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2024年专题>>地名与乡愁>>地名故事>>内容
毗陵驿,是江南运河的一个重要节点,位于常州钟楼区西直街南,在大运河岸的篦箕巷。毗陵(常州古名)驿,是仅次于金陵(南京古称)驿的大驿站。若仅以沿河岸论,当是江南运河的第一大驿。
毗陵驿为古代水陆交通枢纽。是古代传递公文,供差吏歇宿,换马处所。历史上,驿站于清代光绪九年(1883)最后一次复建,造有木牌楼、驿头门、挂号房、饭舍、货栈、马棚、兽医棚等。驿站内设有驿马56匹,船15艘,马夫34名,水夫82名,水手45名。可见驿站规模不小。
相应的,篦箕巷(以前叫花市街,后被乾隆赐改)周围,逐步有了饭馆、酒馆、茶馆、戏院、书场、浴室、客栈、货栈、当铺、水陆码头等。生意红火,通宵达旦,繁盛一时。当代(1987年)复建的大码头,篦梁灯火立坊,出处在此。
宋时,毗陵驿在跨越古运河(流经青果巷南边的那条)驿桥畔的荆溪会馆,也就是如今青果巷西,弋桥和商会桥岸边的那片绿地处。驿桥名字的来源在此。驿桥,又名天禧桥,弋桥。当今一些学者对今人把天禧桥和弋桥由一变两有不同看法,是有道理的。荆溪即古时宜兴,曾是古常州所辖。因为漕河由南运河(西蠡河)接通荆溪,荆溪有会馆于此,并曾为毗陵驿所用。南宋高宗赵构到金陵(南京)去,曾两次住于驿桥畔的毗陵驿,由此可窥当时驿馆盛况。
明洪武元年(1368),毗陵驿因为古河老水道,日渐衰微,由驿桥畔迁置于朝京门(原表场)附近。明正德十四年(1519),常州知府王教又将驿站迁至朝京门外百步,即篦箕巷一带码头。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南巡,地方官员均在此迎驾。民国时,驿馆改建成惠商堆栈,惠商商场。直至1987年,常州拓宽大运河,在毗陵驿码头原址,重建皇华亭,并在亭内立毗陵驿碑。运河岸边,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出处,终尘埃落定,又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