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动态>>工信局>>内容
轻轻点击“能耗数据管理系统”,就能自动分析用电高峰分布,让轧辊加热耗电成本下降超过20%;通过设备互联共通,实时监控工厂设备状态,减少意外停机28%……近日,记者走进钟楼区各企业生产车间,一条条机械臂上下飞舞、一个个智能化生产系统精准高效。在全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正踏浪前行。
“要始终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增量,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区委书记沈东在区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提出。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突破发展瓶颈、提升产业质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钟楼区这项工作正迸发出强劲动能,推动制造业企业实现从制造到“智造”、从速度到质量、从产品到品牌的蝶变。
以“智”聚能,赋能企业升级蝶变
在钟楼经开区新闸街道的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已经不见工人们在一线汗流浃背的劳作身影,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操作智能化设备,让机器人承担繁重复杂的“体力劳动”,从而“帮助人”“服务人”“解放人”。
据了解,东风农机目前设备的数控化率达到90%,已经实现排产自动化,可满足多品种、小批量混合排产的柔性生产需求;通过设备互联互通,可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具备故障预警功能,设备综合利用率提升9%,实现降本增效。不久前,东风农机获评2023年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成为继格力博后全区第二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距离东风农机不远的宝钢轧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将原有的人工单机操作升级为系统和设备的集中控制,大大提升劳动效率,车间总人数下降2.09%,产出却提升了13.74%。“工人已经告别了‘脏苦累’,机器人和智能设备承担了大部分工作。”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智能化改造,工人劳动强度显著降低,操作环境明显改善,职业病风险大大降低,工作体验得到明显提升。
以“智”聚能,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宝钢轧辊车间年度产出提升14%,人均产值提升35%。目前,公司已入围2023年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公示名单。
以“数”造势,智能制造全“链”提升
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屏幕,车间运行状况也能“了然于胸”,轻点鼠标、敲击键盘,便能操作全流程生产……在钟楼,“数字大脑”为生产操作注入智慧动力,也为工人送来几分惬意。
格力博在钟楼区建设了高端园林用具生产智能工厂,建有钣金件、全自动塑料成型、总装三大智能车间。“车间生产设备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将产线数据采集系统、设备执行机构与主控制器之间进行联网。”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打通所有业务流程关键工序数字化控制,实现跨车间原辅料自动化输送,生产过程及质量数字化管控,效果立竿见影:生产效率提升20%、生产成本减少20%、工艺修改时间减少60%、产品研发平均周期缩短至2个月。
在钟楼,数字经济云奔潮涌,成为企业“数字赋能”最强大的底气。锚定“数字经济先导区”发展目标,钟楼区以“数字赋能”为指导纲领,有序引导“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同步迈进,逐步推动数字经济做大做强。今年1—6月,钟楼区完成数字经济产业营收149亿元,同比增长38.7%,相关入库企业数量达225家,同比增长25.7%。
以“转”破题,解除企业转型顾虑
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科技含量高、系统集成强、实施难度大、资金投入多,既是必选题,也是当下企业正面临的一道难关。很多企业受制于现实因素,表现得踌躇不前。“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着力破解企业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区工信局局长周良林说。
如何让企业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真金白银的投入是企业的“定心丸”。8月10日,钟楼区发布2023年诊断服务项目中标公告,4个标段共8家服务商中标。8月18日,钟楼区召开区级产业链诊断服务工作启动会,区工信局对下阶段诊断工作作出明确部署。针对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难的现状,区工信局组织服务商开展免费诊断,以诊促改、以改促转,确保年内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产业链免费诊断160家的目标。
同时,区工信局将为企业提供覆盖更全面的“数字化服务”。上半年钟楼区成功推荐汇科智联、神州网云、城建信息入选常州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目前全区已有服务商13家;江苏网擎、汇科智联、神州网云入选常州市信息安全风险自评估机构;智云天工、中科摩通正在申报江苏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
“全面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目标到2025年,钟楼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经营数字化普及率超85%,数字化研发工具使用率超90%。”周良林说。(何一智 黄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