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区工信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抓实抓细各项任务措施,全力推动各项经济指标稳中有进,维持工业经济稳定发展,对照部门主要职责,围绕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以及区委十一届六次、七次全会和2023年区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现将全年重点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成绩
1、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加强对“两新一智”主导产业、亿元以上重点企业的监测与调度,抓“大”扶“新”,及时研判市场行情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影响,及时研究提出针对性措施建议,确保主导产业的平稳运行。1-9月,“两新一智”主导产业完成产值308.00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67.6%。“两新一智”产业集聚集群效应日益明显,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充分发挥补链、强链、固链效应,积极带动了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区域协作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同时,抢抓新能源之都建设机遇,持续发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纳入市监测的49家新能源产业企业,1-9月完成产值140.4亿元,同比增长10.7%。组织新能源对接活动5场,累计57家区内重点企业参加对接活动,对接赣锋锂业、蜂巢能源、中创新航、江苏时代、爱思开、北电爱思特、天辉锂电池等7家头部企业。已达成合作的企业有丽岛新材、宏巨电子、中钧动力、创联电源、格瑞海思和巨弘捆带等6家企业,预计年新增销售超2亿元。
2、专精特新培育再结新硕果。强化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为每家专精特新企业配备服务专员,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持续提升服务质效,助力企业稳步发展。今年完成优质中小企业入库培育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累计组织283家企业完成入库及数据更新,其中252家企业经评价为创新型中小企业,较去年增加36家;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6家,新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1家,推荐34家企业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荐5家企业申报单项冠军。截至目前,全区各级专精特新企业累计94家,占规上企业数量比重24.4%,名列全市前茅。我区专精特新企业受到各级关注,其中裕兴薄膜被央视采访报道,中英科技参加工信部第二次中小企业圆桌会议,宝钢轧辊参加央视与省委宣传部、省工信厅合作举办“专精特新·制造强国”发展大会,省委信书记专题调研微亿智造。
3、信息化推进扎实有力。持续提升信息化技术对工业企业的赋能作用,智造融合更加深入。标杆示范项目稳步推进,东风农机获评2023年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截至目前全区共2家;宝钢和精研入选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江苏网擎等3家企业入选常州市信息安全风险自评估机构。智能制造服务商培育取得硕果。新增3家市“智改数转”服务商,截至目前全区共计13家;7家服务商成功中标2023年常州市产业链诊断服务项目,占全部中标企业数量的20.6%,在全市各区中占比第一。中科摩通、智云天工入选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入围名单。数字化诊断工作有序开展,2023年共遴选160家企业参加今年的诊断工作,8月已完成产业链诊断的公开招投标工作,目前中标服务商已全面进企。技术创新实现突破。格力博争取省核心技术攻关专项资共计1000万;成功推荐格力博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唯二;我区领航电子的全自动(智能型)饮料机和匠心独具的智能声控沙发入选省信息消费优秀产品名录(全市4家),立卓信息入选省级工业软件优秀产品。组织4家企业申报第30批省重点推广应用两新产品目录,并储备一批项目参与下半年申报。
4、数字经济快速提升。瞄定2025年全区数字经济产值突破500亿元的目标,扎实推进数字产业发展。持续扩大数字经济产业规模,1-9月数字经济总营收达229亿元,同比增长43%,预计全年完成产值300亿元。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今年以来,累计指导19家企业成功申报星级上云,其中中科摩通、中海油2家企业认定为五星级上云企业,中莱美电子、启扬塑胶等4家企业认定为四星级企业,宏巨电子、佳得顺等5家企业认定为三星级企业。钟恒新材等2家企业成功通过江苏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培训遴选。信创产业蓬勃发展,经开区获评省信创先导区,争取扶持资金2272万,国光获评信创联合实验室,争取省资金379万,两项荣誉均为全市唯一。
5、企业服务精准高效。扎实开展各项企业走访活动,每周深入企业了解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解决问题困难,今年已累计走访企业200余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要素供给领域、金融领域、企业经营领域等各类问题50条,助推工业企业稳定生产。加强惠企政策宣传解读,定期对最新惠企政策进行系统全面梳理汇总,实行动态更新,综合运用多种推送手段,全方位推送各种政策,加强宣贯力度和广度,组织政策宣贯会15场,3月份完成工信条线政策汇编与印制,已为企业累计发放1000余册。积极帮助企业向上争取。全面落实各级各类支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照各级各类项目申报要求,充分挖掘优质项目,努力扩大政策普惠面,并上门指导企业申报。今年已累计申报各级各类项目200余家(次),为企业争取资金预计超7000万元。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1、聚焦能耗压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相关要求,严格按照规定组织项目节能审查,从源头上杜绝高能耗项目上马。加大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的挖掘与培育力度,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进一步降低生产用能。同时,加快推进整区光伏试点工作,加快企业厂房屋顶光伏、公共机构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安装家庭光伏。
2、聚焦产业发展。持续做精做强“两新一智”主导产业,做精做优新能源产业,根据省工信厅“1650”产业体系工作部署,把产业调度分析、企业走访、项目申报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地走访企业,摸清企业发展现状,准确分析产业运行情况,精准推送相关扶持政策,服务企业更有质效。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市级项目,做好后续项目储备工作,并对照国家级、省级项目标准,引导企业提前修炼功课、补足短板,筑牢项目申报基础。
3、聚焦“智改数转”。做好2024年“智改数转”诊断区级诊断工作,通过诊断提炼典型应用场景并加以推广;将企业上云、场景建设、项目申报等工作与诊断服务有机统一,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轻量化、易维护、可复制的个性化系统解决方案;跟踪企业后续“智改数转”投入,评估诊断工作的工作实效。
4、聚焦专精特新。继续做好专精特新企业的梯次培育工作,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对标各级专精特新要求,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和“智改数转”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努力向产业链中上游攀升,力争到2024年末全区专精特新企业超1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