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钟楼区民政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以昂扬的精气神干事创业,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担当作为,为建设长三角一流现代化城区贡献民政力量。
(一)民生保障更牢靠。一是救助对象精准化。坚持区街联动,强化分类施保,实现城乡低保对象、支出型困难家庭等各类群体享受更多政策“红利”。依托“大数据+铁脚板”,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在去年基础上新增低保对象16人。二是救助方式主动化。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救助事项实现“一门受理、一网通办”。推行“物质+服务”“暖心护航”关爱行动让180位困难群众居家生活更安全。落实“救急难”,为261户536人提供临时救助52.51万元。三是救助机制多元化。永红街道“党建+救助”驿站建成投用,温情救助品牌效应持续放大。镇(街道)、村(社区)慈善工作站实现全覆盖,慈善救助实现“输血+造血”双轮驱动。
(二)养老服务更充分。一是做优居家养老。新建投用3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3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14个助餐点提升改造年内均能完工。构建“社会力量+中央厨房+社区配送”助餐服务模式,老年助餐人数日均达3300人左右。二是做强机构养老。推进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建设,护理型床位占比94.71%。建立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机制,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率达100%。开展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达标创建,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养老护理员持证率达92%。三是做实尊老惠老。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达2万人,4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正在验收。出台《关于开展“医养融合型”床位转换创新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四床融合”探索稳步实施,实现医养康养有机融合。
(三)基层治理更通畅。一是建强主阵地。玫瑰路社区、荷园社区等综合服务设施建成投用,常州市许巧珍城市党建实训中心落户钟楼,区社会组织服务发展中心和区社会工作支持中心易地新建,“一基地两中心”服务功能向镇(街道)辐射。二是打造新品牌。全省首批开展“五社联动”机制创新试点,在联动机制、路径模式上边试边行。“清单+专班”推进“人人社区”共同体建设,《“人人社区”建设指南》申报市级地方标准通过立项,年内评审发布。新招录用社工82名,新增省“最美社工”1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量质并举。推进“平安法治和谐”示范点创建、城乡社区公共空间微改造等,新增4个市“平安法治和谐”示范点,永红街道社工站《共建新竹园 共治“哈伲家”》项目获评省优秀社会工作项目。三是提升美誉度。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获评2023年省社会组织党建示范点,常州市星火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全市唯一中标省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扶持项目20万元。规范社会组织年检、评估等,注册登记社会组织292家,社会组织上等级率达47%。常态化开展“众善+”创新创业大赛,支持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等在服务“一老一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公共事务更全面。一是推动殡葬改革行稳致远。以“一件事一次办”为目标,积极推进“身后一件事”改革,实现一网联办、通办。加大殡葬设施基础建设,邹区镇龙潭陵园一期新建项目和北港陵园提升改造工程年内完工,区级集中治丧中心委托第三方营运管理完成签约。加大殡葬管理,全市唯一入选全国殡葬领域跨部门综合监管试点单位。二是推动婚俗改革惠风和畅。建成“520玫瑰车站”户外结婚登记点,举办“钟情于你”集体颁证仪式,婚姻登记仪式感更强。推进“结婚一件事”改革,开展“跨省通办”婚姻登记服务,婚姻登记服务快捷高效。入选省第三批婚俗改革实验区,举办“钟情护航 为爱赋能”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启动暨婚姻登记处新址启用仪式,联合区委组织部、人社等四部门发布“为人才幸福护航行动计划”,并成立“青春留常”公益服务联盟,做强婚姻服务品牌。
2024年,全区民政工作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指引,立足主责主业,勇当中国式现代化民政实践的先行军,为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突出党建引领。持续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民政干部职工思想意志行动,坚定不移推动民政领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擦亮“钟爱这里”“钟爱一生”民政党建品牌底色,以党建工作新气象新进展引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突出民生优先。一是社会救助落到“紧要处”。推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织密织牢兜底保障安全网。深化低保扩围增效工作,完善认定和预警处置等机制,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服务类和慈善类帮扶等,不断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二是养老服务托起“夕阳红”。以建设省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城乡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辅具租赁等专业服务。实施政策扶持、经费补助、机制保障等措施,注重品牌打造,助力幸福阳光、玖玖江南等一批本土养老连锁机构发展壮大。三是未成年人关爱撑好“保护伞”。按照政府主导、专业运营、社会参与的运营理念,探索建立“区未保救助中心+职能部门+社工+社会组织+学校+家庭”服务模式。建立“四色”风险防控体系,对未成年人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评估、管理与预警。采取“物质+服务+心理”多重关爱服务模式,动员各类慈善资源和社会力量,解决困境儿童心理缺乏关爱、生活缺乏支持、学习缺乏帮助等现实问题。
三、突出改革创新。一是省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开好题”。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基层响应、社会参与”婚俗改革体系,探索婚俗改革钟楼模式。深化“为爱+1度”婚姻辅导项目,打造标准化婚姻辅导模板。建成具有钟楼地域特色的婚俗文明宣传阵地,成立婚俗文化研习工作室,探索“非遗”产品与现代时尚婚礼相融合路径。二是省居家社区服务网络建设“解好题”。加快永红街道等3个街道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引入专业化服务品牌企业跨区、跨街道建设或承接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成“四床融合”床位300张,围绕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完善区级统筹、街道辐射、社区落实、小区(网格)参与的“三边四级”养老设施网络布局。三是基层治理创新“选好题”。深化“五社联动”探索试点,努力打造一批体系完善、协同融合、服务高效、群众满意的联动样板和典型案例。加强“人人社区”建设,培育、选树更多的基层治理与服务品牌,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常态化开展公益创新创业大赛,让治理服务惠及更多居民群众。四是撤村转居“起好步”。建立“清单+专班”工作机制,排定撤村建居三年计划表,分步推进撤村转居工作。加强村级经济分账管理,完善清产核资、成员认定等事项,年内完成新闸街道庆丰村和西林街道朱夏墅村、张家村、马家村撤村转居工作,为后续撤村转居工作提供经验支撑。五是殡葬改革“交好卷”。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积极推行殡葬改革探索实践,龙潭陵园一期搬迁工程,北港陵园提升改造全面完成,区级集中治丧中心正式投用,提升改造一批村级骨灰堂。积极推进全国殡葬领域跨部门综合监管试点探索,提高殡葬服务供给能力,营造文明丧葬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