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2023年专题>>文旅惠民 融合发展>>钟楼文化今朝看>>内容
今天一说看戏,会想到大剧院,想到送戏下乡,想到社区天天乐。学生可能会想到学校里一年一度的艺术节,社畜可能会想到单位里冷不丁发起的团建。总之,看戏和生活还是有那么一些关系的。换而言之,关系并不大。娱乐种类那么多,看戏也就是娱乐活动之一嘛。在过去的传统社会里,看戏和生活是联系的,密切联系的。瞧一瞧古代的戏楼分类即可知,祭神、祭祖和演戏常常连在一块,祭神和祭祖都算大事情,读一读《红楼梦》就知道了。在古代,戏楼很常见,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神庙戏楼。白龙庙有戏楼吧?东岳庙有戏楼吧?城隍庙有戏楼吧?现存的好些著名戏楼都是神庙戏楼。青果巷东首,便有一个阳湖县城隍庙戏楼。二是宗祠戏楼。在江南一带,无台不祠,也就是没有戏台不成祠堂的意思。
神庙和宗祠的戏楼,有祭祀之用,就是供神和祭祖的用处。宗祠的戏楼有时候还会用来宗族议事,这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有所表现。这两种戏楼上演的戏剧,会稍有些题材限制。尤其宗祠戏楼,少不得讲讲孝子贤孙的故事以教导小孩子将来要孝顺,也较多演一些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热闹戏。除了这两类之外,还有的是宫廷戏楼、府邸戏楼、会馆戏楼这些纯粹的戏楼。它们的式样、格局比较丰富,有的建在庭院里和池塘假山连成一体,有的建在船舫中,有的建在室内。总而言之就是轻松随意和多样,为的是娱乐。
虽然古人赋予戏剧一些类宗教意义和教化意义,但是实际上,在老百姓的心目里,看戏就是看一个热闹看一个好玩。鲁迅在《社戏》里头描写小孩子的心理,“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常州古戏楼的现存状况如何呢?在这里我不写小论文了,只说一点,即常州戏楼群(7座)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前面提到的阳湖县城隍庙戏楼便是其中的七分之一。虽然古时候戏楼常见,但是今天古戏楼不常见。
戏楼(舞台)有了,还要有戏。古代常州在戏剧创作上的作品很多,剧作家很多,到了清代还出现不少女性剧作家,可惜流传下来的剧目很少。最早有历史记载的是元末明初时陶国瑛创作的杂剧《森罗殿》,讲的是四鬼魂大闹森罗殿的故事,剧本无传。清朝时曾有一部讲述恽寿平少年时代传奇故事的杂剧《鹫峰缘》流行了一阵子,剧本也没有传下来。今天常州的地方剧种是锡剧,从滩簧发展而来,现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喜欢锡剧的人看上去不多,其实总数并不少,大多数老年人都会唱几句《珍珠塔》里的唱段。并且,如有合适的演出,年轻人也会去看的,这一点后文再提。近现代,常州人对中国戏剧事业的贡献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虽然老是吹嘘过去不怎么好)。上一篇介绍过的洪深,除了电影,他在话剧上的成就更高,不仅创作剧本导演话剧和确立严肃认真的话剧舞台风格,还在1923年时结束了话剧舞台上没有女性演员的历史(过去女性都是男性扮演),开风气之先。常州著名的剧作家还有吴祖光,戏曲电影《花为媒》的剧本便是他的作品,他的太太新凤霞是著名评剧演员。阿甲的名气也很大,他是现代京剧《白毛女》、《红灯记》的主要编剧。在表演这一块,常州有全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白玉艳、荆剑鹏、吴雅童等,白玉艳是刀马旦,吴雅童先演小生后以丑角出名,荆剑鹏则是难得一见的女武生。
大剧院是正襟危坐地看戏,主要看文明戏(话剧),看戏时得穿得正式一些,观看过程中手机要关关好,不可以吃吃喝喝。送戏下乡和社区天天乐非常接地气,因陋就简,图的是群众性。这样的看戏都好,可是好像走了两极,还需要一个中间部分做补充。让我们回到那种带一点古典气息的看戏方式吧,有一个戏台,和昔日祠堂里的差不多,戏台与观众席并不那么生分。看戏过程中可以叫好,可以互动,饿了吃点东西渴了喝点饮料,看戏是享受。有的戏台与观众席分得不那么开,戏中人和看戏人不那么泾渭分明,不那么泾渭分明的叫“沉浸式”。夏天是适合看戏的,比如在老厂房改造的小剧场里,看看小话剧,一个“小”字,概括尽看戏那清浅的趣味。或者在古典的园林里,灯光明灭,正上演着古装的锡剧,戏与景合二为一,看戏的人——很多年轻人,与这合二为一若即若离,是穿越也是乘凉,戏演完继续乘凉。
在运河五号小剧场里上演过话剧《织梦运河》、《乾隆下江南》(钟楼区文化馆出品),在青果巷的半园里上演过锡剧《珍珠塔》。只是因为茶楼戏院不似几十年上百年前的过去那样广泛,所以这样一种演戏看戏的方式虽然存在,但是覆盖面不会太广了。过去已经成为过去,今天是今天的景象。因为覆盖面不会太广,参与的绝对人数不会太多。所以在今天,有时候看一场戏,哪怕是去大剧院,也会像是做一次小小的旅行,体会是那么新鲜新奇。
所以,是不是想好了,在这个夏天,去看一场戏?常州市首届大运河文旅“戏剧周”正等着大家光顾呢,时间是7月18—25号。快快约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