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域整治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以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推进殷杏泰产教融合试验区建设 |
发布日期: 2023-11-13 来源:区委办 浏览次数: |
钟楼在“两湖”创新区发展大局中,被定位为融合创新区,承担着推动城乡融合、实现一体发展的融合示范功能。为此,钟楼以殷杏泰产教融合试验区为承载,创成全省首个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省级示范项目,重塑空间结构,追求融合共富,“新时代鱼米之乡”在新孟河两岸逐渐展现现实模样。 一、确立全域视角,乡村发展取得结构性重塑 坚持以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为路径,构建集中连片的发展空间,持续优化生产生活布局。突出规划引领。纵观杏塘、泰村全域,高质量完成《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方案》《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形成“一路串五片、两带分两区、一环聚四心”的总体布局,一体推进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公共空间治理“四大工程”。优化三生布局。紧扣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两大关键,通过全域土地整治,调整优化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布局。一方面对村民原有宅基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完善配套、集中居住,全面改善村居环境。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泰村依托职教产业辐射,在340省道南北侧分别预留380亩商业和2000亩高校用地用于后期发展;杏塘乡村风貌完好、水系发达,自然禀赋优越,规划在南环线两侧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汇聚多元合力。为确保全域规划和要素管控精准落地,着力调动各方积极性,在良性互动、合作互惠中促进试点建设有序推进。紧紧依靠群众,从集建区选址到现代化宜居农房设计方案,都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建议,争取村民最大的支持。结合“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引进本土乡贤企业,与属地村委、区属国企合作成立公司,以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源,引流人才、技术、资金要素,乡村振兴的动能不断充盈。 二、着眼良田美景,乡土面貌呈现突破性提升 着力将生态打造为殷杏泰产教融合试验区的重要特色,写意“诗和远方”的新江南水乡底蕴不断浓厚、形态更加可感。在水清岸绿中绘成百顷碧。立足焕新生态,充分发挥新孟河的生态效应,打造约600米水利风景湿地景观带,规划建设东岸堤顶路外侧1.5公里生态廊道。针对卜泰河等主要支流支浜以及村民居住区周边河塘水面、小微水体等进行生态治理和景观提升,洁净河流贯穿村庄、农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在阡陌纵横中染就千重景。围绕连片成面,发力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流转散户、小农手中农田3547亩,对空闲宅基地、废弃地实施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建设用地复垦,推动土地碎片化整理、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利用。规整后的稻田水陆结合、绿色覆盖,建成高标准农田450亩,稻鸭共养项目260亩,“盆景”连片成就“风景”的同时也促使美丽资源变为美丽经济。在清淤通渠中点化万钟粟。着眼输水畅通,保障农田引水灌溉,对辖区内河道、水渠等开展清淤疏堵及安全隐患排查工作,重点对农田及高标准农田灌溉水渠、水陂、排洪水沟、农田沿线河流水面进行集中清理。目前,五星大沟清淤结束,农田水源供给充足,泰村北侧高标准农田四周护坡绿化完成,集中连片已具雏形,高标准农田第一年种植共收获水稻38万斤。 三、追求宜居和美,村居民生实现根本性改善 立足人居环境、服务配套和文明共治,推动杏塘和泰村实从传统村落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变迁跃升。宜居农房建设聚点成面。聚焦农村面貌整体改善,打破过去旧房“穿衣戴帽”做法,坚决摒弃“赶农民上楼”,将杏塘、泰村33个自然村800余户农房全部进行搬迁,结合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新要求,出台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实施意见,制定多项奖励补贴政策,对新建农房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真正变居者有其屋为居者“优”其屋。目前,泰村集中居住区314套农房、40套公寓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9月建成交付;杏塘集中居住预计年底主体基本完工。公共功能布局联享集成。按照乡村现代化发展、百姓实际生活需求,开展全域全要素设计,高水平推进试验区域范围内服务功能衔接互补、资源普惠共享。以泰村为中心辐射带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幼儿园、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和调整,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救治水平和服务质量。优化公交走线实现殷杏泰三村环通,设置“畅通办”专窗推动便民业务下沉,全方位方便村民就学、就医、办事。现代乡村治理目标坚定。以现代化指标为导向,结合数字乡村建设,探索简约高效的农村建设和社会治理方式,提高智慧治理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杏塘村探索建立一条家风家训、一套家庭档案、一份村规民约“三个一”自治制度。泰村村利用景观设计打造安全美观的无围墙“小区”,探索专业力量和村民志愿者共同参与的社区物业管理新模式,为促进乡村社会、文化和文明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