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出发,步行15分钟内,休闲、购物、养老、运动等需求都可得到满足,这样的美好生活向往正在常州钟楼区多地成为现实。近日,常州市商务局发布首批常州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名单,北大街社区、双桂坊社区、荷花池社区、勤业新村第二社区4个社区入选品质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入选数量位于全市前列。
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常州钟楼区力求让“圈”内商业业态日渐成熟、生活环境日益优美、贴心服务日趋多元。近日,记者分别在各区“生活圈”进行都市漫步,感受社区居民不出“圈”的便利生活。
丰富业态,品质生活触手可及
11月23日上午,秋色斑斓,古运河的水面泛起圈圈涟漪。记者从吾悦国际沿着西瀛里向东,一路商铺林立,老字号、网红店、便利店、咖啡馆随处可见,烟火气与时尚相交融,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能在这里乐享生活。
记者行走的路线位于南大街街道双桂坊社区,地处老城厢核心地段,商业店铺鳞次栉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辖区内有1个商业综合体、2个百货商场、3条商业街,商业网点数量较多、业态品类丰富,并逐步在向智能化、智慧化提质升级。”双桂坊社区党委书记诸佳熙说。
家住天禧星园的李女士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受益者,每天上下班顺便接送在这里上幼儿园的女儿,午休还能到附近健身房练瑜伽或者去美容院护肤,周末在家门口的综合体就能挖掘到最潮流的网红美食,招待朋友很有面子,省去了路途奔波之苦。
在一街之隔的荷花池社区,历经3年精心打磨,大庙弄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市政基础、环境品质全面提升,玉佩府、黛园等诸多优质商家争相入驻,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在北大街社区,不仅密集分布了新世纪商城、正方汇、九序世家三家高品质商业中心,还汇聚了德泰恒、府前楼、糕团店、三鲜美食城等众多老字号,步行15分钟,就能满足居民多元化休闲娱乐、精致购物的消费需求。
“结合小区密集、商业集中的特点,社区逐渐形成了‘集聚式、街坊式’的生活圈形态,做到居民有需求、‘圈’内有服务。”北大街社区党委书记张志英说。
共商建“圈”,拓展服务新场景
“酒吧扰民现象基本没有了,困扰我们的问题终于解决了。”近日,家住莱蒙时代的居民张先生笑着感谢双桂坊社区工作人员。
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社区积极探索“商圈社区”治理新模式,通过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发动生活圈内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共享成果。“一方面与酒吧经营者耐心沟通,一方面为相关酒吧经营者寻找更合适且不扰民的商铺,取得良好的效果。”储佳熙说。据了解,双桂坊社区充分发挥“桂在行动”议事平台协商作用,今年以来有效解决了燃气安全、噪音扰民、停车乱象等多种商居矛盾50余次。生活圈内的矛盾少了、环境好了,笑声也多了。针对老年人就餐难问题,社区还积极与周边迎桂馒头店、银丝面馆等优质餐饮店沟通,商户让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让老年人都能在“家门口”吃上“暖心饭”。
在荷花池社区,社区每周开展荷花书坛、书画研究、英语沙龙、音乐合唱等活动,丰富居民业余生活。此外,“小荷聊民生”“爱心桥”慈善工作站等服务平台汇聚社区、居民、物业、商家“四方”力量,联动解决小区物业矛盾、商务楼企业服务、加装电梯等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将便民生活圈打造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
在勤业第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一站式服务大厅、老年助餐点、退役军人服务室、阅览室、自习室等空间应有尽有,多个活动室可供“老年大学”开展书画、舞蹈、戏曲等课程。“不断与居民沟通协商,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功能,逐步将各项便民服务整合进来。”勤业第二社区党委书记陈叶说,针对辖区居民特点,重点关注社区孤老、残疾等困难群体,大力扩展居民急需的特色服务项目。
补齐短板,“小修小补”有序回归
修拉链、配钥匙……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关系到居民的日常需求。
在广化街苏宁电器门前,记者找到一个修补摊位。师傅告诉记者:“我在这里20多年了,每天早上7点多开摊,下午5点多收摊,和居民们熟悉,每天都有附近居民来修补。”
让“小修小补”有序回归社区,让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在荷花池社区,以缝纫裁剪、小修小补为特色的荷花人家服务社就设在荷花池公寓内,让居民有需求时看得见、找得到。北大街社区对辖区物业公司、“小修小补”、便利店等资源进行整合,将“天益心”志愿服务资源导入便民生活圈,搭起社区、居民、商户之间的“连心桥”。勤业第二社区每月开展便民集市、依托“莱公益,茵为爱”等志愿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公益维修服务、扶贫帮困及心理抚慰等便民服务项目。
常州钟楼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与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等工作相结合,在农贸市场内或周边布局一批早餐点、维修点、缝纫店、理发店等各类公益性的便民商业业态;同时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创新社区消费场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成保障和改善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