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纵深推进“532”发展战略的关键之年,发改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今年钟楼区发改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全会、区委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要求,全力推动“四大功能区”建设,紧盯年度目标任务,大力推进重大项目,积极服务市场主体,持续改善工作作风,克难奋进,敢为善为,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钟楼答卷贡献发改力量。
一、强研判稳预期,促进经济回稳向好
1.增强经济研判能力。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基调,锚定区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区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的目标任务,全面加强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牵头建立部门工作联动机制,实现主要经济指标责任单位明确,工作链条清晰,数据信息共享,工作合力强劲的工作局面,高效推动经济平稳运行。提升分析研判的能力水平,及时有效地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以主要指标和高质量指标为抓手,联合区委考核办等相关责任部门,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和实施细则,定期调研考核目标进展,定期指导基层板块、开展督查推进,以考核的“指挥棒”稳住各项指标向好的趋势。
2.用足用好政策红利。牢牢抓住国家稳住经济大盘政策“窗口期”,加强对国家、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问效,在中央及省级预算资金、开发性金融工具、更新改造贴息贷款、企业荣誉牌子等方面更大力度对上争取。发改部门各科室要结合专业工作,密切关注经济运行大势变化,加强与重点板块、重点企业的交流互动,及时把企业的需求摸上来,把政策的红利送下去,把争取的资金用到位,形成组合效应、释放政策效能,推动全区经济回稳向好。
3.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做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政务诚信牵头工作,营造经济平稳运行的营商环境。以省、市信用建设指标体系为工作导向,建立健全信用工作机制,查漏补缺,固强补弱。抓住省级创新信用管理与服务县级示范地区创建成功的契机,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以试点工作支撑和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围绕信息互联互通、信用承诺闭环管理、分级分类监管、奖惩机制建设等方面,发挥信用在创新监管中的基础性作用,助力市场主体发展和营商环境优化,制定“信用+楼宇”、“信用+园区”活动方案,以数字经济产业园、重点楼宇为试点,积极探索信用监管与产业园区、楼宇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应用场景,帮助监管部门有效识别楼宇信用状况,精准投放执法力量和扶持资源。
二、优机制抓落实,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4.优化项目推进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四大功能区”项目双进攻坚年目标要求,积极推进重大项目“招推服”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从项目招引落地到推进开工直至竣工的全周期全链条机制优化,不断强化项目攻坚力度,切实提升重大项目招引推进服务效率。深化重大项目建设组织架构的改革,进一步配强重大办专业人员,完善内部管理,发挥项目攻坚推进主力军作用。继续完善重点项目综合管理平台功能,使平台充分发挥出项目信息共享、数据分析、预警监测、督查评价等功能,实现重点项目管理效率的提升。
5.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开展“拿地即开工”试点工作,形成试点项目清单,以省、市重大项目的“拿地即开工”带动全区重点产业项目和政府性投资项目加快建设,集中力量做好重大项目攻坚突破,以全流程服务保障全要素集成,确保重点项目“落得快、推得实、见效早”。确保形成更多可见、可统的实物量和投资量,完成新增入库省重大项目3个以上、市重大项目7个以上,区重点产业项目投资60亿元的目标任务。认真研究地方政府专项债以及中央预算内资金、省级预算资金的政策,跟踪政策变化,在全区开展专项债申报工作的培训指导,统筹各板块部门的项目申报,做到申报一批、储备一批,并用足用好政策。力争全年获得中央预算内(省、市)资金1.5亿元以上,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0亿元以上。实行片区(组)“专员”管理制度,每周巡查、月度专项督查和季度联合督查相结合,强化项目巡查督查,定期编制《“拿地即开工”试点项目简报》和《重大项目督查专报》,对项目建设进展和问题办理情况进行通报,并闭环管理进行问题跟踪督办。
三、强产业添动能,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6.积极推进“两湖”项目。抢抓“两湖”创新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合力推动“两湖”创新先行区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积极服务“两湖”创新区功能性项目建设,为腾龙大道钟楼段、中吴大道西延等项目开通项目审批、专项债申报等的“绿色通道”。加强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推进的跟踪督查,促进振中路桥、腾达路等节点工程加快建设。着力强化产业支撑,推动美宜佳、裕兴四期等省重大项目尽快开工,争取东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恩都法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核心零部件等项目列入市重点产业项目,确保重点产业项目全部达到时序进度。配合“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工作,加快建设金狮焊材灯具园、高新园工业生态承载区等现代化灯具园区,做足“两湖”创新先行区的生态文章。
7.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利用市、区产业发展激励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助力企业产业发展、能级提升和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协助开发区、精研、国光等争创省级“两业”深度融合试点标杆,实现龙头骨干企业试点、区域试点标杆等“零”的突破。强化对企业的摸排调研,做好企业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项目、省军民融合资金项目、省、市服务业引导资金、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等申报服务工作,按照申报内容和条件,初步建立各类企业培育库,并加强申报前的培训和辅导,积极为企业争取各类扶持补助资金,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挖掘培育服务业规上企业,建立完善规上服务业企业基础资料库,并深化对企业运行情况的调研分析,强化对全区纳入核算服务业企业的跟踪服务。
8.促进能源绿色转型。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落实好“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强化能耗总量控制,完善能耗双控应急预案,确保高峰时期企业生产用电安全。严格执行项目准入要求,从严控制“两高”项目,理顺节能审批工作流程,提高专业性和规范性。以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国家试点工作为抓手,带动新能源在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新建项目中的推广和应用。加快推进区域能评工作,支持钟楼经济开发区申报各类绿色、低碳园区,争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助推园区高质量发展。
9.建好重点物流项目。围绕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推进落实好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专班2023年度的各项建设任务,积极支持凌家塘市场、新运冷链、名仁冷链按照“一中心一体系一基地”的发展定位,强化冷链交易集散、区域分拨、低温加工配送等功能,打造服务长三角中轴、辐射苏浙皖、对接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基地。加快推进京东“亚洲一号”项目,积极布局美宜佳、东久等现代智慧物流,在全市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工作中找准定位。巩固物流行业专项整治成效,开展突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和专项整治巩固提升行动。
四、守底线强保障,巩固民生事业基础
10.服务民生事业发展。继续承担好“532”战略“八个现代化”重点项目的牵头抓总工作,主要围绕“打造共同富裕、文明向善现代化”的要求,编制《常州市钟楼区“一老一小”整体解决实施方案》,积极发展养老、托育事业(“一老一小”),筛选储备一批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社会事业领域省预算内统筹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推进殷杏泰产教融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工贸技校项目,航空技校开学投用,不断发挥职教资源集聚效应。积极申报国家、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力争全年再新增培育1家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进一步营造产教融合良好氛围。开展好辖区民办非营利性学校收费标准核定工作,按要求落实各类收费减免政策。发挥“菜篮子”惠民平价店功能,做好平价店的日常监督巡查和考核工作,充分体现其“稳价惠民、应急调控”的作用。认真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足额发放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保障利民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11.守住民生安全底线。落实粮食安全工作责任制,抓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全面完成涉粮问题巡视巡察整改。加快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的选址和建设,按照要求落实好粮油储备和应急物资储备计划。探索规范储备粮管理、粮食执法工作机制,承担好社会责任储备粮食的监管检查职责,增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安全生产意识和能力水平,落实保障油气管道和电力安全生产,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整治。
12.持续开展对口帮扶。紧紧围绕东西部对口协作目标任务,积极谋划、对标对表抓好工作落实,年内实现协作双方互访,并结合对口协作地区实际需求和能力,以消费帮扶、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推动钟楼区与陕西省镇坪县、青海省班玛县携手合作、共建共赢,确保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成效。
13.谋划国防动员工作。顺应国防动员体制机制改革,对接好机制调整后区人防办的人员转隶、职责划转、资产接收等工作。认真落实国防动员工作职责,加强与区人武部的工作协调,建立起有效工作机制。做好全区人防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巡查,落实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的基本功能要求,完成乡镇(街道)地面指挥中心建设。加强国防动员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提升做好国防动员工作的政治站位和能力水平。
五、抓党建强作风,建设过硬发改队伍
14.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长期战略任务,通过中心组理论学习、党支部学习等途径,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原原本本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真正做到学深悟透笃行、学懂弄通做实。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化为行动自觉,体现到推进“四大功能区”建设、落实发展改革中心工作上来。
15.不断提升党建水平。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充分发挥党组在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制定好党建责任清单和党建工作计划,压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严格落实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制,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并进行清单管理。促进党建与业务的融合,按照“党建+业务”的模式,开展多层次、多主题、多形式的学习教育和培训活动。探索重大项目党建品牌建设,将临时党支部建到重大项目推进一线。继续深化数字经济行业党委和产业链党建工作,有效发挥党建对产业发展的融合推动作用,让行业党委工作“实”起来、党员“动”起来。
16.强化干部队伍作风。以作风建设为抓手,着力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专业精通、能力强悍的发改干部队伍。要提升专业能力,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坚持科室日常学习制度,用好“发改微课堂”载体,组织科室开展日常业务学习,走上讲台开展业务交流和培训,促进整体业务水平的提升。要提高工作效率,要将工作目标分解成工作举措,每项举措都要明确完成时限,分管领导和科室中层要跟踪完成情况,形成完整工作闭环。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分管领导要牵头组织好工作调研的主题和方向,每月上好板块交流、企业调研、项目巡查的“必修课”。要增强纪律意识,进一步理顺内部管理,实现用制度来管人管事,在重大办日常管理、合同制人员管理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摒弃工作中“庸、懒、散、拖”现象,推动发改干部作风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