纳入核算行业平均增幅17个百分点;与天宁区相比,企业数少7家,增幅低85.7个百分点,对纳入核算行业的拉动能力低18.1个百分点。
(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1-9月,作为权重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延续良好发展势头,67家企业实现营收30.0亿元,增长32.7%,增幅分别比一、二季度提升1.3、34.1个百分点。拉动全区规上服务业增长9.3个百分点,拉动纳入核算行业增长15个百分点。从全市纳入核算行业的情况看,钟楼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2.8个百分点,差距比二季度收窄9个百分点,低于天宁4.3个百分点,差距比一季度收窄15.7个百分点,该行业对对纳入核算行业的支撑与贡献弱于天宁区,但差距在逐季缩小。
(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高速发展。1-9月,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41家企业实现营收22.35亿元,增长49.3%,增幅比一季度、二季度分别提升1.6、3.2个百分点,分别拉动规上服务业、纳入核算行业增长9.3、15个百分点。从全市看,行业增幅居全市第3位,比全市平均水平和天宁区分别高8.9、26.8个百分点,对纳入核算行业的拉动能力高于天宁区10个百分点。
三、需关注的问题
一是纳入核算行业竞争力偏弱。今年以来,纳入核算行业增幅均列全市末位,行业企业数占全部规上服务业的比重为64.7%,占比偏低,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低于天宁区9个百分点,竞争力偏弱。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影响最大,企业数偏少,仅17家,对纳入核算行业的贡献远低于天宁区。分街道看,西林街道纳入核算行业企业仅4家,1-9月仅实现营收4700万。
二是发展后劲不足。企业存在一定退库风险,1-9月,有31家企业营收达不到入库标准的三分之二,且其中有4家企业已经停(歇)业,目前摸排到能确认新增的准四上单位仅17家;此外个别企业持续发展动能不足,全区18家亿元以上企业中,江苏八达园林有限责任公司、常州晟城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江苏邦诚劳务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营业收入出现下滑。
1-9月份钟楼区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钟楼区紧紧围绕全市“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坚持全面落实“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总体要求,积极采取“清单管理+专班推进”的有效措施服务和推动投资项目有序推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运行良好。
一、总体情况
1-9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8.6%,增速位于全市第二位。其中工业投入增长21.9%,两年平均增长-22.7%,增速位于全市第四位;服务业投入增长8.7%,两年平均增长13.1%,增速位于全市第一位。房地产开发投入增长8.6%,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5.6%。
二、运行特点
(一)工业投入快速增长,内部结构不断优化。1-9月份在大项目的带动下,工业投入增速较上半年有大幅提升。亿元以上工业在库项目2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7个,投资额同比增长71.4%,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个百分点。工业投入占全部投资比重从年初的5.3%提高到10.2%。工业投资内部结构不断优化,1-9月份全区技术改造类投资项目同比增长92.2%,占工业投资比重为70.6%,占比较上半年提高17.2个百分点。
(二)大项目带动作用不断增强。1-9月份,计划总投资5000万及以上在库项目81个,同比净增25个,完成投资36.27亿元,同比增长19.3%,拉动全社会投资3.5个百分点。占项目投资比重为75.9%,比去年同期高11.4个百分点。其中计划总投资超亿元项目43个,同比净增12个,完成投资28.2亿元,同比增长21.2%。
(三)民间投资快速增长贡献持续扩大。狠抓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民营经济持续恢复,质量效益稳步提高。1-9月份全区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4.6%,增速较1-6月份上升8.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为60%,占比较1-6月份提升1.8个百分点;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达到85.9%,较1-6月份提高60.6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
(一)重点产业项目开工率高但进度缓慢。1-9月份,全区重点产业项目97个,其中已开工并符合统计制度规定入库的项目83个,开复工率达到85.6%,累计投资额完成全年计划的53.4%。一方面新开工重点项目进展较慢,1-9月份续建项目合计完成投资进度为73.8%,而新建项目合计完成投资进度仅为34.5%。另一方面,部分重点项目仅形象开工,实际达不到入统制度要求,导致无法产生有效投资数据。
(二)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高但占比较小。1-9月份,全区在库高技术产业投资项目50个,比同期净增3个。精研科技新建消费电子精密零部件自动化生产项目、裕兴薄膜新建年产5亿平方米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项目等大项目顺利推进,有效推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1-9月份全区高技术产业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22.5%。我区高技术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从全区投资结构来看,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先天不足,1-9月份占全部投资比重为7.6%,占比位于全市末位。
(三)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持续收窄。房地产开发投资是钟楼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构成部分,1-9月份投资额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3.9%,拉动全部投资增速6.5个百分点。下半年,融资环境收紧,企业到位资金增幅逐渐缩小,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由1-6月份的21%逐步缩小到8.6%,增幅持续收窄,对全部投资的拉动力逐月减弱,对全部投资影响较大。
四、意见建议
(一)紧盯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一方面督促项目落地动工。相关部门积极指导前期因手续不全重大项目尽快按时序开工,对未开工项目例如匠心独具新建智能家具生产基地项目、中海油国家环保新材料检测分析中心、M-PARK汽车主题街区项目等积极帮助和协调解决困难,推动尽快开工建设;另一方面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坚持以重点项目工作专班和领导联系重大项目机制为抓手,各级联动推进,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运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持续做好项目建设推进期间保障工作,推进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完工、快达产。
(二)抢抓机遇,促进投资结构转型升级。高技术产业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要依托“中轴枢纽支点、都市智造高地、运河文创名区、生态宜居家园”战略定位和数字经济先导区、“两湖”创新先行区等功能区建设要求,以房地产的调整期为契机,在新产业、新模式上进行全面布局,积极招引一批规模大的高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尽快落地投产,促进区域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规范市场,促进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稳定增长。进一步提升房地产市场行业监管水平,不断加强房地产行业规范管理,不断优化房地产市场营商环境,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紧盯国家政策,坚持稳地价、稳房价,防范化解潜在风险,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