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常州市钟楼区人社局被人社部列为“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区级联系点,从中我们深感民有所呼、职有所应、情有所系的使命光荣,倍感重塑权责关系、再造管理模式、改进工作方式的任务艰巨。一年来,我们围绕“快办行动”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和努力。
一、横向打通,纵向延伸
我们围绕部里清单和区级事权,立足“能进则进、能包则包”的原则,着重打通条线壁垒,形成10项“打包办”服务清单,涉及108个办理环节合并46个,同时对其他剩余事项进行滚动梳理,基本实现人社业务窗口服务全覆盖。16个“提速办”服务事项清单中,12个事项实现广义上的即办,即办率达到75%,整体提速70%以上。比如劳动者申请工伤认定可能会同时涉及社保登记问题,我们就合并受理材料、统一上门调查、制作一份笔录,从而提高办事效率。我们率先引进的社会保障卡自助照相制卡一体机,将社保卡办理时长由9个工作日缩减为立等可取。在原有社保、就业等业务“一窗通办、一网快办、区域联办”的基础上,结合镇、街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推进区级职能大综合、区街业务大整合。目前区级社保、就业通办窗口已整合成7个综合柜员制窗口,精简人员、提质提速,实现一个窗口一办到底。建立“前店后厂”模式,服务进一门,后台全处理,对需要基层初审或市局核定事项开展联办、代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步推进区、街道、社区全业务社保三级通办、就业三级联办。
二、线下整合,线上发力
线下坚持部门集中、职能集成、产业集聚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钟楼区人力资源综合服务中心,整合人社业务部门,全面提高现代化、信息化、便捷化水平。归类、整合、精简打包事项材料,“一件事”业务只需按图索骥,“一个地方、一套材料”即可办理。线上用好江苏政务服务网、全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常州人社APP等平台载体,在全省83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中,实现不见面可办事项比率98%以上,保持全市前列。疫情期间开展返常职工信息线上直报,有效助力外地员工及时返常、促进复工复产。积极拓展智能化应用场景,推进更多“快办”升级“无需办”。依靠大数据比对实现补贴资金无感支付,去年无需企业申请、提交任何材料,直接返还失业保险稳岗补贴1.04亿元、发放以工代训补贴2060万元、减免社保费8.7亿元。今年年初,常州市、区两级出台了人才引育、金融保障、企业培育、平台建设等一系列创新发展重磅政策,诸如青年人才双资助的生活补贴、租房补贴等均可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数据比对,更多地无感支付,精准助力人社政策落地和服务执行。
三、应时而变,与时俱进
新发展阶段需要公共服务不断转型升级,我们力求紧跟人社业务和服务不断变化,紧扣快速响应需求,探索更多、更细、更深的应用场景。一方面,重构人社基层管理架构,更好地向下扎根。突出理顺区镇(街道)职能,坚持“不断线、牵好线、在一线”的原则,推进职责清单化、管理扁平化、联动高效化。在就业、社保等条线通办联办基础上着力提速提质提效,在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中着重构建区镇(街道)统一、上下贯通的综合监管执法两级指挥平台,优化调处分工,前移受理关口,下沉执法服务,在推进“快处、快办、快结”中充分发挥基层“发现问题早、解决手段多、快办效应好”的优势。另一方面,重塑人社履职服务模式,更好地向上攀登。主动顺应“三新经济”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需要,紧扣工作痛点、堵点、难点,积极探索大数据、互联网+等在支持企业稳定就业、鼓励创业、引育人才、强化培训、开展帮扶、预警监控和谐劳动关系等多方面的应用。着力推进存量就业、社保等档案数字化,构建基于信用评价、风险分析的劳动关系“互联网+监管”平台,提升监管监控能力,并力求实现数据可共享、可分析、可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