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基层信息>>北港街道>>内容
近日,北港街道“工业园区专属网格标准化建设试点工程”入选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优秀案例。本次全市试点工作创新案例评选活动,经各地各有关部门申报、市试点工作专班初审、全市展示会评议、现场公示等程序严格筛选,“工业园区专属网格标准化建设试点工程”脱颖而出。
近年来,北港街道市域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在2019-2022年全市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优秀项目评选中,北港街道荣获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是全市唯一连续四年获得该奖项的街道。
钟楼区工业园区专属网格标准化建设试点工程:钟楼经济开发区是常州市区域面积较小、机构精简的“轻量级”省级开发区,以不到全区五分之一的面积,支撑了全区近七成的规上企业产值。辖区工业园区约有企业3000家,缺乏属地社区(村委)一级管理层,也无社会治理相关机构,长期仅仅提供工信、发改、科技等条线的政策服务,在园区管理、综合治理和疫情防控等方面暴露出各种问题。
区委政法委与北港街道紧扣体制机制革新、专属网格创新,探索工业园区专属网格服务管理新路径,成立产业社区,建立网格工作站,提炼“零零七”服务理念,作为网格工作枢纽,全面提升专属网格的服务管理水平。
夯实工作基础,重塑网格潜能。一是精细分片划区。结合园区企业规模和地理分布,划分11个专属网格,组建11个产业社区,构建党组织架构。二是精心配备人员。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人员组成,抽调11名精兵强将任网格长,招聘11名专职网格员,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建立“定点、定人、定责”的网格管理队伍。三是精准优化流程。挂牌成立产业社区网格工作站,建立标准化服务流程,创建“零距离、零负担、七小时必答”的“零零七”服务品牌,探索打造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一体”模式。
健全工作机制,激发网格动能。一是推进“党建引领”。坚持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将33个网格党组织与152个企业非公党组织对接,组织开展“微网格”志愿服务、“商会下午茶”等活动,推进与企业间的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在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推广品牌及加强上下游产业联动等方面出谋划策。二是强化数智赋能。“数据港”平台实时采集园区企业能耗、排放数据,动态分析园区经营状况;“企业店小二”APP为企业提供资金、用地、投资、招聘等专属服务;建立11个企业网格微信群,实现宣传、代办、咨询“一键送达”。三是实施“奖优罚劣”。健全全区综合考核体系,将园区企业高效管理、精准服务等情况纳入《考核细则》,建立部门、企业双考双评制度,同时落实网格员绩效考核、疫情防控奖励考核制度,提升网格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创新工作方式,提升网格效能。一是“一企一表”让“身入”变“深入”。详细摸排辖区内3000余家企业经营现状、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等信息,形成企业分布情况表,定期查漏补缺、完善信息,今年以来共现场走访企业600余家,完善企业信息1100余条。二是“四色四访”让“实践”有“实效”。针对辖区企业风险点、风险源不同,将辖区企业分为“红橙黄蓝”四个等级,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实施分类管理。严格落实网格员走访要求,为企业提供厂房升级、劳务招聘、员工健康体检等个性化服务,配合开展安全检查、核酸检测等工作。三是“共建共享”让“互动”成“联动”。强化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制定34项《协同清单》,“一站式”集成经济、政法、安监、环保、科技等职能,构建“区域全覆盖、内容全要素、人员全参与、服务全流程、信息共分享”服务体系。
工业园区专属网格成立以来,提供政策宣传上百次,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形式及时传达上级各类政策,走访企业进行广泛宣传,重点申报项目对可能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点对点”交流,为企业进行项目争取。解决实际困难上百件,为园区企业解决了厂房空间受限、劳务用工等问题困难,其中协调解决常州塑料传动器件有限公司仓储需求,翌途液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厂房入驻,江苏坚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劳务用工问题。争取资金支持近亿元,2022年8月,市发改委下达《关于开展2022年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帮助受本轮疫情影响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纾困解难)申报工作的通知》,工作站第一时间梳理出货通天下、有迈体育、新博智汇谷等多家可能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一一进行对接,辅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编制申报材料。项目经验被常州政法简报录用,《人民日报》、焦点访谈等国家级媒体进行报道。(朱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