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2023年专题>>文旅惠民 融合发展>>钟楼文化今朝看>>内容
西瀛里是东起南大街弋桥西达西吊桥表场的这一段路,长度700米左右。曾经叫过反帝中路。据说西瀛里得名于明朝初期,当时汤和驻军常州,此地是西营。因为西营经常失火,所以改名西瀛。瀛是海的意思,足够多的水,足够克火。据说清朝人褚邦庆在《常州赋》里记录了西瀛里得名的传说。或许我查找得比较粗,竟没能在《常州赋》里找到相关记录,只找到这样一句关于西瀛里的描述:西蠡河三分去路,西瀛里四达亨逵。关于汤和的是这么一句:元兵叠来,一城中伯颜尽加屠戮;士诚窃据,三年内汤和屡克铭勋。还有一句,我认为描述的是当时的西瀛里,很美:游塘营废,只今春谷林木葳蕤。赋体嘛,每一句都很华丽。不过清朝读书人写“士诚窃据”的句子,读来就有点鸡贼——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聊西瀛里是必须要从古城墙聊起的,常州仅存的古城墙,就西瀛里这么一点(还是2003年重修的),古城门,现存就这么个西瀛门。
城墙的存在是从城开始的,常州内子城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65年—290年)。公元892年,唐中期,重修内子城。这时的城周2里318步,城高2丈1尺(7米多一点)。这个城,真的很小很小。公元921年,五代,修建了外子城,城周7里30步,城高2丈8尺,厚2丈,东南西北分设迎春、金斗、迎秋、北极四门。有点样子了。公元935年,刺史徐景迈筑罗城,这是常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垣。城周27里37步,城高1丈,北至青山门,东沿关河至舣舟亭,南沿大运河至西水关,西沿大运河、锁桥河、市河一线。公元1132年,南宋,城墙重修。但是这个重修大概不是集中力量办大事那种重修,很可能只是修修补补。因为伯颜攻打常州的时候,常州城墙又矮又破,他形容常州城为“纸城”。后面的事情常州人都知道,元兵打了半年,动用了20万兵力,并且惨无人道地屠城。又矮又破的城墙,也毁坏得差不多了。明朝,汤和修建城墙。这一次工程比较大,收缩东、南、西三面,在罗城内改筑新城,新城城周10里284步,高2丈5尺,北段城垣保留,东沿市河至水关,南经德安门,广化门至西水关,西沿市河至水关,筑以砖石。汤和修城墙征徭役,在当时并不得人心,因为当年流传起一首叫《十二月花名》的歌谣,这首民歌的另一个名字更出名,叫《孟姜女哭长城》。1482年,已是明成化年了,重修城墙,中箭、石幢门复名怀德、广化门。这次整修用了大石块,新墙增高3尺。1512年,又修墙,扩建走马道。到了1555年,倭寇扰民的嘉靖年,再修墙。万历30年的1602年,增修通吴门至北水关重墙180余丈。总之明朝真的很喜欢修墙,修到最后,还是亡了。清朝也修墙,尤其到太平天国打仗的时候,修得很勤快,这里略过不表了。到清末,常州城门东有通吴门,南有德安门、广化门,老西门叫朝京门,北有青山门、政和门,设水关(穿城墙以通城内外水的闸门)。好了,终于轮到西瀛门出场。民国时期,为了方便交通,一些老城门被拆除一些老城门被改建,同时有的地方增辟新城门。西瀛门就是在1923年增辟的。
1949年后,城墙的建材渐渐都被拆做建房、修路、建下水道用,此处不做赘述了。西瀛门附近200多米始建于明洪武二年也就是1369年汤和主持修建的城墙,得以保留纯属偶然。因为在民国时期,这一带是金融商贸一条街,不少建在城墙根下的店铺是依墙开店,甚至将城墙掏空建屋居住。城墙虽然破坏了,但却反而被保护下来。被保护下来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常州轮船码头设立于此。穿过西瀛门,拾级而下,便到达轮船码头。我的母亲至今记得我的父亲带她见未来的公婆时,便是从这个码头下船,踏上常州的土地。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表场码头仍然是常州客运货运最繁忙的地方之一。
2003年底,西瀛门城墙修复完成,西瀛里成为我们今天看见的样子。城门城墙这一侧是河滨公园,如果没有政府、机构、企业在此做活动,这里是非常安静的。闹市里的安静显得特别安静,运河水很耐心地在城市中流淌,公园的树很耐心地守着古墙生长,一两个行走的路人,三四个锻炼的老人,忽然懒下来的阳光,公园是如此温和,却又如此霸气,一种“我自是我与你何干”的霸气。另一侧,则是南大街步行街、莱蒙都会、吾悦广场这三个商业街区,街区里灌满了商场、专卖店、餐馆、电影院,邀请人们去吃喝玩乐。这一切好像一个隐喻,即古老沉潜在繁华里。有人说这样的混搭很显和谐,也许吧,毕竟当代人有着各种“既…又…”的需要,比如既要安静又要热闹,既要古老又要现代,等等。
不过,总体上西瀛里还是比较古老,或者说比较适合怀古。这里有一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传胪第、庄氏塾馆、庄氏济美堂(从济美里拆建过来)坐落于此。庄氏是常州的望族,留待日后细细写。文保区内还有志王府与邹浩祠。最后提一下西瀛门的门额。早先的西瀛门门额是民国时的书法家唐驼(唐荆川的后裔)所书,可惜这三字门额后来散佚了。门额散佚的年代,便是在西瀛里叫“反帝中路”的那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