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港街道将深入贯彻常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钟楼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勠力同心,锐意进取,为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建设长三角一流现代化城区,贡献北港智慧,展现北港担当。
1.着力转型升级,实力北港提新速。围绕“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的“三不”原则,以“产出率”为导向,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重点抓好大数据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一代智能移动终端零部件产业的壮大,集聚活力要素竖起发展撑杆,集聚高端产业构建竞争高地。进一步梳理低效用地,继续提高城市经济密度,提升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做到“低效用地必须减量,好项目不能缺地”。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推进完善工业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推进“一网五员”服务队伍,落实“四色四访”服务机制,坚持“解困、扶持、服务”六字方针,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及时给企业送政策,送服务,对接省高技开展技能等级鉴定工作,切实为企业发展助困解难,让辖区内企业知晓相关政府优惠政策,享受政策补贴,扩大招工吸引力,增强稳工效果。简化规范业务经办程序,对每项社保业务进行梳理分类,推进社保经办改革,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社会保险服务。通过携手资本市场,为助力企业上市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2.着力市容街景,魅力北港焕新貌。推进钟楼区大运河水系治理及景观配套提升工程,进行生态绿廊整治提升,与老运河及龙江路生态绿廊贯通,构成活力绿环。巩固提升“一府一园”建设成果,优化绿化景观、翻新商铺外墙,提升街面市容,突出“港好遇见你”大美青枫主题,打造玫瑰路精品道路。坚持专项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深入开展占道经营、占道作业、乱堆放乱停放等问题,有序规范零散摊点管理,坚持定点管理实现常态化、精细化管理提升,持续擦亮北港城市名片。全面推进辖区梧桐苑、丁香苑、青枫颐景等9个小区生活垃圾四分类工作,完善垃圾分类系统,优化前端设施配置,健全终端收运网络,补齐末端处理短板,提升环境卫生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将文明城市建设和城市长效综合管理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打好“民生跃升、生态保护”争先仗的重要过程,强化责任落实,补齐短板,突出重点,在成效上力求突破。
3.着力民生福祉,幸福北港展新颜。全面推进安置房权证办理工作。在松涛苑小区分割发证成功经验基础上,根据实际稳妥有序开展安置房办证工作,将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落到实处。做好社区换届选举“后半篇”,搞好新老班子交接,指导新班子迅速进入角色,迅速履职尽责。围绕城市社区治理难点,将停车共享、智慧议事、应急救援等作为“履新第一事”,展现新班子、新气象、新作为。围绕“港好幸福来”民生服务品牌,进一步依托“幸福北港融治港”“智慧北港数据港”“颐乐康养幸福港”等阵地,以群众多样化的需求为导向,整合社工、社会组织、志愿者、共建单位等多种资源,开展更丰富的民生服务。以“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为导向,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建设,持续开展老年人上门服务,创新智慧养老、养老顾问、时间银行等为老服务方式,织密织牢养老服务网。打造“邻里养老荟”“老年大学”等基层文化品牌,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拉近社区与居民的距离。推进北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北港街道全民健身中心、北港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社会事业载体的专业化运营,统筹养老、儿童、社会救助、社区治理、社会事务、基层文化等民生服务领域事务,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民生服务。
4.着力治理效能,智慧北港创新局。打造“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一体化支撑”的“智慧北港数据港”指挥平台,在辖区范围内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人居环境,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打造梧桐苑社区“平安前哨”亮点工作,使它成为辖区内可借鉴、可推广的典范。继续加强网格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积极探索法治宣传的有效路径,加大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努力营造法治宣传教育良好氛围,增强宣传教育效果。实施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严格落实“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进一步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打造法治实践样板。全面深化“全省乡镇街道人民满意度窗口”创建活动,精心打造“党建+引领、管理+质效、全程+服务、联动+宣传”阳光信访新模式,不断提升信访工作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5.着力自身建设,先锋北港谱新篇。完善治理架构,编织党群“连心网”,持续深化“两单一响应”工作机制,夯实网格“前沿阵地”,推进基层党组织向片区、楼栋、物业等末梢单元延伸,系统摸排园区企业,打造党建覆盖“1+3”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让党组织底气硬起来,党建工作旗帜飘起来。在日常监督上下功夫,坚持实事求是,开展“智慧监督”,聚焦常态化疫情防控、民生实事保障、安全生产管理等重点监督领域,开展全面监督和重点监督。推动廉政教育常态化,警示教育常态化,筑牢党风廉政防火墙。创建廉政文化品牌,营造廉洁氛围。完善挂职培养机制,拿出一批见习岗位和一线岗位,打造墩苗历练平台。逐人制定挂职锻炼计划,分批次安排到一线岗位摔打磨砺。不断拓宽“双导师”培养对象外延,开展“微走访”“微课堂”“微帮扶”“微调研”“微项目”,让更多的年轻干部身入岗位、心到一线。健全完善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检查考核,完善舆情应急协同管理机制,依法依规加强网络传播阵地管理,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五大平台”,常态化开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倡导文明生活方式等文明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