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2024年专题>>地名与乡愁>>地名故事>>内容
吊桥路在常州市老市区城南,起先只是一条宽仅几米的煤渣土石路时,叫吊桥巷。文革时,一度被称作抗美西路。吊桥路原东自德安门(大南门),西至广化门(小南门)吊桥处。吊桥,用于河上,桥放走人,桥收路断。
吊桥路的前世,与河水密切相关。路下,曾有条叫作“西兴河”的护城河。
西兴河,始于元至正元年(1341)。河水流淌了 28年后,朱元璋赢得天下,明朝开始。
吊桥路下的这条西兴河,是当时常州城区罗城外的城南渠,即护城河。罗城,是常州古代历史上最大的城池,城周长27里 37步,城墙高一丈。罗城有九门,西南线有朝京门、广化门、德安门、怀德门。所谓城池,是指“外皆有池”。城墙外,都有护城河或壕沟,形成“水抱城,城依水”的常州城水格局。北宋时,常州罗城府城规模,在全国仅次于都城东京(开封)、杭州和苏州。
作为护城河,却与青果巷南的古运河(前河,亦即漕渠)基本平行。古运河自通船起,航运(包括漕运)任务一直较重。到元代,古运河已显水浅船繁。常州路判官朱德麟见状,就领浚城南渠九里以分流分船。此后,西兴河与古运河(前河)分两处通航180年,常州水道两条并行。期间,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派出镇守常州的大将汤和,也治理过西兴河。
到明朝正德十六年( 1521),再次拓浚后的西兴河,替代古运河( 前河),担负起常州运河段主要的通航使命。经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后,明朝万历九年(1581),常州知府穆炜在西兴河南面又凿新河。之后运河水在土龙嘴处改道向新河,经广化桥(起初为石拱尉司桥,后因在广化门外,故称)流经明运河。西兴河成为城中河,运输功能渐退并淤塞。
至近代 1930年,根据常州运河委有关决议,以疏浚明运河所挖泥土,填塞进西兴河,待以后筑路。1949年以前西兴河仍可排水。1951年后市区所拆城墙后的泥土,用以填平并筑路,西兴河变身吊桥路,初成。只是最初仅为一条较窄的巷路,居民早晨提篮买菜时,分走巷道两边轻声交谈,仍清晰可闻。
西兴河,终完成了它水上交通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