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区科技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大局,深入贯彻落实“四大功能区”项目双进攻坚年目标要求,加快组织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注重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生态环境,取得一定阶段性进展。现将工作推进情况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进展
1.聚焦主体培育,激发创新动能。截至目前,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共200家,组织申报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36家,其中复审17家,新申报19家;组织微亿智造、龙冶节能、智云天工等6家企业申报省级潜在独角兽企业;组织23家企业申报省瞪羚企业;1-6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61家,招引培育“科小”企业14家;组织10家企业申报第一批省民营科技企业。1-5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60.66%,预计1-6月达61.0%;1-5月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8.3亿元,预计1-6月达10.5亿元。
2.瞄准载体建设,导入创新要素。推荐富都江南新经济产业园和大数据创业孵化器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摸排邹区智研谷、博济·常州三五零文化科技产业园申报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起草制定“钟楼区2023梦想加速营”活动实施方案,以活动赋能科技招商,完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1-6月,全区双创载体新增入驻企业180家,预计完成税收1.8亿元。
3.优化人才生态,招引创新人才。上半年申报火炬人才2名,格力博陈寅以全省排名第3获国家万人计划推进计划答辩资格,(22年的3个省双创答辩-立项)中海油梁晟源、波速高峰、微亿马元巍、精研任继华4人拟推荐申报省双创人才项目(企业创新类),摸排1人拟申报市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项目。1-5月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数量75人、A类14人,预计1-6月来华人才80人、A类15人;国际合作方面,申报市国际科技合作2项(微亿、卓见)、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华联、波速)。
4.精准匹配需求,加速成果转化。5月19日,2023年钟楼区技术攻关项目“揭榜挂帅”榜单正式发布,张榜11项技术需求总额超2300万元。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10家高校院所现场公布了“大型储能系统的智能化监控系统”“高精度光电探测系统研制”等40项科研成果。围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对接上海交通大学科创资源和优势产业,“常州钟楼(上海)科创中心”正式落地,全面促进钟楼区与上海交大在科技成果转化融合上深度契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多元发展。1-5月,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28亿元,预计1-6月达19亿元。
5.抓好创建申报,优化科创生态。截至目前,省发改委、商务厅,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等已完成省级高新区创建请示材料审核,并邀请市科技局相关处室实地调研指导。截至目前,累计向上推荐省市科技计划项目61项,涉及企业、院校共36家。6月20日,《钟楼区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出台,对高企引育、“科小”招引等多个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加快提升我区“双招双引”效能。起草《2023年钟楼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育工作方案》(“科小1+N”工作方案),通过整建科创载体、成立助企科创基金、组建校企产学研联盟等方式构建开放包容科创生态,吸引企业落户、助力企业成长,推进产业集聚升级。
二、存在问题
1.高企培育发展后劲不足。一是高企申报数不足,经梳理可动员企业清单、联合板块走访动员、传达今年申报形势,高企申报数虽然有所增长,但距离申报目标数(209家)仍存在一定差距。二是全区可挖掘培育对象相对匮乏,高企申报主体质量不高,新招引科技型企业较少,后续优质企业储备不足。三是高企维护缺失。高企认定通过后,部分企业对高企维护不重视,未持续申请知识产权,造成专利条件不达标无法复审。
2.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不住”。一是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引育意识淡薄。我区科技型大企业较少,带动性较弱,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观念保守,满足于“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忽视引进人才的积极作用,更注重于资金的投入,而对科技和人才的投入比较保守。二是地区产业层次偏低,吸引人才难度逐渐加大。我区工业经济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仍主要依靠传统制造业,停留在“低、小集、散”的状态,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方式多为加工型,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和发挥作用的科研平台,导致人才“引进难”或“留不住”。
3.工业地产类园区孵化器发展模式单一。区内目前有雅创高科、联东U谷、京东智能制造产业园和东久华东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4个工业地产类产业园区,占地规模大,均以出售厂房为盈利模式,除去后期物业使用办公场地,目前暂未规划自留自用厂房运营,政府约束力较弱。未来是否会有专业运营团队运营,是否运营孵化器、加速器及产业园区都有待考证。
三、下半年工作举措
1.实施创新主体引培攻坚行动。有序推进第二、三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通过专家辅导、专人负责等方式,为企业把好申报材料质量关,提高申报通过率。加大新出台“科小”奖励政策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科小1+N”工作方案,围绕科技型企业引育,探索构建专业化科技招商队伍,创新科技招商方式方法,做大高企培育“蓄水池”。
2.实施双创平台优化提升行动。按照市“六度创新空间”理念,积极推进常州数字经济科创综合体建设,指导大数据产业园顺利通过中期评估,持续提升双创服务能力,引导集聚创新要素;按照“精准招引、精心培育、精细服务”的工作思路,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的重新整合规划,引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核心竞争优势明显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科技型企业;组织“梦想加速营”科创赛事,以赛事为契机,为更多创业项目建立资源服务的平台和沟通交流的渠道,打造钟楼区新的创新品牌和创新文化。
3.实施产学研深度合作行动。开展中欧合作园区建设,搭建与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国外高新技术资源的对接交流平台,大力支持企业与国外研发机构、企业、人才团队合作,共同推动“一区一名片”建设。开展院士钟楼行等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邀请行业专家为企业现场把脉、出谋划策,推动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有机融合。
4.实施科技人才引育汇聚行动。加快科技人才招引集聚,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强国家、省、市、区各级最新人才政策宣传,充分释放惠企引才政策红利,让企业对科技人才有感。借助产学研合作机遇引才,以“名城名校合作行”等活动为契机,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帮助企业对接、引进科技人才。继续深化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探索“揭榜挂帅”柔性引才,实现精准引才、持续育才。加快产业强链延链补链,与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探索构建专业化科技招商队伍,促进科技、招商、人才一体推进。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更多企业与省产研院共建联创中心。利用平台创新之核的地位,引导企业引育更多高端科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