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2023年专题>>文旅惠民 融合发展>>钟楼文化今朝看>>内容
西直街可能是目前常州最长的老街。原本它可能就是常州最长的街,东起西吊桥,西至西圈门,长约1.3公里。西直街有夏家大院,如今被定义为古运河两岸历史文化遗存。大院建于1903年,第一代主人叫夏秉钧,经销阴丹士林布(一种蓝色棉布),生意做得非常大,是常州屈指可数的商业大户。夏家大院一共六进,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西直街有厚生制造机器厂,1912年奚九如在西直街锁桥堍永宁寺建,是常州第一家机器制造企业。你或许不知道厚生制造机器厂,但是一定知道常柴股份有限公司,常州第一家上市公司。奚九如怎么能在永宁寺建厂呀?寺庙里有菩萨呀!可是他不管,他以反封建迷信为由把菩萨“请走”,而后挂出“溥利碾米厂”的厂牌。次年,他在寺后翻建厂房添置工作母机,挂出“厚生制造机器厂”厂牌。西直街还有什么?现在能想起来的可能是海海茶楼,有点高有点大,有点仿古——不是古的。20年前,我写过一位叫小燕的美丽姑娘,她从小住在西直街,并且从西直街出嫁。可惜文章已经找不到了,但我记得她提到海海饭店,那时候是饭店。她提过西直街有些“杂”,房子老旧,人们用铝合金等新的建筑材料对老旧房屋进行重修(或者装修),她说“西直街不剩什么了”。但是,一百年前,西直街真的欣欣向荣。一方面是店铺很多,另一方面是运河货运很忙。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西直街仍然是繁忙热闹的街巷。九十年代,驳船鸣着汽笛驶过,依旧是运河的夜歌。
这里曾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繁华地段,是豆市的集散地。这里的当铺、钱庄、药店、火油店、绸缎店、伞店、布店、鞋帽店、饭店、煤球店等等,一家挨着一家,就是繁华啊。街中有锁桥、卧龙桥、永宁寺、中吴首社等,以及夏家大院,就是古老啊。又古老又繁华,这样的地方,我姑且称之为传承之地。以后或许会重新变得有名,就看老城厢建设完成之后的效果了。等到那时候,我再来重写。接下来写写著名的篦箕巷。篦箕巷东起新桥弄西到西直街,建于明中期。关于篦箕巷,能说点什么新鲜话题呢?不能。除非有超过旧话题分量的内容出现。目前还没有的。篦箕巷旧称“花市街”,巷内人家擅制宫花、梳篦,“宫梳名篦”不是浪得虚名。常州梳篦是什么时候开始“甲天下”的呢?大约是从明代天启年间(1622年),这年,卜恒顺梳篦店在篦箕巷开张,卜恒顺在1949年之前一直是家族传承的字号。古人喜欢为城市选景和命名,常州不例外地有一个“西郊八景”,其中的“篦梁灯火”,便是篦箕巷的夜景。清朝时的篦箕巷开满了商店,因为前店后坊,货运也很繁忙。到了晚上,家家户户灯光闪耀,灯彩映在运河水里宛如金色游龙,这便是“篦梁灯火”。篦箕巷有毗陵驿。毗陵驿是仅次于金陵驿的江南大驿,早在南唐时(公元943-957年)已具有一定规模,有徐铉的诗《题毗陵驿》 “曾持使节驻毗陵,长与州人有旧情”可证。北宋时,驿馆设在天禧桥畔(即今弋桥东),东枕漕渠以通荆溪,所以改名荆溪馆。元代,毗陵驿中设置水马站,设提领一员。明洪武元年更名为武进站,迁置朝京门外一里。再后来又移回城里。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迁毗陵驿于朝京门外百步,即文亨桥北岸之西,至清未。光绪九年(1883年),最后一次复建毗陵驿。民国后驿馆改建为惠商堆栈、惠商商场,仅存遗址。1987年拓宽京杭运河常州市区段,于古码头原址重建“皇华亭”,立“毗陵驿”碑于亭内。啰啰嗦嗦写这么多,只为说明一点:现在的毗陵驿仅有一亭一碑,是重建的。
高鹗在《红楼梦》第120回中,安排贾政在毗陵驿水码头上与贾宝玉告别。虽说高鹗不如曹雪芹,但能写出这样意境的告别,足见他还是一流作家。我曾见过几个年轻姑娘在离毗陵驿不远的地方围炉煮茶,当时看傻了,忘记拍照。她们煮的不是茶,是意境。篦箕巷有常州现存最著名的桥之一,文亨桥。西郊八景里有“文亨穿月”,但是别费劲去找这个景,因为现在的文亨桥是按原桥调转90度移建,已经不是原先文亨桥的方向,月亮穿不进了。文亨桥属对置排列式石拱桥,全用青石构筑。桥面正中嵌置浮雕莲纹正方巨石一方,桥面东西两侧沿嵌砌石栏板和顶端浮雕云纹装饰的望柱,两侧桥额均刻有“武进县文亨桥”6字楷书,两侧拱圈处各有桥斗4个,桥高9.92米,全长49.2米,两边小孔跨径各为6.1米,中孔跨径11.6米,南北各有石阶49级,它是常州石拱古桥中最高和最长的一座桥梁。
原本文亨桥头有一临水楼阁叫魁星阁,其中设魁星像,赶考的船只到此停靠,书生都要上阁祭拜以求文运亨畅。现在没有了。老有人问我,常州哪里是原来的哪里是新建的。我一般都老老实实地回答,地址是原来的。同时更加老老实实地回答,纯粹的新建是不存在的,只有修缮得好与不好的区别。曾经拆得有多狠,如今修缮得就有多狠。修缮是因为终于理解了岁月的价值,这种价值,叫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