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公告公示>>内容
常州市公安局钟楼分局2022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
2022年,钟楼紧紧围绕上级关于加强新时代公安工作和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要求,围绕执法规范“争先”工程实施目标,树立整体公安法治观,全力打造钟楼法治公安建设高地和政法一体化执法办案中心,为钟楼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法治保障。
一、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是打造政法一体化执法办案中心
1.强化检警衔接。2022年1月,执法办案中心成立检警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推动轻微刑事案件、刑拘直诉案件快速办理。依托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每周在执法办案中心召开诉前审查会议,持续细化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推动刑事案件繁简分流,加强检警深层次的沟通协作,提升工作效能,实现双赢多赢共赢,严格保障刑事案件的办理质效,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执法办案效率,将侦查监督落到实处,促进规范执法,共同维护执法司法公正。
2.深化公法合作。在执法办案中心建立刑事速裁中心,专门负责适用速裁程序的案件办理,适用速裁程序审理的案件,集中审理,集中开庭,当庭宣判,实现嫌疑人对犯罪事实、罪名和量刑建议均无异议的轻微刑事案件,从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到检察院提起公诉,再到法院审理宣判,“一站式”审案,大大节约司法资源和时间,有效提升案件诉讼效率,简案快办,主动融入政法一体化建设大局。同时不断完善跨部门绿色通道、联席会议等机制,更好地发挥组织协调、监督协作、督促落实等职能,为公安机关依法、及时、高效开展侦查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3.三是优化司法保障。以执法办案中心为牵引,以机制创新、流程创新和保障创新为“引擎”,聚焦执法顽瘴痼疾,全力推动执法权力运行和执法监督管理机制的深刻变革,建立健全公检法司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司法联动,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对全区范围内的重大、新型刑事案件进行深入会商研讨,加强工作衔接,主动适应形势,增强工作前瞻性,以高质量的办案质效,切实提高全面抵御执法源头的风险、顽瘴痼疾的风险和执法能力的风险,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提高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
(二)是强化监督管理
1.完善执法管理中心机制。分局案管中心主要“盯执法要素,抓源头规范”,定位“对重点巡查、抓难点整改”,逐渐从传统“被动、单一、粗放”监督模式向“主动、融合、精准”目标转变。每日对警情、案件、人员、财物、卷宗、场所等执法要素闭环监督,全面分析掌握执法质态和办案动态,对违法犯罪类重点警情逐个排查,研判重复地点举报情况,主动深挖在经济类、纠纷类警情中隐藏的违法犯罪线索,通过执法管理平台实现对执法问题的预警、核查、整改、反馈、复核,实行“日巡查、周通报”执法监督模式,强化执法源头和重点环节的监督管控,全面提升监督管理质效。
2.加强室引领队执法规范工作。案管中心通过对派出所案管室“包片+派驻”、“监督+指导”的模式,全力服务所队执法办案需求,不断提升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更上一层楼。法制督察大队民警下沉派出所,嵌入派出所开展实地指导和服务保障,帮助派出所案管室建章立制,明确法制员干什么、怎么干,点对点指导,对派出所警情、案件进行日常巡查监督,有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问题,堵塞执法漏洞,降低队伍风险,使每个派出所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同时,开设警营夜校和青枫学堂,对派出所常见疑难、复杂警情处置和案件办理进行教学指导。
3.落实案审随警作战机制。推动案审机制改革,将案审民警从传统的刑警中队抽调至法制督察大队统一管理,集中办公。加强案审民警随警作战,要求案审前置监督、过程监督,并对疑难、复杂警情案件制定取证指引和工作标准,在参与执法中保障执法、监督执法。同时以侦协办实体化运行为抓手,进一步强化检察监督,对每日适用的强制措施进行专门巡查,同时案审民警再次重申慎用强制措施,严格把关,严格审核。落实“盯案”机制,紧紧盯住取保在手未诉案件,跟踪落实各环节侦查取证工作,推动案审提前参与办案指导,做到待诉案件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罪名认定准确。
(三)是提升执法质量
1.严格落实规范执法考评。强短板,固弱项,研判办案单位存在的严重执法问题,完善分局基层所队法制考核办法,针对法制问题清单,建立执法问题数量与执法问题性质并重的“双轨制”考核体系,每日发布案管中心巡查通报,每周发布法制周研判,今年年以来已对分局2个派出所,南大街派出所和西林派出所进行“体检式”执法检查,全面评估该两个派出所执法质态并提出指导意见。
2.实现执法责任体系新突破。落实政法领域改革要求,切实做好执法监督“后半篇文章”,依托《常州市公安局全面从严管党治警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压实执法责任。与“从严办”形成责任落实合力,协同完善问题汇聚、核查会商、分类推送、盯办督办机制,定期推送上级执法检查、专项执法巡查、复议诉讼办理、民意监测核查等过程中发现的执法问题,有效打通责任落地“最后一公里”。
3.以智慧警务赋能执法信息化。应用刑事抓获人员措施统计、电子卷宗比对分析、政法协同推送统计分析等执法监督数据分析模型,提升“智慧监督”水平。全面应用新警综平台执法办案系统、政法业务协同平台,加强执法办案智能辅助系统应用,全区执法办案场所全覆盖,全区共生成电子笔录1万余份,同比上升129%,实现案件网上“单轨制”流转、执法办案实时监督。坚持“科技创新、减负增效”,全力保障疫情常态化下的执法办案,推动远程取证、远程讯问、远程估价等“远程”系列智慧执法系统应用,有效提升办案效率,减少办案成本,其中远程取证系统平均取证时间缩短80%,出差费用减少100余万元。
(四)是严密执法保障
1.积极推进执法制度建设。建立法制员例会制度,通过例会解读新法新规、各所在执法办案过程中易出现的执法问题,围绕伤害类警情案件处置、重点案件常见缺漏证据等执法热点难点,重点解析相关取证指引、现场执法方面的执法提示,对涉伤、涉黑恶等可能引发复议诉讼的案件全面评估执法风险隐患,集体通案,明确争议焦点,实现通案标准化、清单化、规范化。
2.规范接处警源头处置。针对周研判通报的警情处置执法问题,案管中心加强警情巡查特别是加强对非110报警情况的通报,严防首接责任制不落实、警情案件体外循环等情况,同时规范伤害类警情处置,制定了《钟楼分局办理伤害类警情(案件)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取证、调解、鉴定行为。
3.健全完善执法培训体系化。落实《钟楼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工作的实施方案》,全面实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完善领导干部年度述法制度,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季度集中学法活动。利用市局举办的主办民警培训班和司升司、司升督培训等等,对骨干民警详细解读法律法规练兵手册,利用网上法律学校考试检测学员的法律素养。送教上门,开展办案单位“一对一”定制式执法培训,围绕执法办案中容易出现的各类常见问题、典型案例进行讲解,答疑执法难点堵点。法制部门每周例会深入剖析近期执法突出问题,统一案件审核标准,做到案件定性准确,处理得当。
二、存在问题
一是执法理念还不端正。个别板块、警种缺乏对执法工作的统一部署、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缺少抓规范执法的措施。少数民警将监督与执法相对立,没有看到帮助减少问题的深层次作用,不愿、不敢在监督下执法;部分监督主体开展工作不够坚决、有力。
二是管理机制还不严密。齐抓共管合力还不够紧,部分警种案管机制落实不到位。源头执法管理工作仍存在流于形式、应付考核等问题,“体检式”检查发现存在案管警力配备不足、案件卷宗自行保管等问题。
三是制度执行还不刚性。个别单位和领导在上级部署的工作和出台的制度执行上仅满足于开会发文件,没有实实在在做好跟踪反馈、检查督导、执纪问责等工作。责任落实不够刚性,跟踪反馈和检查督导机制不完善。在执法突出问题整治过程中,个别派出所推进缓慢、效果不佳。
三、下一步打算
一、全力推动政法一体化执法办案中心实体化运行
钟楼分局按照部、厅法治公安建设系列部署要求和市局“211”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全省法治公安建设先行区、示范区,为实施“532”发展战略、推动常州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在现有基础上,努力建设跨部门涉案财物管理中心,打造政法一体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完整版,争创一级办案中心。落实办案中心保障措施,强力推进办案中心应用,抓获刑事作案人员60%以上进中心,进中心审查人员75%以上采取强制措施。实现全天候、一站式的执法办案、执法监管和执法保障,承担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健康监测、信息采集、人员看管、送押体检等辅助性工作,为基层执法办案减负。
二、以案管中心为牵引规范源头执法
以案管中心为牵引,以标准化引领规范化,有效推进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变革,建立精细化、智能化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运行机制,增配专职警务辅助人员,充实案管中心执法监督人员,实行“日巡查、周通报”执法监督模式,强化执法源头和重点环节的监督管控,紧盯警情、案件、人员、财物、卷宗、场所等执法要素,全面分析掌握执法质态和办案动态,实现全流程、闭环式、可回溯、精细化监督管理,通过执法管理平台实现对执法问题的预警、核查、整改、反馈、复核,全面提升监督管理质效。
二、把握短板抓主体建设
加强全区法制(案审)民警队伍建设,推动法律专业人才回归法制、案审、侦查等执法岗位,确保法制部门机构设置和警力配备与承担的形势任务相适应。严格法制员队伍管理,保持队伍相对稳定,组建法制员后备库,对“体检式”检查及执法质态评估系统应用排名落后的法制员倒查履职尽责情况,不在岗在位的同步追究所在单位责任。加强主办民警队伍建设,重新确认新一批名单,动态调整主办资格,推动执法责任制有效落实。持续推进季度抽考,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能力考察,推动提升应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风险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