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钟楼区人社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中心,攻坚克难、勠力争先,致力于在钟楼区建设长三角一流现代化城区中实践人社担当。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稳定就业克难求进。紧扣就业这一最大民生,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专班推进稳就业工作。建立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用工服务“专员”制度,积极落实“六稳六保”助企纾困政策,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吸纳就业重点群体补贴等各类资金近1亿元。
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暖心活动”,扶持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低收入人口、大龄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新创省市级创业基地2家,8个项目入围省级大学生创业优秀项目,1个项目入围“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国赛。为5500余名创业主体开展精准创业扶持实名制登记,拨付创业扶持资金近300万元。聚焦数字经济领域,打造“钟意匠心”技能大赛品牌。组织全区重点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新型学徒制培训,拓宽企业人才培养通道。新增高技能人才1250人,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278人次、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2578人次,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86.2%、78.48%、78.12%。实施企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推动22家试点单位自主评价技能人才1000余人。
(二)人才引育持续加强。参与制定《关于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等文件,发布人力资源政策电子书,成立全区HR俱乐部,开展线上、线下各类引才活动56场。引进“龙城英才计划”优质项目8个,遴选参评项目27个,创三年之最;3个项目入围省“双创计划”省级答辩,1个项目入围“第十届中国江苏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累计拨付项目扶持资金677万元。成功创建市级博士后基地4家,2名博士进站,举办全市人工智能博士后学术论坛,市博士后协会落户钟楼,博士后工作长期稳居全市第一方阵。紧盯企业用工痛点、难点,建立旨在调峰平价保障企业用工的“蓄水池”,创新建设人力资源全生命周期集成社区,用工环境持续优化,工价保持常州较低水平。
(三)社会保障稳步推进。妥善处理好助企纾困和扩面增效关系,持续为特困行业和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落实缓缴社保费1826.53万元。开展全民参保提质增效集中攻坚行动,成立专班,以日保周、以周保月,确保完成社保扩面和基金征缴任务。养老年龄段被征地农民保障待遇标准提升至每月1020元。在全市率先完成全供应链协同工伤预防首轮培训,推进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线上完成职业伤害确认33件。“钟情桑榆”退管阳光服务品牌线上平台提档升级,为全区11万企业退休职工搭建起“养、乐、学、为”新跑道。
(四)人事管理持续优化。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和综合考核,完成首轮区级以下事业单位岗位职员等级晋升。指导卫生、教育等系统制定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规范区级社会化用工管理,完成区级社会化用工薪酬套转,在全市各个辖市区中从无序到有序、实现制度规范的领先。拟定《关于钟楼区板块编外用工管理的指导意见》,推动板块社会化用工改革。
(五)劳动关系承压运行。劳动监察受理投诉举报2543件,劳动仲裁立案1182件,完成工伤认定1076件。开展根治欠薪专项执法,加强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账户管理,形成系统根治欠薪联动保障机制。畅通区街联动,整合区域性、行业性调解资源,探索劳动争议大调解模式。有序推进劳动监察调解直通车建设,开展“互联网+调解”、“劳动仲裁模拟仲裁庭”直播活动,建成全市首家数字经济产业区域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数字仲裁庭。亿灵伟业获评全市唯一“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
(六)数字转型先行先试。以数字人才引育规模化、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数字人力资源产业化为目标,率先谋划清单化推进数字化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开展数字人才专场招聘会、供需赋能会,筹建数字人才学院和数字经济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在全市率先开发人力资源企业综合评价平台、就业人才码上办等数字化平台基础上,整合形成全区人力资源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数据融合、按需匹配,在企业、高校、求职者之间实现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源对接。
(七)服务效能全面提升。依托人力资源综合服务中心,打造全省人社政务服务“样板间”,完善“一中心多站点”机制,强化人力资源中轴枢纽效能,实现通办、快办、数办的梯度提升。开展“新格局、新使命、新作为”干部风采展示和主题实践活动,实施“干部走流程”,推进全系统、全业务技能练兵比武常态化,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良好氛围。人社“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1000余人次党员干部志愿者奋斗在战疫一线。深化与派驻纪检监察组联动协作,印发《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实施方案》,实现工作流程规范化、风险控制精准化、小微权力清单化。开展社保基金管理专项整治“回头看”和“安全警示月”活动,进行业务风险点和权限设置自查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