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区工信局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报告》《区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各项工作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抓实抓细各项任务措施,全力推动各项经济指标稳中有进,维持工业经济稳定发展。
2023年全区工业经济运行呈现抗压前行、稳定恢复、稳中向好的态势。从规模工业总产值看,1-10月全区387家规上企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509.88亿元,同比下降3.2%,居全市第6,降幅较上月继续收窄0.7个百分点。从规模工业增加值看,1-10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居全市第六,较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保持回升态势。从工业投资看,1-10月全区完成工业投资28.8亿元,同比增长15.3%,增幅高于全市平均13.5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二;工业技改投入同比下降6.6%,居全市第三,占工业投资比重53.7%,居全市第五。从开票销售看,1-10月全区实现全部工业开票销售622.23亿元,同比下降2.2%。
一、以补链强链为引领,实施“产业能级提升”工程。围绕打造“都市智造高地”主线,做大做强“两新一智”主导产业,做新做实“新能源”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引导产业链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要素,实现产业链水平整体跃。深化推进“链长+链主”制。细化细分产业链图谱,精准绘制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重点企业名单,完善链主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精准服务机制,吸引高端产业要素加快聚集。格力博、东风农机、西电常变入选市“十链突破”名单,其中格力博、东风农机创成全区唯二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格力博项目入选“十链突破”预征集项目,项目竣工后可带动本地上下游企业超百家。全年超亿元企业84家,累计完成产值360.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79.1%。打造新能源特色产业链。全区摸排入库新能源产业企业70家,1-10月完成产值214.9亿元,同比增长1.1%。全年累计新招引新能源领域项目12个,全国首家比亚迪超级旗舰店、德国帕克环保设备等代表性项目相继成功落户。组织新能源对接活动5场,助推赣锋锂业、蜂巢能源、中创新航、江苏时代等7家头部企业与区内丽岛新材、宏巨电子等6家企业谈成合作意向,预计年新增销售超2亿元。全面开展新能源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全区创成新能源领域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6个。优化产业结构体系。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并举、提升能级和增强品质并重,引导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1-10月“两新一智”主导产业完成产值343.65亿元,同比下降3.8%,降幅较上月继续收窄1.2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67.4%。引导工业企业“上云赋能”,全年新增15家省星级上云企业,目前全区星级上云企业达86家;微亿智造入选工信部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精研获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AA级贯标认证。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组织建科院、龙冶节能、微亿智造申报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目前已经通过省评审,报送国家工信部。
二、以培优扶强为目标,实施“优质企业锻造”工程。加强企业挖掘培育力度,深挖优质企业,联合帮扶,靶向培育,瞄准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建立“小长大”培育池,不断做大规上工业底盘。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建立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市级、省级专精特新—国家小巨人三级梯度培育库,累计组织283家企业完成入库及数据更新,其中252家企业经评价为创新型中小企业,较去年增加36家。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参与“补链”“延链”,今年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6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1家,推荐3家企业申报单项冠军,34家企业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目前,钟楼区各级“专精特新”企业已达94家,其中单项冠军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4家。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格力博成功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成为近十年来的唯一;微亿智造申报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并成功通过省工信厅联合多部门组织的审核验收,成为全市第一家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落实“数字经济先导区”战略部署,有序引导“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同步迈进,逐步推动数字经济做大做强。1-9月数字经济总营收达229亿元,同比增长43%;预计全年完成数字经济产业营收300亿元,同比增长41%。中科摩通、智云天工获评省领军服务机构;经开区获评省信创先导区,争取扶持资金2272万,国光获评信创联合实验室,争取省资金379万,两项荣誉均为全市唯一。推动企业绿色低碳降耗。持续开展全区化工企业整治提升,目前全区化工企业已减少至14家,关闭退出比例79.1%,位列全市前列。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组织一批成熟度高的企业申报各类绿色发展项目,乐研分离申报工信部环保装备制造行业(污水治理)规范条件企业;建科院申报国家级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江南环境申报2023年国家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精研科技、中海油涂料、宝钢轧辊、芝变压器申报省级绿色工厂。
三、以增资扩产为抓手,实施“项目提速落地”工程。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融资政策,大力开展钟楼区“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重大项目储备、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以智能制造政策撬动项目改造。积极做好“智改数转”诊断工作,全年共计收集160家企业诊断需求并完成全部诊断和报告编制工作。实施“智改数转”项目,引导企业主动进行智能化提升改造,全区60个项目入选市“智改数转”技改项目库,智能化设备及工控软件投入超14.5亿元,累计指导19家企业成功申报星级上云,其中中科摩通、中海油2家企业认定为五星级上云企业,中莱美电子、启扬塑胶等4家企业认定为四星级企业,宏巨电子、佳得顺等5家企业认定为三星级企业。钟恒新材等2家企业成功通过江苏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培训遴选。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完善项目困难问题定期排摸及协调解决机制,2023年全区61个重点工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64.75亿元,2023年计划完成投资38.57亿元,1-10月完成投资23.24亿元,进度60.3%,已开工47个,开工率77.0%。加强项目储备和服务。做好结转项目、新开工项目和谋划储备项目的梳理汇总,抢抓存量企业扩大再生产机遇,着力提升项目储备质量,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达产一批”滚动接续的常态化项目储备机制。切实做好亿元技改重点项目库建设,积极组织企业完成技术改造项目入库工作。目前全区亿元技改项目在库项目数6个,完成设备投资3.99亿元。
四、以转变作风为激励,实施“服务效能提升”工程。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元化、多层次的企业服务活动,创新性开展各类入企服务活动,打造开放型良好创业营商环境。强化运行调度指导。持续发挥“重点工业企业”服务保障工作专班的作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上下游配套、原材料及产品运输、用工等问题,保障企业正常稳定生产经营,今年已累计走访企业200余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50条,其中生产要素供给领域5条、金融领域5条、政策扶持领域20条,企业经营领域20条。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全面落实各级各类支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照各级各类项目申报要求,充分挖掘优质项目,努力扩大政策普惠面。今年来累计为近300家企业申报各级各类项目,预计获得各级各类专项资金超7400万元,其中已获得国家级项目11项;5个项目获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超4000万元(首批拨付2485万元);累计119家企业获得常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9大类资金支持4158万元。认真履行行业职责。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原则,梳理完善安全生产重点工业企业名录,做好重要时期、节假日安全检查工作,指导督促全区工业行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对照安全生产职责,完善职责清单和工作机制,切实履行好行业管理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