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区科技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科技局的悉心指导下,紧贴“两湖”创新先行区建设需求,以高标准、超常规的举措,扎实推进创新发展各项工作,不断优化完善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举措
1.持续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截至目前,申报高企183家,新增区外引进高企2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342家;全年预计备案省民营科技型企业55家;完成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招引备案申请17家。组织微亿智造、龙冶节能、智云天工申报省级潜在独角兽企业。截至10月底,牵头推进的4个“532”发展战略重点项目(建科院项目已挂起),共完成投资额4.57亿元,完成率达87%。
2.加快推进双创载体建设。艾创空间创成国家级众创空间;南大街智汇园、中博星运50等5家孵化器获省级绩效评价B类;新博智汇谷被市级载体绩效评定为四星,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五星智造园、艾创空间评定为三星;常州数字经济科创综合体获市科创综合体暨人才综合体项目立项。截至10月底,全区双创载体新增10万平米,新增入驻企业278家,预计累计税收2亿元。
3.全力抓好科技项目申报。微亿智造、谷波技术获省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立项;格力博、通力机电获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立项;建科院获省双碳重大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立项(全市唯一,全省仅3家,立项金额1200万元);格力博海外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获省科技厅立项;中英科技、清流环保、大使同丰获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立项(限额申报类数量全市第一)。中海油涂料院、微亿智造进入省科学技术奖终审环节;常柴认定为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入库培育企业;钟恒新材料认定为省上市培育入库企业;格瑞海思获第十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三等奖。期间,宝钢、神州网云等22个项目获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家单位评定市科普基地,金鹰国际、佳农探趣获评市优秀科普基地。累计争取高企培育、项目研发、技术转移等上级资金6173万元,创历史新高。
4.不断增强人才引培效果。申报火炬人才14名(指标12名),中英科技俞卫忠经省推荐申报国家万人计划推进计划(全市仅6名),3名人才经市推荐申报省双创人才项目(企业创新类),13名人才申报省双创人才(尚未归国人才),完成申报省双创博士2名,市创新领军人才项目立项2名。
5.探索实施“揭榜挂帅”机制。2月18日,举办钟楼区技术攻关项目“揭榜挂帅”发布会,经过3个月发榜征集,共有34个专家团队与发榜企业对接。6月初开展揭榜方案论证,11个项目均有单位对接。7月7日下午举行“揭榜挂帅”项目签约仪式,10个项目当场签约。预计年底前,微亿智造、清流环保两家企业技术需求能实现攻关。
6.扎实推进省级高新区创建。5月12日,高新区创建请示材料由盛蕾市长签批后已报省政府。目前,省生态环境厅、省资规厅、省发改委已审核通过并反馈意见,省商务厅、省科技厅还在流转审核中。
二、存在不足
1.创新主体培育后劲不足。目前,每年新引进的科技型企业不多,全区可挖掘培育对象相对匮乏,高企申报主体质量不高,后续优质企业储备不足。近两年,高新园(邹区镇)招引科技型企业较少,对全区支撑作用不明显;各板块在项目招引时侧重于重大项目的招引,科小招引指标年中发布谋划较晚,进展缓慢。
2.外专人才引进乏力。我区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高校、涉外培训机构及大型企业中,今年受新冠疫情和“双减”政策的双重影响,各板块外专人才出现不同程度向外流失现象,且吸纳外专人才严重乏力。同时,与天宁、武进、金坛等兄弟辖区对比,我区国际合作资源比较贫乏,并且缺少国际合作园区,难以吸引和留住各类外专人才。
三、2023年工作思路
1.培育壮大各类创新主体。坚持“稳存量、提增量”高企培育方针,全面梳理2022年应报未报企业清单及2023年高企后备企业库,加大新申报企业挖掘力度。打通专利申请绿色通道,提前规划知识产权,线下组织专题申报辅导,全力提高高企复审通过率和新申报的申报量及通过率。进一步加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招引力度,出台相关招引政策,不断完善科小招引机制,以园区载体为依托,积极对接市内、市外优质资源,争取高企及科小落地,同时做好相关搬迁服务工作。
2.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梳理凝练有代表性的重大技术需求,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踊跃揭榜、联合攻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研发机构探索建设孵化器,或与孵化器开展协同合作,不断降低固定资产的重复投资,打造通用技术平台。发挥科技条线国际合作政策引领作用,推动“一区一名片”建设工作,支持区内企业与国外研发机构、企业、人才团队合作,推动引进外专人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全面推进双创载体质效提升。组织大数据创业孵化器、长江智能科创中心等专业化孵化器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进邹区智研谷、金狮产业园、京东科创中心等载体建设,进一步激活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园科创综合体三年建设计划,加快高企、科小引育,加强企业服务,力争打造一流的数字经济综合体;开展各类创新活动,邀请知名创业导师及投融资、财务、法务等方面专家为各类载体进行专题辅导,不断提高载体综合服务能力。
4.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多渠道及时传导辖区各类科技创新政策,促进研发费用加计抵扣、高企税收优惠等普惠性科技创新政策落地落实,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持续开展各类科技培训,积极推荐企业申报各级科技项目、争取奖补资金,联合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完善金融与科技一体化支持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自觉,积极开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加速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努力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常州市钟楼区科学技术局
202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