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区民政工作在高质量基本民生保障、高品质基本社会服务和高效能基层社区治理上持续发力,为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钟楼答卷作出民政应有的贡献。
1.全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一是构建强基固本救助格局。建立健全区街协同、部门联动的助困长效机制,坚持将困难群众救助纳入网格化管理,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以“暖心护航”关爱行动为抓手,推行“物质+服务”救助方式,为180位困难群众免费提供智慧设备动态监测,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二是健全分层分类制度体系。加大分类施保力度,1—6月,城市低保对象838户1016 人、农村低保对象104户138人,累计发放生活保障金683.17万元;农村“五保”对象38人发放生活补贴29.64万元,城市“三无”对象36人发放生活补贴35.70万元,供养标准均超过低保标准的1.3倍。三是探索多元多维服务模式。深化“党建+”社会救助改革,永红街道建成投用“党建+社会救助”驿站,以党建推进社会救助形成品牌。全面建立急难救助长效机制,截止6月底对全区163户各类困难群众发放30.18万元临时救助金。推进街道、村(社区)慈善工作站建设,发挥慈善救助作用,为困难群体提供慈善救助286.36万元。
2.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一是养老服务体系持续完善。紧扣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创新区建设,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荷花池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等建成投用。18家养老机构,总床位数2741张,其中护理型床位数2596张,护理型床位数占比达94.71%。启动建设家庭养老照护床位150张,开放长期护理险床位2801张,医养康养持续融合。二是关爱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推动老年助餐服务,“人人共享食堂”“百姓食堂”“社区食堂”等建成运营,老年助餐人数突破10000人,“社会力量+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等多样化助餐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幸福“食”光。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老年人达1.747万人,4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按时序进度推进。三是养老服务机制持续优化。加强养老护理培训,区民政局获评养老护理员技能竞赛优秀组织奖,养老护理员持证率达92%。探索“四床融合”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成“四床融合”智能化展厅,家庭养老床位、居家扩面床位、家庭病床和长护险床位融合发展。
3.加强社区治理创新。一是建阵地。发挥政府性投资项目撬动作用,投入3100万元,推进玫瑰路社区、荷园社区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年内建成投用。建成“一基地两中心”,全面展示社区治理成果,扩大社会效应,提升社区治理美誉度。二是育载体。以“清单+专班”深化“人人社区”共同体建设,《“人人社区”共同体建设指南》申报市地方标准立项,“人人社区”共同体建设经验在市委内刊《动态与研究》上刊发。市、区联动举办2023年社会工作宣传周,开展镇(街道)社工站赋能培训,启动“寻找最美社工”活动,发布“钟爱这里”社会治理服务品牌,多平台、多形式宣传社区治理成效和社工队伍风采。三是提内涵。启动2023年新社工招聘工作,年内新增社工83名。下发社区治理高质量考核细则,分解指标、明确任务,确保按时序进度推进落实。坚持内涵塑造,加强督查指导,确保年内创成市“平安法治和谐”示范点5个、市“全科社工”示范窗口4个。
4.规范社会组织发展。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以“五同步五支撑”发展壮大社会组织,全区建立党组织社会组织达55家。开展2022年度社会组织年检工作,11家社会组织申报4A,年内确保新增4A级及以上社会组织4家。二是突出量质并举。加强社会组织全过程管理,现有登记注册社会组织288家。启动2023年公益创新创业大赛,18个优秀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服务居民近3000人次。举办“星火”茶话会,通过参观、座谈等方式,全面提升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能力。三是加大培养力度。积极培育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樊云霞、霍潞等2人获评2022年度常州市优秀社会工作者,乐童亲子阅读中心获评2022年度常州优秀社工机构,新闸绿地社区潘维、永红街道社工站张春艳、乐童亲子阅读郑世茶和元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季文俊等入围市第四批社工助理督导人选。
5.优化社会专项事务。一是加强特殊群体关爱保障工作。新增省“儿童之家”示范点1个,现有省级“儿童之家”4个。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工作,上半年累计发放孤儿保障金129.82万元。严格落实残疾人“两补”规章制度,上半年累计发放“两项”补贴达1067.09万元。新增“德康驿站”1家,全区现有“德康驿站”5家。5个精神障碍社区服务点长年为患者提供免费康复训练,服务590人次。二是加强婚姻登记工作。推进“结婚一件事”改革,全市率先建成首个户外“520玫瑰车站”婚姻登记便民服务点,深化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全力推进婚姻登记政务服务,上半年完成结婚登记1087对、离婚登记490对,办理补发结婚登记115对、补发离婚登记58对。三是加强地名工作。举办“家门口的地名故事”宣讲活动,征集“家门口的地名故事”100个。开展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征集,公布钟楼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单(第二批),涉及街、路、巷(里、弄、坊)21个,古桥9个。对2022年新增的32条地名做好入库工作,联合新北区出台《关于钟新线界线联合检查的实施意见》。四是加强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生产。通过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百团进百万企业”安全生产宣讲、签订责任状、联合督查等方式,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常态化对养老机构开展消防维保和安全检查,对10家养老机构开展消防安全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确保全区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达标率实现100%。
下半年,全区民政工作突出“一条主线、三项改革、五大工程”,主要完成好以下工作:一是突出“一条主线”。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钟爱这里”“钟爱一生”基层治理服务品牌为引领,推动全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当示范。二是推进“三项改革”。推进“身后一件事”改革,加快区集中治丧中心合作模式创新,推进北港、龙潭陵园改造提升工程。推进“结婚一件事”改革,加快区婚姻登记中心改造提升,争创全市标准化婚姻辅导室示范点。推进“党建+社会救助”改革,统筹推进一体化集成、智能化研判、网格化联动、社会化动员、制度化运行“五化”智慧救助体系建设。三是实施“五大工程”。即:实施“解忧暖心”工程,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全面推进“救急难”工作。实施“幸福颐养”工程,促进“机构—社区—居家养老”一体化构建,突出品牌化、连锁化运营,探索养老服务体系化建设。实施“夯基垒台”工程,建强一批服务载体,打造一批服务品牌,挖掘一批亮点典型,形成一批治理经验。实施“赋能传承”工程,完善社区工作者梯队培养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培育社区工作者领军人才。实施“星火领航”工程,推动“众善+”公益创新创业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服务,将钟楼打造成优秀社会组织、品牌公益项目、领军公益人才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