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服务>>主题服务>>就业创业>>动态资讯>>内容
“之前拖欠的工资、社保都补齐了,真的很感谢。”近日,钟楼区某大酒店部分员工代表将一面写有“不忘初心解民忧,依法保障劳动者”的锦旗送到了钟楼区人社局。此前该大酒店因经营不善导致关门停业,拖欠40余名员工工资社保等多项费用。为了能尽快解决这些员工的问题,区人社局积极组织协调,在人社、信访、公安、街道等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单位与员工签订了和解协议,支付了工资补偿款等共计130余万元。
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事关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今年以来,钟楼区打造“幸福劳动在钟楼”工作品牌,完善劳动关系综合调处机制,赋能基层劳动争议化解,努力将更多劳动争议化解在苗头源头。
激发活力,打通基层治理末梢
一大早,荷花池街道的劳动关系协调员袁继飞就被微信群的消息提示音催得脚不沾地,调解、记录、提醒单位付款,一样都马虎不得。同时,北港街道调解员钟涛正通过钟楼区劳动维权线上平台“接单”,打工者王某被公司拖欠工资近3个月,几经讨要无果,在线上进行了投诉。钟涛接案后联系双方核实案情,经过耐心细致的调解,最终5天后单位支付了剩余工资。
一直以来,钟楼区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最前面,积极推动各类基层调解组织在争议处理中充分发挥基础性、前端性作用。今年以来,各类基层调解组织共计化解案件2805件,挽回经济损失651万元,基层调解率由原来的不足两成提升至现在的五成,平均调解时间由原来的14天缩短至6天,“第一关口”和“第一防线”的作用和优势显著提升,劳动者不出社区、厂区就能获得切实的权益保障。
力量下沉,赋能调解提质增效
随着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度上升,如何重塑职能、整合资源,为基层赋能增效,成为基层调解组织面临的最大难题。
“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实时了解案件信息、处理进程、案件发生比、增长率,关注重点企业劳动争议化解情况。”北港街道人社分管负责人须晓清告诉记者,她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全区劳动关系数字服务平台,了解街道整体劳动关系运行状况。
自2020年被人社部列为“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江苏省唯一区级联系点以来,区人社局着力破解痛点难点、再造管理模式,依托全区劳动关系数字调解平台,在全市率先开发推广劳动维权二维码,将更多劳动争议牢牢“吸附”在基层,高质量考核指标“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平台线索下降率”排名全市第二。
主动靠前,提升营商环境获得感
“我们公司用工人数庞大,且波动明显。没想到,相关上级部门能来走访这么多次,通过分析数据,帮助我们查找10多条内部管理漏洞,优化入职、劳动合同签订、绩效管理以及离职交接等多个流程。”钟楼区一家用工大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说,从2022年11月起,区人社局联合街道共同走访、调研企业5次,并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出具一份详细的调解建议书,让和谐的劳动关系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劲助力。截至今年9月,该企业全国欠薪平台案件数同比下降31.7%,减少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支出20余万元。
新的经济环境下,优化营商环境要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不仅依靠及时化解纠纷,更要着眼于“治未病”,加强事前防范。区人社局着力加强源头治理,打造“幸福劳动在钟楼”工作品牌,让幸福劳动成为推进区域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亮丽底色和动力源泉。
“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聚焦维权服务中仍然存在的短板,持续推动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提档升级,及时化解劳动争议纠纷,更好地服务职工群众。”区人社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王树湘如是说。 (王淑君 张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