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2023年专题>>文旅惠民 融合发展>>钟楼文化今朝看>>内容
看了好些天的话剧和戏曲,过完瘾,若有所得的同时也隐隐然若有所失了吧?这是正常的,在心理学上可解释为“对比效应”。这时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找些好玩事情,使日常变得有趣。可是,近来赤日炎炎似火烧连野田禾稻都半枯焦了,还能去哪里浪吗?能。我推荐网红三堡街。
三堡街的走红,有蓄谋也有偶然,蓄谋大于偶然。三堡街夜市的走红,偶然大于蓄谋。过去的三堡街东起西仓桥,西至大王庙(今已无存),全长1200米,宽5米。历史上它叫过三宝街,因为元朝的楚国公三宝奴在这里住过,街因此得名。在《元史·武宗本纪》里关于三宝奴的记载有好几处,可概况为“三宝奴升官记”,但是没有他的身世记载,猜测他可能是西域人。常州路是三宝奴的分封地。为什么又叫三堡街?据说是街南有过三个土墩,土墩像堡垒一样,所以叫三堡街。有一段时间它不叫三宝街和三堡街,而叫大寨西路,幸好那段时间只有十年。三堡街在2008年就小有名气了。这一年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建立,这个创意街区利用原常州恒源畅厂、常州第五毛纺织厂、常州梳篦厂、常州航海仪器厂等工业遗存,经过设计改造和完善,成为了一个国家AAA级景区。这个AAA级景区,就在三堡街上。
一开始,喜欢往三堡街跑的人,从事艺术行业的居多,去的是运河五号。也就是写作、画画、搞设计的人,对这一地比较喜欢,因为这里不定期有点艺术活动,官方的、民间的,都有。常州各高校中,凡是艺术相关系科的学生,肯定被老师带到过运河五号,观摩建筑、设计,观摩各类展览,毕业作品布展,等等。外地来的观光客较少。有人来来往往,就会产生人气。有人气了,就会有餐饮、商铺,有了餐饮和商铺,游人就可以逛可以休息就会有消费,就会带来更多的餐饮和商铺。反正良性循环着,三堡街就越来越好,外地的观光客也来,三堡街慢慢名气大了。
可夜市,怎么会爆火的呢?我在2022年7月8号常州晚报《这个夏天,常州的夜市一“夜”之间就火了》一文中……并没有找到答案。因为文章里是这样写的:先前,李振和朋友的相声剧场就在运河五号,他几乎全程目击了夜市的突然火爆。4月底,一家做蛋糕的首先在路边摆摊卖提拉米苏,李振马上受了启发,立刻开着车把自己的咖啡摊摆了出去。这时,街边的摊子还不到五家;夜市真正火起来,是在5月20日那天,三堡街被堵了个水泄不通。也就是,三堡街夜市,是去年出圈。至于出圈原因,我看见了天意……归结为天意有点偷懒。还是不偷懒地分析一下,三堡街是有走红气质的。首先是地理位置,这条街在运河畔,真正依傍着大运河。其次是人文气质,这条街上有好几家民国时期就有了规模的工厂,如今带着百年岁月的包浆,以博物馆、展览馆、剧场的方式存在着。这是不是和上海依傍黄浦江伫立着无数民国建筑的外滩有一些神似?所以三堡街有“龙城小外滩”的雅号,本身是有点看头的。看见什么?运河一侧,我看见江鸥在河边打盹,看见白鹭在河上掠过,看见少年在玩皮划艇,看见大叔在训练导盲犬,看见游船和咖啡厅,看见氤氲的运河古老而年轻。街道一侧,我看见戴着牛仔帽背着单反相机的文艺大叔在街拍,奶奶牵着孙女的手在巨型“录音机”前玩耍,看见雨后复古风格的小茶馆好像被茶水洗过一样清新,以及正在等待顾客的个性小餐馆。别忘了,还有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在这里,除了欣赏有年头的厂房、水塔,感受历史的气质,另有恒源畅历史陈列馆、百年工商档案展示馆,及不定期展览。运气好,说不定还赶上小剧场里上演演唱会、话剧,或者名家讲座。在此基础上,成就出活色生香的夜市,虽偶然,却是有道理的。三堡街的夜市,比较自由,所以也比较松散。冬天时出摊的人少,逛的人也少。春暖花开,夜市开始复苏。夏天,是夜市的旺季了。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是夜市的主场,延伸到外,摊点也一样密集。大多数经营的是小吃、甜点、饮料,另有一些卖文创、手工艺品的,服饰摊较少。曾经还有过套圈圈这种游艺摊位。
和去年相比,今年夜市摊点整齐划一了些,利用汽车后备箱的卖家少了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我在常州日报5月10日刊发的《钟楼夜经济品牌“出圈”》一文中找到了答案,文中写道:三堡街夜市摊位实现了统一整体规格、时尚色彩搭配;设置了特色休闲区,摆放充满怀旧感的老式竹桌、竹椅,让游客在坐下来品尝美味时,拥有更好的体验感。我去拍照的那日,因为下午的两场雨,出摊的人极少,夜未成市。零星的小摊,卖的是煎饼一类的小吃。其中一位摊主用歪七歪八的硬板纸做了招牌,招牌上面歪七歪八地写着抖音某某某就是我。我不由得感叹,这位摊主不愧来自网红街,显然深晓网红经济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