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围绕全区发展目标,按照体制扁平化、机制长效化、标准精细化、治理社会化、作业市场化、管理智慧化、服务人性化的要求,不断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改善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全力打造钟楼城市管理工作升级版。
(一)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1.理顺管理体制,促进统一管理。按照“以区为主,属地管理”的管理体制,理清属地与区级职能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职权界限,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深化城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在城市管理领域部分执法事权下放过程中,逐步理顺基层城管执法与街道(镇)综合执法的关系,明确职责边界,调整执法思路,改变执法方式,合理配置一线执法人员。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与社会综合治理平台的整合,实现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建立部门协同管理体制机制,有效解决城市运行方面的各类问题,实现“一网统管”。通过建立统一的考核标准,建立科学化、信息化的监督考核体系,加强行业监管,实现城市管理的全覆盖、全天候、全方位。
2.完善管理机制,实现长效管理。压实城市长效综合管理主体责任,完善区级考核评价模式,充分发挥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侧重对精细化管理水平的监督考核。提高热线问题受理处置效能,重点对一些群众反复举报,投诉较为集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推动处置进程,不留积案。强化各类专项考核,如高架沿线专项考核、绿化专项考核、店招广告专项考核、工地围挡专项考核、事权下放后各类部(事)件的监督考核力度,切实巩固整治成果。
(二)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3.开展市容景观建设,提升城市容貌水平。结合全市老城厢复兴发展计划、轨道交通沿线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标先进城市,开展“精品街道”建设,全面清理楼顶字等附属设施,出新店招店牌,减量、规范户外广告设施,拆除落地灯箱广告、报刊亭、电话亭,设置多功能便民服务亭、配电柜装饰,净化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家具品位,体现区域特色风貌;同时,每年按计划打造一批一路一特色的“精品街道”,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全区市容环境品质整体性提升。
4.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强化城市服务功能。加快补齐垃圾处理设施短板,配套完善与生活垃圾分类相衔接的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等设施,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加强城市公厕提标改造、功能拓展和运行管理,实现公厕合理化布局、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便民化服务。加大“厕所开放联盟”构建力度,引导更多的社会公厕对外开放,补齐城市公厕布局不均不足的短板。
(三)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5.推进市容环境长效管理。聚焦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下足“绣花”功夫,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从“小切口”入手解决“大问题”,抓一件成一件,成一件带一片。实施《城市容貌综合治理标准》《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年)》,对标先进城市标杆,积极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抓长效,持续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和精细化水平,推动城市管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以“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为宗旨,对城市道路、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城郊接合部等重点区域和城市出入口等沿线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着力解决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问题,努力营造无视觉污染的生活环境。探索“疏堵结合”的管理方式,推进非机动车停放、乱设摊治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通过智能视频监控等措施,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建立城市微修补机制,针对井盖破损、杆线倒伏、广告店招残缺等“城市家具微小破损”问题,建立简易、规范、高效的维修流程,提高处置效率。
6.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组织街道(镇)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不断提高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引入市场化方式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市场化比例。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不断扩大收运范围,有效管控废弃食用油脂回流餐桌的风险。
7.规范城市保洁与环卫公共设施管理。加强生活垃圾管理,不断优化生活垃圾收运模式,在持续提高城区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率的同时,落实主要道路“撤桶”长效管理。强化道路保洁管理,大力提升道路环卫机械化作业力度,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环保的作业设备,对背街小巷、人行道板进行补充清洗作业,稳步提升道路环卫机械化作业率。加大道路清扫保洁力度,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重点道路的清扫保洁和洒水频次,最大限度减少道路扬尘污染;加强道路两侧人行道污染情况的整治,提高道路保洁水平和质量,保持道路整洁卫生。加速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作业车辆,探索建立作业车辆应用清洁能源机制。加强公厕卫生保洁管理和设施维护力度,提升如厕环境,满足功能需求。
8.实现绿化养护管理标准化、优质化、长效化。完善城市公园绿地硬件设施(项目),保障建筑、小品、游乐、健身等设施设备完好,各类标牌齐全完整,厕所、座椅、垃圾桶、路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达到规范要求。深入推进绿化养护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提升绿化养护质量和景观水平。注重挖掘公园文化景观内涵,创造城市公园绿地特色小品,展现钟楼特有的地域和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公园绿地的品质。积极组织举办公园园事花事活动,使其成为传播中国传统花文化,展示城市主流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平台。
(四)增强城管行政执法能力
9.加大执法力度。加大违法建设治理力度,完善控违拆违工作网络,建立健全以区为主的违法建设管控责任体系,落实违法建设信息共享、日常巡查、协调联动及责任追究等制度,探索“无人机”远程摇控、巡航探测等创新方式,实现违法建设的全过程智能管控。完善国土、建设、不动产登记、交通、水利、自然资源、公安、城管等部门协同治理违法建设工作机制,重点在失信惩戒、不动产登记限制等方面加强互动合作,形成治违合力。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效率,做到执法与服务相结合、堵与疏相结合,形成标本兼治、长效管理的新格局。扎实开展户外广告设施、餐厨废弃物收运、露天焚烧和露天烧烤、渣土运输等专项整治行动,及时总结整治成果,制定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加大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城郊接合部等管理薄弱区域的管控力度,对道路两侧乱堆放物品、违规搭建广告牌、占道经营、流动摊贩等进行清理整治。探索和推广非接触式执法、警城联动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执法效率。
10.加强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提升行动,推行“721”工作法,打造“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廉洁务实”的城管执法队伍。强化执法培训,继续组织开展城市管理法治论坛,提升城管执法队伍能力和水平。建立城管法律人才库,合理整合驻队律师、公职律师、法律顾问、法律专业人才资源。规范制式服装和标志标识管理,强化执法装备,提高执法能力,严格规范文明公正执法。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强化执法制度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市民群众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升社会法治素养。
(五)强化城市治理能力提升
11.深化智慧城管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城市管理领域智慧应用建设,用科技补足短板,有效激活城市管理“神经末梢”,达到城市治理效果。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按照“平台+应用”的模式,以统一通用的数据中心、基础能力中心、视频中心为基础,逐步搭载、开发、提升评价、执法、园林、市容、环卫等应用系统,努力实现城市管理问题实时监控、智能感知、精准调度、快速处置。
12. 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提高公众参与度。围绕城市管理突出问题和重大事项,开展社会公众共商共议活动,增强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健全城市管理公众评价机制,完善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不断凝聚社会共识,努力营造和谐文明的良好氛围。积极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风行风监督员等参与城市管理监督,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扎实推进市容环卫责任制,鼓励社会单位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建立健全城管志愿服务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等基础力量,持续开展“城管开放日”活动,提升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公众传递城市管理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行为规范等信息,积极引导各界了解、理解、信任、支持与监督城市管理工作。建立舆情快速处置机制,加强舆情监测和引导,树立城管新形象。
13.完善安全应急体系,推进规范化管理。按照“预防为主、防患未然”的方针,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检查、设施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市容安全巡查机制,对涉及安全隐患的店招店牌、空调外挂设施进行拆除、改造,对影响市容及安全的行道树进行修剪、移植。加强城市管理日常巡查,提高人员密集、问题多发等重点场所、区域巡查频次,增强隐患排查和现场处置能力。健全完善扫雪除冰、防汛抗旱等城市管理综合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加强应急保障队伍建设,强化培训和演练,高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