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红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永红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荆川故里,乐业永红”发展定位,聚力建设“五大新阵地”,各项工作稳中有进。
(一)铸忠魂、强组织、聚合力,党建引领更加坚实。聚焦“学”,提升思想政治引领力。坚持长效学,扎实开展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及部门理论学习。围绕党的最新理论、最新思想、最新精神及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要求,制定学习清单。定制一批个性化学习充电站、发放“学习包”,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坚持创新学,积极打造“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开设“老兵红色直播间”“陈渡新苑e支部”“抗疫书记说”“冬训主讲人”等线上课堂;牵手常州市委党校,创成全市首家“红博士”志愿宣讲基层示范点,定期开展志愿宣讲。坚持实践学,依托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为基点,红枫林、民心岛等特色党建平台为重点的学习教育矩阵,扎实开展党员冬训、百姓名嘴、“喜迎党的二十大”等系列活动。其中,《来自老小区的三封信》在区级百姓名嘴决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市级百姓名嘴总决赛中荣获二等奖。
聚焦“育”,提升基层堡垒战斗力。聚力阵地建设,扎实推进党群服务阵地“点亮工程”,整改提升村党群服务中心8个,建成“龙城红色驿站”3家、“龙城红色服务吧”18家,成立两新组织党组织3家。积极打造实境课堂、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典范阵地,努力形成基层党建永红样板。聚力品牌打造,坚持“一村一品”“一社一策”,集中推出18个村(社区)党建服务品牌。创新开设“永红银耀格桑花”老干部志愿服务项目,累计服务老干部志愿者217小时,覆盖873人次,获各级媒体报道42篇次。聚力人才培育,依托“荆川学堂”干教培训平台,搭建“荆川研习所”“荆川菁英社”“荆川好声音”“荆川实训站”四大阵地,组织开展培训11次,覆盖700余人次。建立年轻干部“双导师”制度,畅通村(社区)、街道干部双向交流通道,促进干部成长担当。2022年以来,4名村(社区)书记获评“常州市‘5A’级村(社区)党组织书记”,2名书记获评“千名领先村(社区)书记”。聚焦“合”,提升团结奋斗向心力。当好知心人,联动西藏民族中学共建“格桑花”成长辅导站,组织开展系列科普小讲堂、读书分享会,相关报道获省级刊物发表。联动市委统战部机关党委开展结对共建,探索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搭好“连心桥”,依托“红三树”“同心议事会”等平台,积极发挥统战成员协商议政、资政建言作用。街道商会创新打造“荆川会客厅”,充分汇聚统战力量,获评2021年度“全省工商联商会组织先进集体”“钟楼区工商联先进商会”。画好“同心圆”,持续擦亮“红石榴”统战工作品牌,放大“红石榴广场”辐射效应,聚力打造多个“红石榴家园”,形成“1+1+1+N”民族工作阵地。承办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接待省人大常委会、省民宗委、省委统战部等调研3次,均获较高评价。
(二)抓重点、稳增长、促转型,发展动能更加充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各项经济指标稳步提升。其中实际到账外资完成1004万美元,完成进度45.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8亿元,完成进度91.8%;工业投入完成0.58亿元,增幅118.2%;限上批零住餐销售额完成43.03亿元,同比增长8%。盘活“低效地”,强化载体建设。在优化载体招商、盘活闲置资源上持续发力,以重大项目落地、村级资产整合、资源开发为契机,系统梳理工程学院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基地、东方江南智造园、宣塘商业中心待建及陈渡木器厂、工业1区、3区等一批“空心”载体进行培育升级,全年排摸存量招商载体面积4万多平方米。指导推进第三方低效载体提升质效,引导上书房售楼处、常武二手车市场、工程学院完成产业升级,积极适应市场需求,营造良好企业发展生态环境。聚焦“高精专”,招引税源企业。破除“租金经济”理念,街道主要领导多次带队,深挖项目资源,对接目标客商,部门与村委联动配合,精准服务重点企业增资扩股。围绕东方工业园、陈渡信息产业园等村级园区,在“小空间”里做“大文章”,招引一批高质量税源型项目,保质保量完成了区重大项目目标任务。截至目前,街道共有“双30”项目4个(中吴宾馆、宣塘商业中心、工程学院、东方江南智造园),完成进度80%;招引数字经济项目4个,完成进度100%;招引首店首招项目3个,完成进度75%;完成招引专精特新项目1个,完成进度100%;申报区域总部经济项目1个。半年度及三季度区重大项目招引考核位居全区前列。拉满“进度条”,紧盯项目推进。始终秉持“一切围绕项目转”的原则,抢工期、抓进度、保质量,狠抓项目双进。2022年街道共有区重点产业项目8个、新建项目4个、续建项目4个。其中工业项目1个、服务业项目7个。目前新建已开工项目3个,开工率为75%。8个项目2022年计划总投资5.2亿元,全年预计完成投资5.5亿元,完成率达105.8%。街道将持续推进重大项目落地、施工,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继续在关键时间节点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三)订规划、衡民情、细管理,城市更新更加务实。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广成小区、荆川里小区、广景山庄等11个小区和散居楼,161栋,5132户,建筑面积41.74万平方米。结合两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所形成的新格局,整合辖区内优质配套资源,系统化推进,以“旧改”带动城市更新、城市微改造。规划前置,以点带面实施三年计划。围绕花园南村等老旧小区改造,结合南运河景观提升、陈渡桥美食一条街打造工程的时间节点,展开北部片区城市更新规划,编制《永红街道清潭片区城市更新与改造规划方案》《永红街道红星(陈渡)片区城市更新研究方案》。坚持“一体规划效果”的原则,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纳入到旧改工作中来。启动清一和清三社区服务综合体项目,围绕项目选址、施工方向等多次开展可行性论证优化项目方案,推进前期审批手续,协调权证注销矛盾,最大限度降低投入成本。三年内,预计分步骤完成清潭片区、电子片区、荆川片区、陈渡片区的老旧小区改造,相关经验做法获住建部认可,并在住建部刊物、省住建厅简刊及学习强国等媒体上广泛宣传报道。以民为本,咫尺匠心优化城市功能。紧盯老城区背街小巷建设等级低、黑化率低、雨污不分流、断头路多等痛点难点问题,主动对接上级部门,争取扶持和资源,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积极向上沟通协调,实施了银河路、木清路(部分路段)和会馆浜路(部分路段)等道路整治提升工程;对广成路和老旧小区周边路网进行改造提升,对紫荆东路(长江路—草堂路段)、陈渡工业一区和街道大院进行雨污水分流改造(街道大院已完成改造、广成路整治提升工程预计11月完工)。积极推动老旧住宅增设电梯政策落地基层,创新“业主主导、政府搭台、专业辅导、市场运作”的电梯加装做法,主动协调居民矛盾和施工矛盾,做到成熟一台加装一台。今年,街道年度目标任务16台电梯投入运行,目前已有5台投入使用,34台电梯有序推进中。常管长效,党建引领建强组织体系。以党建前置为抓手,扭转“改易建难”的局面,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党组织架构。成立老旧小区改造监督员团,组织一批“楼道红管家”“党员红小二“参与到改造工程之中,拉起一道高质量推进的专业监督网。创新“党建+服务+长效”小区管理模式,引进物业公司,根据小区现状确定有条件的区域实施绝对封闭、无条件的区域实施相对封闭,落实“3+2”物业捆绑模式,对清潭新村分片封闭管理。建立“54321”群众服务新机制,针对散居楼的物管推进、收费标准制定、基层纠纷的调解等难点问题给予党组织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提升小区管理水平。在定调“党建引领”、整合各方力量的基础上持续做好老旧小区改造的后半篇文章。
(四)优服务、守底线、精治理,民生福祉更加厚实。划定标线、创新服务,建设便民永红。联动四维终端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深化探索“免证办”“代帮办”“承诺办”“网上办”“跨域办”。承接医保、人社及档案类新增事项20余件,修订和更新办事指南。依托“乐业永红”开辟专门查询板块,积极营造“企业认可、群众满意”的营商服务环境。今年以来,综合窗口受理各类政务服务事项2176件,评价满意度100%,获评“常州市‘家门口办好事’示范点”“15分钟医保服务圈”市级示范点。兜住底线、优化治理,建设惠民永红。聚焦“一老一小一兜底”人群,以“四大联盟”为基,成立“爱心托+奇妙小屋”“殷亚芳困境儿童关爱工作室”,深入开展“嵌入式+医学养”养老服务、“四色评估+全方位”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政策找人+综合施救”困难群体帮扶服务,做到养老助老多元、儿童关爱精准、社会救助有力。市长盛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白云萍等先后来街道调研指导。坚持“建阵地、育品牌、强队伍、护民生”工作方针,改造提升上书房、花南社区等4个社区综合服务环境,推出“七彩花南·人人汇享”“新融合·华未来”等系列社区品牌,3社区分获市级示范阵地称号。扎实推进社工站建设,创成市社工站示范点,接待各级参访10余次。陈渡新苑社区“空中花园”项目获评省优秀社会工作项目二等奖。聚力锻造“全科社工”队伍,开展各类社工培训20场,1人获评“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2人获评“常州市最美社工”。守牢防线、厚实内涵,建设乐民永红。全力做好“应急战时+常态平时”疫情防控工作,优化重点人员“排、采、转、封、解、回”工作流程。开展防疫培训5期,覆盖村、社区、机关人员300余人次。创新开展疫苗接种进村社老年人专场服务25场,实现60周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91.2%、80周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70%的目标。坚持“文体旅”多点开花,组织开展荆川文化节、“喜迎党的二十大、幸福连万家”群文广场系列演出。改造提升健身路径、场地34处,新增场地45075平方米。发布10余万张文旅美食惠民优惠券,推进永红全域旅游发展,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组织开展社区教育公共课程198节,全民阅读节、学习论坛、道德讲堂、培训讲座等主题教育活动共283场,惠及人数达2万余人。
(五) 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治理根基更加扎实。深耕精细化管理理念,贯彻负责思维、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确保城市长效管理、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落实到位。坚持“精细管理”,打造更高水平的“永红城管”。修复破损道板、路牙,修复树穴400余个;新划、补划非机动车停车线2.5万余米,尽可能“应划尽划”;对清潭西路、德清路实施精品道路改造,目前已完成设计方案进场施工,并同步实施清潭西路的路面基础设施和店招立面改造,进一步夯实基础,筑牢管理根基。强化科技赋能,实现市容管理信息化。在清潭路、木梳路、清潭西路、德清路安装市容环卫责任制管理系统,让“可视化、精准化、信息化”的精细管理常态化。全面梳理28条样本点道路,通过每周自查、督查、提升,对道路的管理状态进行精准定位,逐步“杜绝红色、减少黄色、增加蓝色”,提升管理水平。严格按照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开展执法工作,今年以来共处理行政处罚案件280起。其中区局保留事权的案件75起、镇域事权的案件205起,已结案271起,结案率达97%。坚持“精准治理”,建设更高标准的“永红环境”。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蓝天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噪音污染治理攻坚战、问题歼灭战。开展“333”专项行动及南运河支浜支流整治;精准管控国控站点5km重点区域,巡查建筑工地、闲置地块、易燃点等累计700余次,确保达到六个百分百;劝退拟新开餐饮单位37家,严控居民楼附近餐饮单位布局,完成餐饮油烟专项整治“回头看”目标任务80家;完善危险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有序推进企业危废收集贮存试点及收运体系建设;动态化加强餐饮、娱乐、商贸噪声监督管理;坚定不移做好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问题整改、省环保厅交叉互查问题整改以及解决好生态环境信访问题。坚持“精心防范”,追求更高质量的“永红安全”。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强化部门监管责任。按照“三管三必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签订目标责任书63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持续做好既有建筑、自建房、群租房安全整治,消防安全治理、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治理工作。由街道安委办责成村社区督促企业拿出硬措施、硬办法,从根本上消除隐患、解决问题。积极打造园区安全工程和防灾减灾惠民工程,推动常州无损检测园和常州新动能产业园创建安全管理示范园区。完成上书房社区公共安全体验馆建设,推动沉浸式安全教育落地见效。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永红街道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区各项决策部署,围绕“荆川故里,乐业永红”定位目标,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谱写永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强化要素驱动,做强永红产业底气。一是培育产业特色。出台《永红街道产业发展三年规划》,做优做强建筑业及检验检测行业细分领域产业优势,着力培育产业链,开展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聚招商,通过街道重点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跟进落地。紧盯“北上广深”等重点城市,定期组织开展项目考察、企业拜访等活动。充分利用永红商会、企业协会、投资公司、知名律所、会计事务所等机构资源,探索代理招商。二是狠抓项目攻坚。加快服务中煤科工科研创新中心、宣塘商业中心、国光1937孵化中心等重点在谈项目推进,积极为项目协调困难,争取项目早日落地;提速启迪资产回收、东方江南智造园散乱污清退、桂花园4期店面交付等工作,为在谈优质项目入驻提供物理空间。三是加速创新驱动。抓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围绕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基地、中讯新动能创新产业园、东方江南智造园、陈渡工业园等载体,着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全年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创造力,培育三合智能、领航电子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及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
(二)坚持发展惠民,筑牢永红民生底盘。一是开展特殊群体帮扶。开展“伴童成长”计划,深化困境儿童四色评估机制,定期走访困境儿童;探索社会力量嵌入式养老服务,新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精心打造“智慧养老项目”;对困难救助中的重点帮扶户落实一户一策,进行个案专项帮扶。二是打造民生服务体系。坚持文化惠民,持续办好“荆川文化节”“全民阅读节”等大型品牌活动;推动体育惠民,加快体育口袋公园的选点布局;深化托育服务惠民,落实好有利于婴幼儿护服务发展的配套政策。三是提升为民服务质效。创新审批服务方式、打通数据壁垒,提升服务水平,推进改革落实落地。积极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实现基层审批服务事项更多“网上办”。推行审批服务“延伸办”,构建“一个街道中心,多个村(社区)基站”的便民服务体系。
(三)提升城区品质,擦亮永红幸福底色。一是打造高品质建设样板。跟踪服务宣塘商业中心、中吴大道北侧公园及永红中心幼儿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清潭第一、第三社区服务综合体和永红中心幼儿园周边配套道路建设。抓好老旧小区改造收尾工作,完成2023年度16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二是落实高标准城市管理。深入开展“清洁家园”“三色道路”提升管理等行动,提升管理效能,通过市容环卫责任制信息化系统加强对4条道路信息化管理,通过智能视频识别技术+平台数据分析,合理安排巡查力量,制定个性化巡查方案。三是开展高规格环境治理。常态化巡查餐饮单位的油烟净化设施使用情况;每周开展涉气企业废气管理巡查,坚决杜绝废气未经处理排放到外环境;推进蒋家浜、双沟河、叶家浜、荷叶闸站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辖区内的建筑工地组织定点巡查,动态关注辖区空气质量监测,确保完成三大攻坚目标任务。
(四)激发治理活力,守牢永红平安底线。一是抓好疫情防控。扎实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始终坚持“人物同防”,迭代升级“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防疫机制,运用“大数据+网格化”精准摸排,做到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建立健全疫情信息收集、风险研判、应急处置体系。二是创新社会治理。重点解码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通信息壁垒,进一步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初步实现平台“一屏观全街、一网管全域”效能。紧盯德厚优购房、万嘉破产等历史遗留矛盾及物业矛盾等风险点,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加快风险防范、应急处置、信访矛盾等能力建设。三是夯实安全责任。以“危污乱散低”专项整治为契机,形成规范化、可视化、体系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促使园区从“轻管理”向“精管理”转变。发挥网格员作用,延伸安全生产监管触角,织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网”。
(五)拓宽党建格局,厚植永红红色底蕴。一是加强政治引领,筑牢思想阵地。重点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基本理论、时事政策等理论热点,优化课程供给,推动课题调研,促进理论学习成果转化。提升培育红枫林、民心岛、老兵红色直播间等村、社区特色党建平台,精心设计理论宣讲课程,实现理论宣讲推陈出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千家万户。二是坚持固本强基,铸造坚强堡垒。开展“点亮秋白印记 建功一流城区”系列行动,将“许巧珍工作室”“红枫林党建文化广场”等实境课堂与授课、研讨、观看专题片等形式相结合。落实社区“一网格一支部”模式,全面梳理支部设置情况,以2个社区为试点,通过新建和拆分的形式落实网格支部建立。分层次开展干部培养,落实年轻干部双导师培养制度,建立年轻干部后备库,依托“荆川学堂”,针对性开展中层干部教育培训,为永红街道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狠抓作风建设,营造良好生态。以更高深度纠治“四风”问题,对“四风”问题线索优先处置、从严惩治。紧盯易发多发问题和“四风”新动向、新表现,强化政治监督,护航现代化建设大局,推动落实区委巡察整改政治责任,以更高标杆加强自身建设,锻造过硬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