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2024年专题>>地名与乡愁>>地名故事>>内容
作为常州钟楼区一个古老的地名,新闸,顾名思义同河闸有关。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修订的《武进年鉴》记载:运河始于隋炀帝杨广大业年间,即公元605年,自京口(镇江)至余杭(杭州)穿渠八百里,运河自吕城三板桥,向东九十五里,至五牧七姑庙与无锡接界,为武进辖段。古时候建闸,以蓄上游之水,奔牛居其一,新闸、丁堰、戚墅堰,都分别设置有水闸。
这古文献清楚地描述,新闸是为了“蓄上游之水”起见而修建的,因为常州的地势也是西高东低,东面比较平缓,设置水闸之后,可以有效调节运河水位,便于航行等一切与河道有关的交通活动。而且,新闸水闸建起来后,古人又在闸的南岸开凿转河一条,并利用挖掘出来的大量土方,就近堆积成一个面积大约有10余亩地的高大土墩子,定名转水墩。后来,具体年代失考,在转水墩上还专门修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善庆寺,一说善庆寺是天宁寺的分寺。可以确定,因为开凿了运河并修建了水闸,所以才有了今天新闸这个地名,它最早起于隋唐时期,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
新闸的建制变迁,和常州地区所有地方一样,也显得十分复杂。清朝初年,新闸是个小村镇,跨越运河南北两岸,北岸为上塘,南岸为下塘,这是因为,古代阴阳学说认为,河之南属阴,阴则为下,反之河北为阳所以阳则为上,而新闸主要街道分布在南岸下塘,它沿着运河岸向西伸展,过白鹤桥再向南,形成一条隔河面对面的街道,但全长不过半华里。
清朝的时候,根据《武阳合志》记载,新闸属于武进县第一区怀北乡管辖,其中另一部分,则归第三区安东乡管辖。怀北乡当时下辖三都十七图,乡政府地址首设新闸镇,后来迁移到常州西门的同仁堂。安东乡下辖也是三个都,仅十四图,乡政府先是设在吕墅桥,后来迁移到王下村去了。民国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928年,县下属行政建制进行重大改革,废掉都和图,同时改为街、村、闾、邻。民国二十二年,又改成区、乡、保、甲四级建制,新闸分别属于武进县第四区管辖的怀东、怀西、庆阳三个乡的部分。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10月,区乡又再次作了调整,小乡合并成大乡,怀东怀西两个乡合并为武进直辖的景明乡,这个地名,是根据原怀北乡乡董苏景名的名字而来,乡政府地址仍然设在新闸镇,办公所在民众教育馆内,后来搬迁,迁移到西门芦墅桥一个小庵之内。1949年常州解放后,同年7月份新闸区人民政府建立起来,管辖十二个乡。新闸这个地名,从此锁定于现代区域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