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工作总结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文体旅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有关决策部署,聚焦“运河文创名区”目标定位,紧扣老城厢复兴发展,在项目载体建设、文商旅融合、文体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主动作为,文化体育和旅游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现将2023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机制促发展,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样板
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532”发展战略,围绕文商旅融合加快思路谋划、政策制定及项目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一是发展蓝图正式谋定。在全市率先出台《钟楼区加快文商旅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产业融合布局、培育市场主体、创新产品供给、公共服务提质、加大品牌宣传”等6大行动并按年度分解76条具体任务目标,为全力打造长三角文旅中轴、休闲度假中心绘制路线图。二是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以打造高品质运河文旅长廊为目标,统筹推进16个“532”重点文旅项目,截至10月已完成11.03亿元投资,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1.98%。其中,其中,“520”玫瑰车站、云上文化中心、棉仓油罐公园、佳农探趣露营基地、陈渡码头美食街区等陆续完工;大庙弄片区历史风貌改造、亚细亚影视城改扩建、“杏花春雨”特色生态旅游体验园等项目有序推进。三是内外合作互利共赢。利用文商旅专家智库力量,先后组织召开老城厢文商旅座谈会、殷杏泰农文旅专家咨询会、文旅行业企业家座谈会、文商旅融合发展专题讲座等多项交流活动,研讨文商旅融合发展路径;邀请头部文旅企业到钟楼考察洽谈文商旅项目,进一步探寻机遇、拓展空间。
(二)抓消费促复苏,提振城乡文旅产业势能
着力打造新场景、新业态、新产品,推动文商旅消费市场全面复苏、全面提振、全面活跃。一是载体建设提速快跑。持续强化文商旅载体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各类荣誉。今年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上榜“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为全市唯一;三堡街斩获“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单位”荣誉,并亮相全国文化和旅游夜间经济创新发展大会;我区被认定为“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二是业态产品提质升级。持续推进消费场景、业态、模式多元融合,常州蓝·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体育运动主题场景获“省级体育融合创新消费场景”,常州西太湖半程马拉松获“省体育消费主题活动与时尚赛事场景”;玉蝶萝卜干等三款钟楼产品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入围奖”。三是品牌推广提步稳进。紧盯暑期热门文旅市场,将大运河沿线文旅点位与小剧场演艺相结合,举办常州首届大运河文旅“戏剧周”,成功入选“2022-2023江苏文旅消费热力榜”;精心打造“一街一品”特色活动,举办“老字号奇妙夜”国潮生活节、南大街“篦梁灯火夜”中秋文化活动、首届常州市荆川文旅节、邹区运河文化节等文商旅系列活动,激活老城厢消费活力。
(三)抓实事促民生,构筑品质文体生活高地
深耕公共文体服务内涵,全力推进民生实事及城市公共服务提升。一是构筑文体空间。运河五号等3家文化空间入选“2023年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建成皇粮浜体育公园、中吴绿地健身步道、秋白书苑云上馆,新建、更新30个全民健身路径点健身器材,童子河、后塘河、大运河滨河步道等构成一环多点的文体空间格局;建立“体医融合”健康管理新模式,推动五星卫生院打造省级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运动促进健康服务相关经验做法获《中国体育报》头版点赞及推广。二是丰富文体供给。有序落实文体惠民,全年累计完成送戏下乡100场、社教活动和公益讲座100期、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2场;创作打磨舞蹈《“小巷总理”许巧珍》等8个作品,争创市青果奖优秀作品、冲刺省“五星工程奖”;强化总分馆体系建设,区图书馆获评“全国公共图书馆一级馆”;打造独具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及赛事,成功举办大运河皮划艇大赛、“幸福钟楼全域共建,社区健康人人共享”社区运动会、区二十届篮球联赛等活动。三是强化传承创新。配合推进唐氏宗祠、传胪第等文物修缮工作,完成全区三普文物信息复核,为全国文物四普做足前期准备;加强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统筹利用,“秋白故里 红色传承”红色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入选“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培育项目”;推动非遗创新发展,常州银丝面制作技艺等3个项目获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四)抓基础促规范,优化内外良序发展环境
以政治建设为引领,推动党建业务融合,对内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对外保障文旅市场安全高效运转。一是文旅党建强根铸魂。深入开展学习教育,组织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10次、书记讲党课1次、支部共建活动3次;全力保障省委巡视和区委巡察整改,持续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邀请派驻组参加6次三重一大会议。二是安全生产常抓不懈。坚决守牢文旅行业安全底线,紧盯汛期、暑期、节假日等重点时段、重点行业、重点部位,开展文体旅安全形势研判和风险排查,全年组织安全生产检查x次;强化对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新业态新场所消防安全及剧本内容监管,与市、区消防部门联合推出江苏首个消防公益剧本杀;推进文明城市、“扫黄打非”、校园周边等方面专项检查和整治活动,为全区文化市场安全稳定提供良好保障。三是市场监管扎实有力。在全市率先开展“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和服务综合平台”培训,推进300余家文体校外培训机构信息审核、运营管理、资金监管、风险预警与处置等信息全流程监管,联动板块开展“白名单”申报及线上线下数据稽核工作,并建立“一对一”咨询服务机制,目前我区文化艺术类、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监管推进进度位列各辖区前列。
二、存在问题
一是资源串联未成体系。大运河钟楼段沿线虽有众多运河文化资源,但文旅节点体系性不强、关联度不高,资源开发利用布局较为零散,未能形成空间上的整体联动,运河沿线资源串珠成链效应尚不明显。
二是品牌效应有待加强。缺乏标杆性、龙头型项目,以景区、街区等为代表的核心载体支撑力不强。在文旅整体包装策划上存在手段单一、覆盖面不广等问题,缺乏全方位、多媒体、立体化的宣传打造,难以面向游客形成鲜明突出的印象记忆点。
三是服务能力相对薄弱。部分文旅项目、公共文体空间缺乏专业运营管理团队,管理质效及创新拓展能力不足。我区文体场地和设施水平在全市各辖区中仍处中等水平,供给质量还有待提高。
三、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区文体旅局将坚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推进“532”发展战略,以打造“运河文创名区”和“老城复兴样板区”为目标,以局“五大工程”为抓手,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为钟楼高质量发展贡献文体旅力量。
(一)实施党建品牌建设工程,凝聚改革创新力量
坚持以党建工作统揽全局,推动党建工作与大局工作、业务工作、队伍建设紧密融合、协同发展,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一是做优文旅锋景品牌。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思路,丰富“文旅锋景”党建品牌内涵,形成党建品牌化、制度长效化、载体特色化、活动研究化和服务常态化良好机制,进一步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二是做深主题教育活动。按照统一部署安排,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锤炼党性。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各项重点措施落地落实,把主题教育激发出来的信心干劲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三是做实省巡整改工作。坚持把省委巡视整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聚焦反馈问题,确保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整改到位;健全和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责任机制,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加强干部的监督管理,做好风险防控,强化警示教育,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氛围。
(二)实施文商旅融合发展工程,助力老城复兴发展
深入实施“旅游+”发展战略,加快资源开发及项目建设,深化文商旅融合发展,赋能文旅产业迭代升级。一是深挖城市文脉资源。全面盘点具有钟楼特色的文旅、文商、文博、文创、文体资源,梳理形成老城厢文旅资源汇编,进一步摸清“家底”,加快资源整合利用;组织老城厢文化传播培训,培养一批“老城厢文化传播志愿者”,讲好钟楼老城厢故事;探索瞿秋白故居、恒源畅厂旧址和二电仪旧址等省级革命文物创新保护路径;配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完善区级一般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管理制度。二是攻坚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重点文旅项目建设,配合市级部门推进大观楼、止园、季子文化展示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激活老城厢中部片区活力的核心节点;整体谋划三堡街—西直街、锁桥湾、南河沿三大历史地段,推动西大王庙遗址公园、航仪厂等项目建设,构建“古运河—南运河—新运河”环城滨水空间系统和运河文旅环线;积极开展文旅项目招引,进一步发挥重大项目建设的辐射带动效应。三是聚焦产业融合发展。贯彻落实加快文商旅融合三年行动方案,围绕“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综合推出品牌奖励、消费促进、助企惠企等相关政策,不断激活文商旅产业动能;围绕“业态培育、场景打造、基础设施完善”等持续拓展夜间消费潜力,支持三堡街、南大街商圈、陈渡码头等街区提质扩容,争创高等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统筹谋划农文旅融合项目布局,加快推进殷杏泰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以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五星智造园为引领,推进图灵秘境沉浸式体验园区等新项目,打造大运河文旅融合示范区。
(三)实施公共文体服务工程,推进民生实事落地
围绕高质量考核和民生实事要求,持续完善文体设施空间布局、提升公共文体服务质量,进一步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一是提档升级设施空间。优化“文化服务圈”,孵化培育1-2个空间形态美、内容品质优、服务效能高、运营机制新的新型空间,争创“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荣誉;加快特色创新小剧场建设,叠加“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益惠民”模式,搭建新兴文化传播载体;围绕“运河水环”,打造滨河体育休闲公园、慢行步道、健身广场等体育健身空间;利用老旧小区改造契机,更新一批全民健身路径点体育设施和健身器械。二是繁荣丰富品质供给。实施舞台艺术重点投入和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创作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钟楼底蕴的文艺精品;依托第二届大运河“戏剧周”,推出更丰富多元的戏剧集合,串联壮大运河文旅演绎带,推动小剧场建设成为长三角标杆;结合常州“千果艺站”建设,推出“四点半课堂”“艺术夜校”等服务,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质效;开展特色精品文体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节会、季度有场景、人人可参与”,实现特色活动贯穿全年。三是持续探索融合发展。拓展“体医融合”载体,与区卫健局、市体育医院等部门合作,结合钟楼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载体,新建1家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开设运动健康门诊及开展慢病运动康复指导;探索家庭医生与科学健身、运动康复相结合,创建1处省级运动促进健康中心;深化“体教融合”路径,探索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特色发展新格局,拓展各类特色项目与学校的深度融合。
(四)实施文体市场规范工程,促进市场有序发展
创新完善各类监管机制和手段,强化文体旅市场监管力度,确保文体旅市场繁荣有序。一是守牢安全底线。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协作、上下联动,联合属地板块、住建、消防等部门,建立健全定期会商、信息互通机制,组织开展联合检查和监督约谈,形成市场综合监管工作合力。建立“工作人员双随机检查+第三方专业辅助排查+行业企业质监自查”的监管机制,切实防范和排除安全隐患。二是创新监管机制。针对艺体类校外培训机构,探索建立等级评估机制和红白名单,形成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成立青少年文化艺术培训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内部自律机制,提高行业自我发展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发挥领军型培训机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培训机构参与文体服务,结合重点节庆等时机开展展演展览。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做精做细市场服务,树立“人人服务、事事周到”的导向,主动征询企业意见、及时答疑解惑、分类指导施策;不断优化审批流程、缩减办事周期,做到现场办、马上办;全力服务项目建设,围绕客车厂片区及各重大项目,联合相关部门统筹推进完善地块考古等各项工作,为项目实施争取时间。
(五)实施文体旅品牌打造工程,塑造活力钟楼形象
以“‘钟’于等到你”文旅品牌为引领,抓实项目推介、产品包装、活动组织等,多媒介、多层次、多渠道推广钟楼文旅资源。一是持续强化“‘钟’于等到你”文旅品牌。依托钟楼老城厢文旅资源,梳理老城厢文旅线路、举办文旅推介活动;构建以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为核心的文旅宣传营销体系,互动式、立体式、全方位推广钟楼文旅资源;引入文旅短视频创作大赛、电商直播等形式,集中开展巧推广和软推广,增加文旅资源曝光率。二是精心培育“钟楼礼遇”文创品牌。萃取老城厢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具有钟楼特色的文化标识,设计开发包含特色美食、匠心工艺、景区文创、城市非遗、土特产品等在内的“钟楼礼遇”文创产品,举办“钟楼礼遇”文创产品展会,实现从内容“种草”到销售转化。三是全面打响“大运河+”活动品牌。以特色化小剧场建设为发力点,以“大运河文旅戏剧周”活动为引领,持续构建多维立体的大运河文旅演绎带,搭建“钟楼夜生活节”等节事矩阵,不断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引进、培育一批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谋划首届钟楼区马拉松赛事,组织“村BA”篮球等系列赛事,利用大运河及周围水系空间发展赛艇、皮划艇等水上运动项目,加快串联运河文旅带新轴线,提升钟楼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