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钟楼区行政审批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法治政府建设决策部署,积极担当作为,主动改革创新,围绕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现将我局2022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如下:
一、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一)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效能。一是推动“证照分离”,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施改革,持续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发力信息联通、审管联动、联合监管、联合惩戒及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减跑动次数,实现“四联四减”。改革惠及市场主体3381家,其中审批改备案1209家、实行告知承诺109家、优化审批服务2063家。二是深化电子证照集成运用。将户外广告“秒批秒办”业务延伸至基层,运用电子印章完成审批结果的认证;对全区市场主体电子营业执照实行应发尽发,并与市场监管局部门联动,推动“电子+监管”,既方便了企业管理和运作,也提高了监管效率。三是加强工作督促,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工作月报制度,对比许可监管效能,做好效能量化评估,对“证照分离”改革进展、运行成效、审批服务、审管联动、信息共享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实现“证照联动”小闭环、“审管联动”大闭环。
(二)打造智慧政务服务,提升服务能力。一是服务方式量身订造。根据板块实际进行试点分工,在新闸、五星街道试点“承诺办”审批服务,在邹区镇设置“跨省通办”专窗,在永红、荷花池街道试点“免证办”,北港街道依托“智慧北港数据港”,创新推出 “港港办”行政审批服务平台。二是积极探索智慧服务。在全市首个完成“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延续)”“娱乐场所延续”的“无感智办”,实现“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变更”和八个镇(街道)户外广告线上“秒批秒办”功能,探索“美容美发店”开业一件事全程线上办理。三是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根据市民生实事项目要求,指导基层对6个便民服务中心、10个便民服务站和25个“畅通办”便民服务点功能进行提升。152个事项下沉到镇(街道),完成约130人次“畅通办”专员的培训,网上政务服务地图完成并持续更新,三级大厅好差评全覆盖。
(三)优化企业服务手段,呵护企业成长。一是深化企业登记“全链通”服务,实现全流程6个环节“一个站点登录、一个流程办好”。企业开办平均用时0.51天,持续保持全市前列。开展企业注销“1+N”套餐办,营业执照和“N”张许可证注销联办,降低市场准出门槛。服务企业进行“歇业备案”,助企纾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二是重塑电力审批流程。实行500米及以下短距离电力工程接入免批方案,全区建设项目申请用电新装、增容等业扩接入的500米及以下短距离电力工程,免办建设工程规划、占(掘)路许可等行政审批手续,切实提高电力服务水平。三是实现“拿地即开工”,依托“清单+专班”服务模式,多部门通力合作,帮助企业同步取得“不动产登记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图审查合格书”“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提高审批效率。
(四)践行依法治区理念,提高法治水平。一是扎实做好“互联网+监管”工作,加大监管行为数据汇集,推动监管行为数据全覆盖,覆盖率达到87.46%,监管数据量突破3000条,动态报送监管动态、监管曝光信息121条,完成核查平台发出的风险预警线索并及时反馈结果。二是严格执行大厅日常巡查及通报制度,每日至少4次通报工作纪律,充分利用智能化系统管理,做好上下班打卡、请销假程序、及时请示汇报等有效举措,形成高效、严谨的常态化管理体系。强化窗口监督,严格规范窗口服务行为,尤其突出敏感时间段巡查提醒,对异常情况及时进行督促改正,强化行为规范,依规处理违纪行为。三是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围绕国家宪法日等相关节日活动,通过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户外大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营造出崇法守法的浓厚氛围,让全体党员干部把法治精神融入工作实践中,坚持依法办事,以实际工作成效贯彻人民意志、捍卫法治尊严。
二、存在问题
一是干部队伍素质的短板,导致依法行政的意识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重要性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三是行政执法监督的措施还不够有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一些配套的、管用的监管措施还不够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区行政审批局将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上下功夫。
一是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增强依法行政观念。继续加大对各种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和贯彻执行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法律宣传、法律知识讲座和培训工作,促进机关形成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
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坚持构成用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大监督考核力度,提高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
三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善公共服务方式,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