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开发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融入市“532”发展战略,锚定“数字经济先导区”目标任务,以“清单+专班”为抓手,攻坚克难、勠力争先,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主要指标在高质量发展中承压向前
经济发展固基提质,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步增长。2022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445.93亿元,同比增长2.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51亿元,同比增长0.1%;制造业投资完成19.84亿元,同比增长24.6%,高技术产业投资完成12.48亿元,同比增长27.3%;限额以上批零住餐销售额完成374.74亿元,同比增长6.1%;纳入核算重点服务业行业营业收入完成20.89亿元,同比增长15.2%;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54亿元。
(二)突出数字引领、项目为王,特色园区在生态集聚中做大做强
一是专题园区提速建设。坚持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空间规划和产业战略研究“两手抓”“两同步”。目前已完成城市设计及控规调整。借助专业机构资源,编制完成园区数字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片区开发,提速既定建设项目推进,加速后续项目规划落地。“有迈159”一站式运动空间618正式开业,科技街街景提升工程7月启动建设,棉仓油罐新零售中心项目10月中旬进场施工。加快打造凤凰河-童子河生态绿廊、新运河-古运河玉兰活力廊道。商业配套一期建设完成,引进快网、十足、美宜佳、COSTA等多元业态,持续完善园区商务和生活配套,提升园区软实力。二是产业生态加速成型。发挥“卫生健康云”虹吸效应,以“云”促产要素驱动,推进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先导区(卫生健康)、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建设,成功举办2022江苏省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大赛。用好“常州工业云”底座,发挥微亿智造、智云天工、长江院等头雁作用,助力智造升级。截止年底,平台接入企业973余家、设备超7.2万台,孵化创新产品60余个,消化产值超15亿元。园区成功引育以京东智造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企业299家,逐步形成以数字内容、产业互联网、数字新零售等多种新经济产业协同的数字经济产业新生态。三是项目双进增速推动。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引进和推进。今年以来,签约项目88个,其中数字经济项目33个,总投资30亿元的常州智能终端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新能源园林机械研发及生产一体化项目(二期),总投资10亿元的智云天工超级虚拟工厂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综合能源管理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数智新零售创新产业园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18个新建产业类项目,已全部开工,当年36个项目共完成投资23.5亿元。13个新建政府性投资项目中,已开工10个,应开未开3个,当年27个项目共完成投资5.05亿元,为高质量发展扎牢根基。
(三)深化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发展动能在改革创新中加快释放
一是零地增效扩容提质。以“用好存量、开拓增量、保证质量”为目标,围绕存量用地增效、存量建筑提质两大类,通过空地新建、拆除重建、厂房加层、成片开发、产业迭代、车间再造、功能整合七大路径,为重点企业量身定制最优方案。预排的19个零地增效项目全部完成建设,提质增效建筑面积30万方。二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贯彻省、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精神,紧扣“人人服务、事事周到”的钟楼营商环境品牌建设要求,建强十一大产业社区,完善规范联动、缩短项目决策链、集成政策服务,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三是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强化科学指导,协助各类平台、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81项、市级项目119项,其中开发区及相关平台先后获批省级项目6个,市级项目2个,创造1项全市唯一,4项全区唯一;企业发展亮点频现,共获得国家级项目13个,省级项目75个,市级项目117个,创造2项全市唯一,6项全区唯一。全年累计为近两百家企业向上争取各级各类资金支持超1.1亿元。
(四)强化品牌建设、机制保障,创业活力在党建引领中有力激发
一是体制机制全面优化。专业园区高效运营,5月7日,经市政府批准设立“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8月8日,市委编委正式批复设立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管理办公室,以“管理办公室+运营公司”模式全力推进园区建设。优化区街职责职能,形成《经开区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领导小组议事机制》,出台《钟楼经济开发区(北港街道、新闸街道)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试行)》,推动各项工作运转顺畅。探索一体化聘用模式,联动两个街道,采取选聘制、特聘制、竞聘制,选优配强,储备干部力量,全年调整干部2批次,1名同志提拔到中层副职岗位,10名同志职级晋升。二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紧盯关键节点、重要节假日,聚焦日常工作纪律、值班纪律以及“四风”问题,开展日常作风督查10余次,督促整改作风问题1个。“清风护企”行动,发放调查问卷260余份,累计收集营商环境意见建议40条,帮助协调解决难题15个。三是特色党建做精做优。深化“云上数字 链上党建”品牌,作为全市唯一一家省级经济开发区,签约“工业软件+信创产业链党建联盟”,携手全省31家党组织联建共建。建立“党建+人才”模式,举行“红链聚英才 智汇新蓝海”人才驿站、商会企业HR俱乐部成立揭牌仪式,打造全市首个人才驿站。持续优化人才引育环境,配套建设人才公寓1809套。截至目前,成功入选常州市顶尖人才创新类项目1个。深化上级主流媒体战略合作,今年以来,发力“智改数转”、破解招工难等重点工作登陆央视6次、国家级纸媒3次,其中智云天工“超级虚拟工厂”项目以2分34秒的时长创下全市经济类新闻单条最长纪录;在江苏电视台、交汇点、学习强国等高层次平台亮相超140次。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开发区将坚定信心、加压奋进,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有序贡献开发区力量。
一是坚持量质并举,全力以赴抓项目。紧紧抓住重点项目建设“牛鼻子”,持续聚焦招大引强、培优育新、产业集聚,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力拓重点项目质效。坚持引建并重、量质并举,加大龙头型、科技型、税源型企业招引,加快承接长三角现代产业、金融资本、科创研发等资源,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计划“盘子”,储备一批打基础、立长远、增后劲的重点项目。集聚产业发展优势。加快建设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依托自身禀赋,以数据有效汇聚和利用为着力点,围绕工业、医疗、政务三大应用场景,数据基建、功能平台、终端应用三大产业功能圈层,加快构建“一核两翼”产业发展路径,培育壮大大数据核心产业加智能物联及终端设备、智慧SaaS创新应用的“1+2”数字经济产业体系。打造引才聚才高地。依托宝钢轧辊、西电常变、长江智能、微亿智造等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搭建校企合作、招才引智、成果转化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中心、项目为支点、平台为基础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力争到2023年实现人才总量明显提升,高技能人才比例等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联动北港、新闸街道,创新“一项目一专班”机制,全维度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全方位提升配套服务保障。
二是坚持深化改革,坚定不移促转型。点燃改革创新“强引擎”,持续加速动能转换,积蓄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建强专题园区。全力打造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深入探索M0新型产业用地模式,以工业电商、健康医疗、智能制造等多场景应用为牵引,大力推广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标杆工厂的建设,打造三生融合、多元业态复合的数字经济新兴产业集聚区,力争落户数字经济总部企业2家以上,高层次项目35个以上。加快推进“油罐”、“盐库船坞”等工业遗存改造,打造人工湿地、生态护岸、体育公园、生态步道等多种功能配套的现代化商务街区。实现麦当劳、星巴克等主力品牌落地,不断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平台赋能。深化零地增效,加快载体整合,盘活有限资源,开展与区域内企业第三方载体招商合作。依托常州科技街、华东云计算基地等载体平台,大力支持京东、阿里和微亿等领军企业围绕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产品新设备进行产业布局,继续推动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建设走在全国全列。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高质量产业载体建设,打造以大数据产业园科创楼宇为主体,国家级孵化器、省市级众创空间和加速器相互支撑的“一园多点”发展脉络。提标高效服务。依托产业社区,强化用户思维,围绕全周期、全覆盖、全要素、全闭环,把准需求,靠前服务,切实解决企业“成长中的烦恼”,实现赋能发展“增实效”。积极对上沟通协调、全力争取支持帮助,用足用好政企互通、减税降费、申报奖励资金等各项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提信心”。
三是坚持从严治党,一以贯之强党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抓紧抓牢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着力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坚持党建引领。创新“产业链党建”“项目党建”模式,选派年轻党员干部沿“链”聚集、聚“链”攻坚、驻“链”服务。瞄准数字经济产业,穿插党建元素,开展红色主题活动。深化党群服务中心内涵,更大限度发挥数字经济党群服务中心的引领作用。巩固基层堡垒。坚持“资源一条线,阵地一盘棋”工作思路,积极打造大运河玉兰廊道红色阵地。赋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反响突出的“暖心驿站”。激发担当作为。立足经开区实际,携手主流媒体推出“云上看经开”“发展有数”等综合性系列宣传报道,策划视频号主题视频拍摄、人才驿站运营等活动,讲好钟经开砥砺发展的动人故事,激发党员干部自觉担当的内生动力。建立年轻干部成长档案,积极塑造“钟开新港”干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