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区卫健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基层、补短板、增活力,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钟楼发展提供坚强健康保障。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强思想,激发干事创业内驱力。一是站稳政治立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融入血脉灵魂。部署开展“五先行五在前”行动,深化“支部建到一线”工作方法,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识跟上、思想跟进、行动跟随。二是强化理论武装。开展书记讲党课“学习日”活动3次,赴“两湖”创新区规划展示馆和殷村职教小镇参观学习,激励党员干部汲取奋进力量。配合区组织部开展卫健系统干部队伍专项调研,明确干部人才队伍的建设目标和建设途径,通过学习经常化、培训日常化、培养项目化,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综合能力素养。充分发挥党委信息主渠道作用,市办录用7篇、区办录用10篇,高居全区榜首。政务信息半年度报送32篇,省办录用2篇,市办录用4篇,区办录用6篇,全区名列前茅。三是把牢意识形态。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极为重要的工作推进,第一时间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重要讲话、重要论述、重要批示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做好系列宣传报道,区政府网站报道293篇,“钟楼健康e家”微信公众号发稿87期201篇,阅读量5.5万人次,5篇报道被学习强国平台录用,41篇新闻被常州日报等市级以上融媒纸媒报道,荷花池中心新闻作品《常州钟楼:楼上养老楼下看病医养结合为幸福加码》获江苏省卫生健康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
(二)夯基础,筑牢事业发展基本盘。一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公卫中心5月底完成竣工验收(2#、3#作为甩项),并已正式投入使用,3家公卫机构均完成整体搬迁并正常开展业务。疾控中心400平方米疫苗冷链仓库5月投入使用。邹区人民医院新大楼启用,开放病床76张,内设手术室3间,拥有高性能多层螺旋CT、超声心动图等医疗设备,为高效、准确的诊断治疗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多举措引才育才。多渠道招聘引才,疫情防控编制外医务人员定向招聘人员5名,下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11名,2名公开选调工作人员通过试用期满考核。多方面培训育才,实操培训共完成线下培训考核7期273人次,常州二院适宜技术培训师资培训6名,药联体第一期培训19名,输送2名骨干人才到镇坪参加对口支援。三是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开展医疗质量检查,摸底督查全区有口腔科的机构82家,监督检查全区医疗美容机构21家、生活美容服务机构133家、“有照无证”医疗美容机构24家,依法执业专项检查中医诊所36家,有力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开展消防安全专项行动,安全检查医疗机构、护理院(中心)21家,整改完成233个问题隐患。配合市卫健委推进我区19家托育机构消防安全隐患整改,完成第一轮消防安全评估工作,17家托育机构完成自愿整改函提交。
(三)勇创新,培育改革攻坚新样板。一是医养结合先试先行。全国首创“四床融一”服务模式,以家庭病床为龙头,居家长护险床位为依托,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和居家扩面服务床位为延展,形成有机整体协同发力。开展“床位转换”试点,在幸福天年老年公寓建立“医养融合型”床位,实行“医-养”床位动态转换。争创国家级医养结合示范区,创建现场评估得到省卫健委专家组充分肯定。申报省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优秀单位1家、省级敬老文明号1家、省级优质护理院1家。二是“一件事”改革主题集成。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一件事”改革力度,牵头建立了由卫健、公安、税务、医保等部门组成的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区级工作群,全市率先打造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一次办”主题集成服务,已办结44件。三是重点改革专班稳步推进。“江苏卫生健康云”已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各机构已实现线上跨越调取影像诊断信息。推进“1+X”绩效工资薪酬改革“新模式”,力争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保障力度,实现工资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目前改革方案已拟定完毕,方案已得到了区人社局、区财政局的认可。出台岗位设置优化方案,调整部分单位的岗位比例,给予机构更大聘任自主权,把更多优秀人才聘任到相应岗位上,进一步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探索药品集采工作机制。
(四)优服务,提升医疗卫生获得感。一是稳步提升医疗服务。深化互联网医院建设,将1院、7中心纳入互联网医院体系,提供线上咨询、问诊、开药、预约就诊等便民服务,已服务268人次。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强化与一院、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的联系,进一步明确专科共建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优质服务基层行北港中心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通报表扬。二是高质推进公卫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33628人,完成率36.2%。家庭医生签约182430人,完成率27.7%,西林中心AI智能助力家庭医生服务被江苏省健康委员会评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单位。开展特色服务项目慢阻肺筛查1000例、心脑血管筛查500例、三高共管随访400例,规范慢性病管理,守护人群健康。妇计中心“好孕行动”被列为常州市“常享善育”民生实事,累计参与卵泡监测102人。妇女“两癌”筛查完成21033人次,已完成目标人群92%。托育服务已起草《钟楼区托育服务管理工作制度》,成立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和托育保健技能培训基地,正在装修中,为我区托育服务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三是落实新冠疫情“乙类乙管”措施。持续抓好新冠病毒感染监测,累计完成20034人次,阳性检出率1.04%,成功完成全国首例XBK变异株的流调处置。做好区内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残疾人等重点人员健康管理,完成全体医务人员新冠防治知识培训。为各医疗机构采购了价值131余万元的新冠患者救治相关急抢救设备,提升医疗机构救治能力。
(五)强监管,规范行业治理显成效。一是医疗监督防隐患。开展药品、器械专项检查,对10家单位药品抽样送检,保证药品器械的安全。以高压的态势打击非法行医,联合行动2次,查处各类无证行医51户次,立案3起,作出行政处罚决定金额15.01万元。二是职业监管优环境。建立全区职业病危害重点行业领域用人单位本底信息,审核职业危害因素申报企业1123家,其中初次申报721家。开展职业健康宣传周活动,发放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100余份,接受咨询30余人次。三是依法履职提效能。全面落实《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发放诊所备案证10家,办理医疗机构行政审批89件,护士注册177件,实施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5起。新发放放射诊疗许可8家、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审核19家、放射诊疗许可证年度校验13家、变更1家。实施不予行政处罚2起、行政处罚23起,作出行政处罚决定金额22.954万元,受理各类投诉举报41起。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承上启下之年,更是深化医改的关键之年。全区卫生健康工作将坚持攻坚克难、勠力争先,更大力度提升全区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满意度。重点做好以下5方面工作。
(一)建好支撑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结合起来,推动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全区卫生健康系统落实落地。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开展机关作风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将疫情防控中表现出的硬核作风转化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坚持不懈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以强烈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要求落到实处。坚决反对和批判一切错误思想观点,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占据主动、取得胜利,全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二)找准主攻点,深入推进改革攻坚。创新城市医联体改革。加强与市一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通过共建专科、联合病房等措施,与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基层特色科室孵化中心、职称晋升等相衔接,引导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深化三医联动改革。丰富中医药、儿童、妇幼、精神卫生和康复等特色医疗服务,积极建设省级基层特色专科,争取更多医保资源和政策支持。贯彻落实《常州市关于深化三医联动、医防融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钟楼区落实推进“常有健康”三年行动方案》,建立疾控中心为技术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的医防融合体系。推进医养结合试点。提升医养结合能力,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改建、扩建现有设施等方式,增加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床位。支持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开展上门服务、设立家庭病床。深化“四床合一”服务模式,优化“医养融合型”床位转换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养老、护理、康复等一体化服务。
(三)瞄准发力点,全力做优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服务基础。加强邹区人民医院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聚焦提升常见病、多发病等综合诊治能力目标,建成居民健康体检管理中心、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开展社区医院建设,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对标社区医院建设,稳步扩大社区医院建设数量。做好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明确分工,逐个指导,开展督查,确保各机构能顺利通过。开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建设,到2023年底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字人民币上线率达100%。打造城区社区康复中心。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能力,开展首批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设。初步建立门诊、病房、站点、居家等紧密整合的现代化社区康复服务模式,推进社区康复与上级医疗机构、专业康复机构的有序衔接,实现更多居民康复下沉社区。创新基层中医药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市域优质中医资源扩容和均衡钟楼区中医药服务布局,进一步加强与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的中医专科联盟。探索建设优势病种、特色鲜明的中医科室,鼓励医疗机构广泛开展中医特色疗法项目,形成一批“康复示范”“治未病”等特色中心。
(四)抓住基本点,持续细化公卫服务。提效爱国卫生行动。全力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工作,各工作专班加大力度增加频次开展督导检查,全面营造迎检氛围,确保高质量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科学规范开展省级健康村、社区、单位等健康细胞建设,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引导群众增强健康意识。开展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落实健康素养干预和效果评估工作,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综合水平。提优公卫项目服务。提升家医签约服务质效,扩大签约服务人群受益面,探索建立“家庭药师工作站”,提高药师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的专业作用,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拓展内涵。打造钟楼女性健康管理示范基地,持续拓展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链,满足钟楼区女性的康复需求。继续扩大以社区为主阵地的普惠托育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社区普惠托育服务机构及设施,试点“1+N”托育模式,由省普惠托育机构安排师资力量,以预约的方式为周边群众提供计时托、临时托服务。提能新阶段疫情防控。根据疫情防控“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要求,继续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加固疫情防控防线,全面做好各项准备。强化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流行趋势,做好重点人群管理。做好疫情应急处置准备,保持平急转换能力。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持续补齐人群免疫水平差距。
(五)选准切入点,全程关注人才培养。扎实做好公开招录。以提高人才队伍规模数量和整体质量为重点,落实推进好年度机关行政人员和下属事业单位卫技人员的公开招录工作,进一步壮大卫生健康人才队伍,满足社区群众对卫生人才的需求。提升专业技能素养。建立健全岗位知识技能培训制度,通过基层医生务实进修、乡村医生适宜技术培训、驻点跟班学习和远程医学教育等方式,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培训。打破干部交流屏障。打破人才流动瓶颈,探索圈内循环,促进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人员的合理流动。打破编制限制壁垒,通过公开选调,打通不同性质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屏障,选拔出优秀的干部到管理岗位上,激活整个干部人才队伍“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