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基层信息>>五星街道>>内容
7月5日,三堡街社区与常州威雅公学积极联系,在博济南岸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内与香港威雅公学的11名小学生共同开展了“文化共融 感受非遗力量”中国常州非遗文化体验活动。
留青竹刻与宫梳名篦、乱针绣是常州民间工艺的三朵奇葩,异曲同工,堪称“民间艺术三宝”。走进乱针绣博物馆,孩子们怀着崇敬与敬仰之情驻足于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先生铜像前,听着讲解老师讲述杨守玉先生的生平与爱国情怀,走入馆内,一幅幅精美的手工绣品映入学生们的眼帘,孩子们看着由五彩斑斓的绣线绣成的作品,眼神中充满着不可思议与对中国非遗文化的向往。
而后孩子们又参观了留青竹刻博物馆和梳篦博物馆。常州留青竹刻博物馆是白雪飞老师秉承其父志愿——发扬留青竹刻艺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工艺于2013年正式建馆。留青竹刻艺术以合格竹材为基,精湛于独特的雕刻技术,指腹摩挲竹面,细节立体心间。孩子们迫不及待的闭上眼睛用手指摩挲,用“心”体会竹面上的花纹图案,人物的“喜怒哀乐”。孩子们仔细的研究雕刻工具,在手中比划着白老师教授的雕刻技巧,受益匪浅。
“梳篦总称曰栉,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常州梳篦始自晋代,也就是公元265-420年,迄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昔为宫廷御用珍品。故有“宫梳名篦”之誉,是传统手工艺品,所谓‘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大家目前所在的地方就是在我们常州龙城梳篦博物馆”。梳篦馆传承人黄筱燕老师向孩子们介绍着。在一扇扇橱窗前,孩子们用想象力感知着老一代手工艺创作者的匠心独运。在参观完梳篦博物馆后,孩子们开启了“梳篦DIY之旅”,孩子们在仔细倾听专业老师讲述的操作流程后,先蘸取少量的颜料在水上轻点晕开,缓慢勾勒出花纹图案,斟酌配色、细心描绘。完成自己“设计”的作品后,积极与身边的同学相互交流着,感受着非遗文化带来的乐趣。(廖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