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区工业经济保持住既有优势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殊为不易,但同时面对全年原材料价格高位、外部经济局势不稳等因素影响工业经济仍表现出一定隐忧,主要表现在:出主导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够完整,具有国内话语权、重大品牌效应的龙头企业或产品较少;重点工业项目支撑度仍然不足,项目数量、投资完成情况及投资强度仍未达理想状况,龙头项目或者大项目缺乏。2023年区工信局将全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各项工作精神,聚焦市“532”发展战略“两湖创新区”,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创新发展理念,靠实工作责任,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落实。
(一)围绕目标抓服务,激发工业经济新活力。抓好经济运行调度,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全过程的跟踪监测,精准调度,精准施策,切实发挥规上企业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稳定器作用,不断巩固工业经济稳定回升态势。大力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确保省、市、区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做好中小企业账款拖欠预防工作。筑实产业链、供应链,定期开展银企对接、产学研交流活动,有效解决企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市场需求不足、生产成本上升、资金周转紧张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处理好新冠疫情后续影响,做到企业应享尽享,为企业生产保驾护航。持续培育升规企业,对“小升规”重点培育企业进行“一对一”定点帮扶,把握好时间节点,及时掌握企业动态,加强与统计、税务等部门的协调,及时沟通信息、紧密合作,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实际难题。力争全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继续保持正增长。
(二)围绕转型促融合,推进“智改数转”新突破。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制造、管理等领域的深化应用,继续为企业提供“智改数转”诊断服务,力争完成不少于上年度诊断数量的目标,深入挖掘企业在“智改数转”上面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效破解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把握“常州工业云”“卫生健康云”不断成熟壮大的契机,打造更多人工智能模型样板,涵盖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力求在工业互联网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方面实现双突破。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部署低成本、模块化的智能模组系统,推进智能工段、智能产线建设,提升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数字化水平,丰富“智改数转”项目库,加快在库项目滚动实施,力争实现数字经济产值规模增长16%以上。
(三)围绕业态谋突破,打造“都市智造”新高地。锚定打造“都市智造高地”战略目标,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思路,加大对工业企业特别是“两新一智”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对发展潜力大、科技实力强、行业地位高的企业,按照“入库-市级-省级-国家级”的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路径,分批培育壮大,丰富区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2023年力争在库企业超58家。力争两年“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00家。全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强化技术攻关、培育自主品牌,建立和完善高水平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研发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双碳”号召,倡导产业集群践行绿色生产理念,确保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始终处于绿色方阵。秉持“发展盯着项目抓”的服务理念,做好全区25个3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及5个亿元技改重点项目的预排入库工作,紧盯项目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重要节点,以点带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新的工业经济支撑,力争“两新一智”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超过70%。
三、相关建议
1、在维持亩均产出、亩均投资强度的同时进一步破解要素资源禀赋限制,加大优质工业用地的供给力度,为招引潜在优质项目提供重要保障,有利于加快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专精特新”培育无论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还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都有较大意义,建议可以从区级层面对“专精特新”在库企业发展规模予以相应补贴,进一步扶持重点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