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钟楼经济开发区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锚定“数字经济先导区”建设目标,把握大局大势、全面对标对表,聚焦打造“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改革开放的新高地、科技创新的成长基、新兴业态的增长极”,以“高标准建设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为发展主线,园区能级全面提升,发展势能不断增强。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产业引领、项目为王,数字经济在集聚发展中做大做强。坚持产业立区不动摇,加速培育产业地标、加快构筑数字经济集群集聚优势。一是专题园区乘势而上。立足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以产业集聚之“势”,谋园区经济之“强”。截至目前,数字协同园核心区入驻企业超300家,就业人数近7000人,可用楼宇出租率达80%。以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抓手,联合区级部门、国有平台,定期召开议事会议,加快节点难点拔除,目前已形成工作专报5期。冷库、盐库拆迁工作加快推进,冷库方面多举措敦促武进工贸公司尽快拿出搬迁方案;盐库补偿金额已确定,6月底签订协议,玉兰路以南厂房已腾空,进一步推进拆房和土地收回及注销事宜。2022年底开发区启动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已经完成修改方案批前公示及相关部门意见征求,目前正在编制控规报审方案。二是项目招引成效显著。坚持“项目为王”,围绕数字经济及高端制造等领域,精准发力紧盯重点区域以及重点上市公司、头部企业主动出击,成立驻沪、驻深招商联络处。围绕“新能源之都”建设,加强新能源领域项目招引,成功引进易商常州智能终端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儒拉玛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领太阳能发电跟踪设备、三华新能源光伏发电信息系统平台等一批新能源产业项目;围绕“数字经济先导区”建设,签约落户智慧停车、城市生命线运营监测平台、大鹏磷酸铁材料研发产业化总部、海康威视智能物联应用等一批数字经济项目。三是重大项目扎实推进。按照区委区政府重大项目“招推服”一体化机制要求,攻坚重大项目推进。2023年预排产业类项目37个,截至5月,华丰机械和双环热工新增入库市重点项目,双环热工实现“拿地即开工”,开工12个,开工率为48%;预排政府性投资项目11个,截至5月,2个新建项目中香樟路梅花路雨水管网建设已开工,开工率为50%,丁香路改造工程已开工。
(二)坚持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发展动能在转型升级中全面释放。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机制创新为活力源泉,全面盘活发展资源,培育发展新动能,奋力打造创新“桥头堡”。一是载体资源扩容提质。持续深化零地增效实践,今年以来启动红梅乳业、卓联新动力等零地项目6个,建成后可盘活低效闲置用地125亩,推动载体增效面积约8.3万平方米。开展追赃挽损专项行动,加大租金催缴工作力度,利用智慧园区管理平台实现合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规范租金收缴工作流程,截至目前已收回1434万元,物业费162万元,涉及企业81家,2023年1-5月,累计腾退场地3.04万平方米,清退企业13家。二是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强化科技驱动,上半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项目1项:江苏龙冶节能成为全区唯一一家入选“科创中国”2022新锐企业榜上榜企业。申报省级项目1项:中海油获得2022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精研、微亿获三等奖。成功申报区级项目1项:景林、北自所等14家企业获2023年钟楼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强化高企支撑,开发区现有高企数量为157家。经前期走访摸排统计,2023年预计申报企业数89家,其中首次申报45家,再次申报企业4家,到期复审企业40家。三是营商环境机制优化。成立优化营商环境专班,设立12个营商环境联系点,聘请联系点企业负责人为“营商环境监督员”,协助收集相关反映诉求和问题建议,对职能部门作风效能、秉公用权以及廉洁履职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上半年,开发区持续深化产业社区实体化运作,落实落细“创新20条”“产业30条”“创新2.0”等各类扶持政策,把服务企业工作做到实处。截至目前,共指导服务企业成功申报项目和荣誉共46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27个,累计为企业向上争取各级各类资金支持超5千万元。
(三)坚持党建引领、惠企利民,服务宗旨在做强做优中持续增进。放大党建“乘数效应”,优供给、补短板、办实事,千方百计提升人民幸福感、企业满意度。一是党建保障更“实”。坚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主责主业,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用好用足“钟开新港”内训营、“经开青语”读书会、“寓”见新业态“红色驿站”等载体平台,开展“同心共学党的二十大 学思践悟我来答”“红色学习荟”“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两新’”等主题活动9次,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开展国有资产监管、奖补政策督查等专项监督活动,督促职能部门尽职尽责,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运营效益,推动惠企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基础配套更“全”。路网逐渐完善,童子河西路预计6月底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童子河景观绿化(玉兰路-星港路)累计完成60%;茉莉花路一期、白桦路项目建议书正在报批。持续推进新市民公寓一区二区改建人才公寓开工建设,新市民公寓一区1#(53幢)装修改造工作已完成并对外开放,4#(65幢)已进场施工;新市民公寓二区由昌瑞公司进行整体装修改造,预计6月底签订协议;加快新市民公寓三区方案对接。园区品质持续提升,“Hi街”品牌发布会暨入驻启动仪式顺利举办,星巴克、肯德基、必胜客三大品牌正式入驻施工,预计7月中下旬开业;加快推动油罐工业遗存改造焕新,预计7月中下旬试营业;启动科技街空调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招投标,预计于10月底前完成。金瑞达园区提升改造、园区标识标牌等项目相继启动,预计年内落地。三是安全生产更“稳”。持续深入开展“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行动。加快推进限制限量管理实际运行。开展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动态监测”,实现园区及周边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全掌握”,持续开展低挥发性有机物等原辅料源头替代,目前已完成共计8家企业清洁原料替代工作。积极开展绿色工厂申报,截至目前,已预排8家企业申报市级绿色工厂。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骨干龙头企业和优质民营企业偏少;重大产业项目不多,园区主导产业和产业链尚未形成;专题园区建设仍需提速。对此,开发区将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系统加以解决和改进。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钟楼经济开发区将紧盯全年目标任务,把节奏调得更快,把工作抓得更紧,铆足干劲、迎难而上,抓好“三个重点、一个关键”,全力以赴打造数字经济先导区,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是抢抓重点指标提升。压实责任落实,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盯“专班+清单”各项任务及指标,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细化量化任务、明确时序进度、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高质高效落实到位。稳住重点行业。密切关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紧盯差距补短板,倒排工作进度,逐指标、逐项目、逐产业、逐企业进行监测调度,应统尽统,重点关注开发区主导行业机械行业的动态趋势,提振工业经济运行;持续关注“两桶油”、汽车行业、输变电行业等情况,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紧盯企业动态。通过挖存量拓增量,做到“颗粒归仓”,定期排摸儒拉玛特、芯研智能等企业发展情况,密切跟踪格力博、立卓、精研、洛克、东风农机等重点企业运行情况,及时了解格力博、匠心独具、奥立思特、华达科捷等4家企业境外设厂情况,保障产业调整平稳过渡。加快格力博一期、易商等重大项目进程,全力以赴扩投资,确保项目进度不断档、投资不停步。
二是狠抓重点项目落地。聚力抓招引。精心组织主题招商活动,瞄准北京、上海、深圳等重点区域,创新平台招商,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大龙头型、科技型、税源型企业招引,加快推进高端环保设备产业化基地、热处理、智慧停车项目等一批重点在谈项目签约落地。全力提质效。推进双环热工、华丰机械、奥立思特等5个市重大项目建设,跟进思源柔性输电、创联电源、金土地等37个区重点项目建设及投资进度,力争京东制造园、京东物流园、格兰福、棉空间、祺胜新材料等13个项目年内竣工。合力强保障。强化重大项目全程服务和节点管理,高效办理规划、环评、施工图审查等手续,进一步畅通专题协调、联审会办绿色通道,全力推动资源向项目集聚、政策向项目倾斜、力量向项目汇集。
三是紧抓重点企业服务。凝聚干事合力。提升干部精气神,积极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明确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摆在首位,把主题教育融入开发区经济发展建设工作中,精心研究制定主题教育实施方案,使开发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凝神聚气中感悟奋进力量,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展现良好的拼搏进取精神面貌。强化企业服务。通过产业社区深入企业,综合协调沟通各方,充分发挥工会、商会纽带作用,主动担当,超前服务,协助企业解决政策兑现、招工引才等实际问题。建立系统化服务体系,以服务整合、数字化升级等手段,创新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挖掘载体资源。持续推进零地增效、拆迁等工作,尽快梳理产业用地标准,排定成熟产业用地推进表,吸引一批规模大、效益高的优质项目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技术项目,焕活低效用地,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国有厂房、楼宇绩效评价工作,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激发载体活力,提升园区能级。
四是持续放大数字经济特色。完善产业生态。以数字经济产业链党建为牵引,以数据为驱动,持续发力健康医疗大数据、工业大数据等领域,推进影像云建设,完成全省1995家公立医疗机构接入工作;工业云领域新增打造应用场景不少于3个。以信创先导区立项、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加速培育信息安全产业。加快搭建细分领域应用场景和“数据中台”,进一步打造龙头引领、应用示范、专业服务、技术支持的产业生态链条。聚焦“三生融合”。依托大运河南岸滨河绿地和后塘河-童子河生态绿廊建设,丰富运河滨河绿化带的业态,持续推进油罐公园建设。以“星光集市”“运河美食夜市”为契机,促进商贸流通、活跃园区经济,解锁城市烟火气,释放经济夜活力。强化园区数字化管理和服务能力,持续建设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智慧停车管理,提升运营公司能力,提高园区管理服务水平。加快园区功能配套设施品牌导入,完善配套设施,打造一流品质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