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钟楼区科技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市科技创新工作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打造都市智造高地的工作目标,着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着力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升双创载体建设水平,努力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高质量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1.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根据钟楼实际情况,该指标在GDP稳步增长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该项经费支出占钟楼全社会研发投入的95%)。2021年市对区目标为2.5%、区定目标为2.6%,经测算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需达20.93亿元(《政府工作报告》任务20亿元),目前按21亿元目标分解至各板块。截止7月8日,完成33家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半年报工作,上报研发投入内部支出3.58亿元,同比增长37%。
2.新增高企数。2020年底全区高企198家,今年上半年新增3家(邹区迁入1家浩东净化,荷花池迁入1家荣瑞信息,新闸迁入1家航天岳达),共计201家。今年预计组织179家企业申报高企(其中新申报128家,复审51家),目前119家企业已完成第一、二批次申报工作。高企认定结果将于12月份公布,通过申报数预测,能够完成市对区创新发展任务(认定100家)、《十届十一次全会报告》任务(新增50家)、《政府工作报告》任务(新增50家)。
3.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上半年完成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3.5亿元,暂列全市第三。
(二)《十届十一次全会报告》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新增领军人才。科技局涉及分解目标“新增领军型创新人才5名”,现第一批市领军型创新人才立项1项,第二批申报3项,第三批项目正在摸排中。
(三)《政府工作报告》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双创载体建设。上半年组织申报省级以上双创载体3个,上半年新增入驻企业148家,实现时间过半、进度过半。
2.新增创新型领军企业。目前市级尚未启动申报工作。
3.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目前精研科技、中英科技、诺亚方舟、华日升、盛德鑫泰5家单位正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已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四)重点业务工作
1.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得到新发展。2021年1-5月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3.85%。2021年上半年全区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企业147家,同比增长34%;新增区外引进高企3家,目前全区高企共计201家;第一、二批119家企业申报高企;华日升等7家企业符合瞪羚企业认定条件;微亿智造申报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科技型企业上市(中英科技)。
2.科技创新项目申报获得新成绩。2021年上半年,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超百项。科试中心、上田环境参与的2个项目分别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精研科技、中海油涂料院等5家企业申报省科学技术奖,正在省评审环节;建科院、港华燃气获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组织申报市创新创业参赛项目58项,其中30个项目入围决赛;组织申报市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正在初审环节。
3.产学研人才工作不断深化。组织开展技术需求征集活动,对300余家规上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发放需求问卷,共征集到技术需求56项。积极对接本地高校,组织40余家企业与江苏理工学院开展现场产学研对接活动。有效组织创新人才项目,中海油涂料院王焕焕、创联电源黄超进入省“双创人才”项目省评环节;中海油涂料院官自超获第一批市领军型创新人才项目立项;微亿智造郭骏、精研科技张豪胤、盛德鑫泰谭舒平申报第二批常州市领军型创新人才项目,3名博士均为全职引进,全部获批立项希望较大。
4.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紧抓不放。上半年认定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组织申报市级17家,摸排省级7家。推进格力博、盛德鑫泰、云端网络、微亿智造等企业与省产研院对接,争创省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目前格力博已上会通过,是今年省产研院首家上会通过的常州企业,盛德鑫泰、云端网络已在对接推进中,全市今年预计创成10家。
5.双创载体建设纵深推进。全区46家双创载体1-6月新增入驻企业148家,累计完成税收1.84亿元。中博星运50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博创立坊、小行星众创空间申报省级众创空间。新能源汽车研究院获省孵化器绩效评价A类,新博智汇谷、五星智造园、钟楼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南大街智汇园4家获评B类。科技局牵头组织举办“钟楼区双创载体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活动,促进双创载体不断发展。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指标推进举措
1.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一是做好33家重点企业研发经费季报的填报工作,及时指导企业按时保质提交统计数据;二是比对税务、科技、统计横向数据,梳理有研发活动企业清单,减少漏报。三是联合统计部门指导规模工业企业做好研发经费归集工作。四是宣传利用好市支持企业研发的奖补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2.新增高企数。一是引导街道板块加强招引力度,结合龙城英才创业类项目重点招引3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项目落户,打好高企增量基础;二是利用好创新发展政策,引导载体招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每年新增6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高企后备基础;三是加快科技园区建设,为创新能力强和发展潜力大的“高升规”企业提供充足承载空间;四是加大线下辅导力度,筹备第三批专家一对一辅导,提高申报通过率。五是对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传统工业企业打通专利申请绿色通道,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助推转型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3.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一是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培训宣传。积极对接市生产力发展中心,组织相关企事业单位参加技术合同登记认定培训,宣传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和税收优惠政策。二是鼓励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发布科技成果、开展技术交易服务,并及时提交和申请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做好本单位的技术合同管理和统计工作。三是进一步摸排区内建有海外研发机构、省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有能力提供技术研发输出的企业,辅导其进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四是进一步理清家底,将近三年来发改、经信、科技的计划类项目及政府投资类项目整理汇总,做到应登尽登。
(二)重点工作计划
1.突出精准,抓创新主体培育。一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大数据库系统,在培育“源头”上下功夫,以专利等核心条件为线索,梳理和挖掘后备高企,对全市非高企拥有专利的企业进行统计分析,锁定培育对象和发展目标。二是通过钟楼区双创服务平台的运营,更好地贴近服务。多种形式引入专利申请、财务审计、科技咨询等专业团队,专业服务高企培育。三是建立高企长效培育机制,加大载体培育和项目招引力度,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偏少,与高企培育要求差距较大问题,逐步健全“小升高”培育链条,促进全区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
2.突出提升,抓研发机构建设。一是提升一批机构运营质效,通过绩效评估前的辅导和组织交流分享会,促进企业在创新研发管理模式、规范内部管理制度方面不断完善,提升企业创新“软实力”。二是梳理一批机构后备梯队,深入摸排有一定研发场地、研发设备、研发人员及研发投入的企业,逐步实现高企研发机构全覆盖。三是推进一批示范机构建设,组织区内研发基础强、产业化能力突出、成长性好的企业,申报建设市级企业研究院和企业重点实验室。
3.突出绩效,抓双创载体升级。一是推动管理服务上云端。借助园区在线管理平台,集成统计数据上报、活动组织开展,入驻企业服务、招商运营管理等服务,加强全区双创载体全流程规范化管理。二是加强现有载体培育提质量。对标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绩效指标,指导现有市级双创载体加强项目招引、税收贡献和运营管理,不断提档升级。三是加快新建载体建设立新标。对标苏州姑苏区园区建设理念,重点推进富都江南新经济产业园、蓝·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载体高标准建设,打造一批“标杆”双创载体。到2021年底,全区创建省级以上双创载体2个,新增入驻企业200家,新增载体面积2万m2,新引进“龙城英才计划”项目5个,新增从业人员1000余人,税收突破3亿。
4.突出协力,抓创新资源集聚。一是协力创新人才引育。大力宣传各类人才政策,鼓励企业招引高层次创新人才,2021年力争入选省双创人才1人,市领军型创新人才5人,下半年指导微亿智造、波速传感器2家企业2名博士做好市领军型创新人才项目申报工作。二是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积极融入市“科技新长征”品牌建设,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推进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全年计划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3场,新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5项以上。三是加强与省产研院的沟通协调,推动盛德鑫泰尽早签订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共建协议,积极推进云端网络、微亿智造等企业与省产研院的对接,争取年内再确定1家共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