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出台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华侨历史遗存的地方性法规 |
发布日期: 2024-11-18 来源:文体旅局 浏览次数: |
《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是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华侨历史遗存的地方性法规,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事件,让泉州风情万般的侨乡韵致和华侨建筑,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文旅的热点。 作为著名的侨乡,泉州承载着950万泉籍华侨华人的情感与记忆。回顾历史,泉州人有上千年的出国史。数不胜数的泉籍华侨在异国他乡努力拼搏,书写了一个个传奇。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华侨饮水思源,在他们心中,家乡的老厝就是根,厝在根就在。衣锦还乡、买田起厝是华侨在外打拼的动力,也是他们故土家园情结,也因为这样,以骑楼、闽南红砖大厝、中西合璧洋楼(番仔楼)、手巾寮、土楼、吊脚楼、石堡等为主要建筑类型,华侨建筑在泉州城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与此同时,在时间的长河中,也有不少泉州华侨回到故乡。归侨们带来了异域风物,形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比如,在鲤城常泰华侨新村、洛江双阳峇厘村和永春东关村等地,人们继续传承着异域美食。这些华侨建筑、归侨带回的风物、风俗,至今仍是泉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 在泉州人看来,华侨历史遗存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尤其是近现代华侨的生活、创业和奋斗以及参与国内革命、建设和改革等重要历史活动,不仅是泉州城市的宝贵资源,也是闽南文化与海外文化交流的时代见证,承载着海外游子的乡愁记忆和家国情怀。 多年来,以一座文化名城的自觉,泉州多措并举保护华侨历史遗存,为950万泉籍华侨华人守住故土深情,让子孙后代铭记这份乡情与自豪,同时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侨乡泉州的历史窗口。 统计显示,此前,泉州通过采用低冲击、微干扰的“绣花功夫”,修缮鲤城陈光纯故居、晋江梧林村胸怀祖国楼等160余处华侨历史建筑。同时,依托华侨古民居,建设永宁镇华侨历史纪念馆、披云灵光家国情故事馆等200多个精品乡村侨史馆和侨领馆。在此基础上,乘势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打造世遗保护利用典范城市,2023年11月,泉州印发实施《泉州市“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专项行动方案》,积极创建华侨建筑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今年9月26日,福建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报请批准的《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这意味着华侨建筑保护利用迎来更权威的法律准则,也迎来更光明的春天。(来源:泉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