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文体旅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及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立足“运河文创名区”定位,聚焦文体旅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文旅载体建设、文商旅融合发展、文体公共服务提升等各项工作。现将上半年工作推进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快文商旅融合,经济社会涌动新活力
全面贯彻落实市文商旅融合发展大会精神,积极抢抓《关于加快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机遇,多措并举为文商旅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体制机制优化完善。以区“文商旅融合发展和市场化营销推广”专班为抓手,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全区文商旅工作;聘请国内专家担任专班顾问,建立专家智库,为文商旅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起草《钟楼区“加快文商旅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系统谋划钟楼文商旅发展未来方向;探索搭建“一网统管文商旅融合”特色场景,提升文商旅融合发展数字化管理水平。资源开发融合升级。抢抓“两湖”创新区发展机遇,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安基村等乡村旅游载体提档升级,“安基村运河一号乡旅轰趴馆”成功入选省级乡村旅游“助力共同富裕”创新示范项目;打造工业旅游品牌,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申报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玉蝶萝卜干厂申报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区。文旅品牌持续擦亮。多媒介、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文旅宣传推广,举办“新千里江山图·锦绣江苏”大型直播活动并亮相人民日报新媒体,1小时内全网在线观看数近200万;发挥常州文旅形象大使高叶明星效应,推介三堡街、运河五号、明城墙等文旅点位,引爆群众热情;利用古运河南大街、民元里壹号、三堡街等文商旅空间,结合元宵节、“中国旅游日”等节点,开展非遗市集、第五届汉服嘉年华活动等特色节庆活动,激发文旅消费活力;推出春日赏花、乡村旅游、非遗宴、小剧场等系列文旅线上推广视频,提升“‘钟’于等到你”品牌影响力。
(二)提速老城复兴,街巷空间焕发新魅力
融入城市更新大格局,在文旅重点项目及特色产业的引导培育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城市文旅软硬件资源迭代焕新,不断提升区域发展能级。紧盯重点项目。以“532”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快文旅载体建设更新。今年入库项目共已完成5.56亿元投资,占年度计划的51.39%。“520”玫瑰车站正式开放,成为运河沿线又一网红爱情圣地;配合市级部门推进大观楼、止园、季子文化展示中心等重点项目,系统谋划老西门历史文化地段焕新。构筑空间载体。持续推动文旅特色载体提档升级,三堡街文创街区被认定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单位”,运河五号、秋白书苑大成馆2家文化空间入选2023年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秋白书苑云上馆完成对外开放,成为首个以“秋白音乐”为主题的公共文化空间。激发产业动能。南北大街周边片区文商旅复兴发展、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等2个项目入选2023年江苏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名录;陈渡码头美食街区、油罐文化展示中心一期工程、蓝·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常州)、西横街众创文化产业园等4个项目成为常州市市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产业发展类)拟扶持对象。
(三)聚力惠民利企,民生温度实现新跃升
围绕文化高质量考核和民生实事工作要求,持续优化文体设施格局,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文体设施载体再上台阶。皇粮浜体育公园、秋白书苑云上馆完成对外开放,童子河、后塘河、大运河滨河步道等新空间完成工程进度60%,预计年底前正式开放;区图书馆一级馆完成评估定级,总分位列常州各辖区第一;完善全民健身器材长效管理,实现健身器材管理常态化。文体惠民活动出新出彩。聚焦文体惠民,累计完成送戏下乡63场、社教活动和公益讲座98期、2场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开展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等高等级活动,持续提升体育品牌影响力;完善“名校办名队”“省队区办”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勇夺全国象棋女子甲级联赛冠军;聚力参加常州市第十六届运动会,顺利完成开幕式入场方阵工作,青少年部累计获得金牌57枚;扎实推进文保、非遗保护传承,推荐金龙四大王庙遗址、常州府学、庄蕴宽故居、崇真女校旧址4处文物遗址点申报第九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推出“钟灵毓秀”文旅景区沉浸式非遗体验课堂系列活动,促进非遗“活”态传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力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多次对接省市相关部门推进区域评估及客车厂片区考古前置工作,已批准同意范围为33平方公里的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协助文体旅企业争取各类优惠政策,推荐有迈、华联2家企业申报2023年江苏省体育产业专项资金,博济南岸里与麦克空间数字人技术2个项目获得2023年江苏省文化旅游发展和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资金120万元。
(四)夯实发展基础,履职尽责展现强担当
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锤炼党性、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深化改革、强化监管、提升效能。一是深化党建引领。深入开展学习教育,开展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6次、书记讲党课1次;开辟“青年领学课堂”,创新年轻干部教育培养模式;全力保障省委巡视和区委巡察整改,持续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邀请派驻组参加3次三重一大会议。二是守牢安全底线。汇编文体旅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要点,以专题会议方式部署全行业安全工作,与相关责任主体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200余份;聚焦景区、旅行社、文化娱乐场所、文博单位等重点行业领域,通过日常抽查、专项检查、下沉督察、联合检查、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全面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行业平稳有序发展。三是落实行业监管。综合推进300余家文体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白名单”申报及线上线下数据稽核工作,“三个加快”举措案例被省“双减”办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加强剧本娱乐、密室逃脱等新业态管理,14家剧本娱乐场所已完成备案;严格落实脱口秀等演出活动审批及意识形态引导,维护良好行业秩序。
二、存在问题及困难
管理创新亟需强化。目前我区文旅项目缺乏专业机构统一管理,文商旅一体化机制虽在谋划中,但尚未实现实体化运转。同时,文旅专业人才支撑不足,行政力量又较为薄弱,在资源的统筹谋划、集聚开发、专业运营等方面存在短板。优质文旅资源挖掘呈现力度不够,文旅项目载体及产业体系存在弱、小、散的问题,文旅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文体服务仍显不足。我区文体设施的总体数量、规模不足,与文体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同时公共文体服务供给难以满足群众丰富性、多元性的需求。受水利工程建设等相关政策规定限制,在不通航的大运河核心段建设运动船艇码头难度较大,水上运动项目发展存在堵点。
行业监管尚待破题。“存量”艺体类校外培训机构面临消防安全新要求与高标准,整改难度较大,在换证审批、合法经营等方面存在堵点。同时,体育类培训机构预付卡问题长期存在,易引发投诉举报等信访风险。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新业态存在复杂性、多样性和隐蔽性,为执法监督带来困难。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区文体旅局将坚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推进“532”发展战略,抢抓“两湖”创新区发展机遇,聚焦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加快推进构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着力推动文体旅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固本培元,保障高效运转
坚持政治引领、作风转变,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体旅工作,确保文体旅行业繁荣发展、平稳有序。强化政治引领。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不断丰富“文旅锋景”党建品牌内涵;持续深入推进巡视巡察问题整改,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责任机制,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加强干部监督管理,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氛围。筑牢安全防线。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安全监管,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动真碰硬。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督促相关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检查评估,有效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确保文体旅行业安全有序。完善市场监管。加速全区艺体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全力保障辖区存量机构审核换证,依托“双减”联动多部门严格查处违规行为;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新兴业态监管要求,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推行“内部综合、外部联合”监管模式,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二)推陈出新,提升发展能级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立足实际、拓宽思路,在前瞻谋划布局、资源统筹利用等方面持续提升。科学统筹谋划。依托文商旅融合发展专班,出台《钟楼区“加快文商旅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完善具体工作目标及任务,加快推动文商旅一体化机制运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联动的文商旅融合发展新格局,进一步优化文商旅融合发展环境。凝聚发展合力。坚持“走出去”寻新机、“请进来”谋发展,在项目、推广等方面加强对外合作与招引,积极对接晋陵文旅、恐龙园集团等知名文旅企业,形成多地、多部门、多机构联动的机制,提升文商旅市场运营水平和主体活力。深挖资源潜力。挖掘本土、外来美食资源,匠心打造陈渡码头美食街区等运河美食集中体验区;推出“名人宴”“非遗宴”“八村八宴”等美食融合体验产品,擦亮“江南美食之都”名片;塑造“杏花春雨”农文旅品牌,以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三)提标扩面,升级特色项目
发挥重大项目的引擎作用,为钟楼文旅产业注入新鲜血液,打造更具活力的文旅“集聚地”,提升文旅品牌“竞争力”。重点项目推进。以“532”重点文旅项目为抓手,以打造高品质运河文旅长廊为目标,全力谋划推进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棉仓油罐公园、航仪厂开发、西大王庙遗址公园等项目,配合推动大观楼止园复建、季子文化展示中心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老城厢文旅资源开发利用。载体更新提升。通过修缮出新、创意植入、业态融合等,推动亚细亚、南大街、大庙弄等片区改造提升和业态转型,打造景区、街区、商区、综合体等承载功能复合多元的文商旅核心消费载体,构建沉浸式、体验型特色文旅消费场景,为中心城区文商旅发展赋能加码。扩大品牌影响。积极抢抓夏秋旺季机遇,加强文旅推广营销,举办“老城厢文化寻宝”“夜生活节”“美食节”等文商旅系列活动,助推文旅夜经济发展;打造“一街一品”文体旅品牌,组织有特色、高水平的展览、培训、文艺、体育赛事等系列活动,提升“钟于等到你”文旅品牌影响力。
(四)多点发力,提质文体服务
以提升民生福祉为目标,不断拓展文体公共服务内涵外延,推动公共服务做精做细、共建共享。布局新型空间。优化“文化服务圈”,布局建设一批特色化小剧场、演艺新空间等新载体,提升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运河五号、三堡街等内部文化空间。建设滨河体育休闲公园等体育健身空间,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丰富文体供给。持续创作艺术精品、繁荣文化事业,储备2023年常州市青果奖优秀作品;升级运河文旅演艺带,打造常州首届大运河“戏剧周”,推动小剧场建设走在长三角前列;举办各类运河沿线体育赛事和群众性体育活动,设计开发体育旅游特色项目和路线。创新保护传承。深耕“走读老城厢”读城等系列活动,打造“唤醒尘封的记忆”行进式文保剧场项目,推进文保、非遗活化呈现,使静态的建筑变成百姓热衷的“微度假”休闲歇息地和城市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