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桂坊的孙慎行和孙星衍 |
发布日期: 2024-11-18 来源:文体旅局 浏览次数: |
双桂坊是常州“高考”吉地。北宋乾德5年(967年),因为宋维、宋绛兄弚同登进士,常州知州把他们居住的这条街改名来贤坊。景祐元年(1034年),居住于此的丁宝臣、丁宗臣兄弟又同中进士,来贤坊更名为双桂坊。明万历23年(1595年),孙慎行殿试考中探花。清乾隆52年(1787年),孙慎行七世孙孙星衍考中榜眼。他们是本文的主角。孙慎行(1565年-1636年),明朝燕山忠愍侯之后,在这一支孙氏当中,还有明代前期非常著名的画家孙隆。孙慎行的外祖父常州人熟悉,叫唐荆川。孙慎行官至礼部尚书,因为红丸案的原因,只一年便辞官。红丸案是一起宫廷案件,概括而言就是刚刚即位的皇帝朱常洛服下红丸后离奇去世。案件牵连了包括孙慎行在内的很多人,孙慎行差一点被流放宁夏,因为魏忠贤失势才得以幸免。说到魏忠贤,诸位大概就知道,孙慎行是东林党人。红丸案和东林党至今都有争议,本文就不展开说了。崇祯八年(1635),孙慎行荐召入阁,没上任就去世了,被追赠太子太保、谥“文介”,也算极尽哀荣。孙慎行是官员、学者、书法家,早年的学术思想受唐荆川影响,著有《中庸慎独义》、《史左编》、《困思抄》、《玄晏斋集》等。他的生平被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记载在《明儒学案》当中,黄宗羲说:东林之学,泾阳(顾宪成)导其源,景逸(高攀龙)始入细,至先生(孙慎行)而集其成矣。在青果巷贞和堂有孙慎行行书碑《保合堂记》存世。 孙星衍(1753年-1818年),做过官,讲过学,被袁枚誉为天下奇才。之所以强调他被袁枚夸奖了,主要还是因为袁枚名气更大些。孙星衍在目录学家、校勘学和考据方面钻研得深,晚年主讲南京钟山书院、绍兴藤山书院。不过,孙星衍更像一个玩家,玩收藏玩图书的玩家。他曾在北京琉璃厂居住过,给古董商、书商们留下深刻印象,都说他丝毫没官架子。在买书买帖和鉴赏钟鼎碑碣石刻时,虽然他鉴赏力很高,眼力好,却仍然善于听取意见,不以学者姿态武断评说。遇到古书画,总要查明原委,金石文字,没有不考证清楚的。有的人搞收藏是为聚敛财富,他并不是这样,他是真正的收藏家。孙星衍在祠堂建了一座藏书楼,叫平津馆。在《孙氏祠堂书目序》中他这样说道:家大人少孤贫,好聚书,易衣物购之,积数柜。可见平津馆最终能成为藏书楼,是几十年的积累。他当官之后,书渐渐收集得多起来。有时候,他也会靠抄录或朋友代购来扩大自己的藏书规模。总之,他的钱基本花在买书和搞收藏上面。他去世前,拥有藏书三千余种(不是三千余册),其中很多是善本。他为自己的藏书编写了三部书目——《孙氏祠堂书目》、《平津馆鉴藏书籍记》和《廉石居藏书记》,这三部目录足以奠定孙星衍在清代目录版本学领域的地位。过去人家藏书,都有点传家的性质,而且传男不传女,一般做媳妇的连藏书楼都进不去。但孙星衍把自己的藏书用作教课时宗族子弟的教材,使它们不致沉睡祠堂,这种藏而致用的思想在当时是很难得的。孙星衍的妻子王采薇(1753年—1776年)是一位女诗人,孙星衍自认为写诗不及她。王采薇十九岁出嫁,三年后生下女儿阿灵,得病卒,究竟是阿灵还是王采薇得病卒,我不知道。孙星衍为亡妻建了长俪阁,将她的像置于其中祭祀,写过一些怀念的文章。妻子去世时孙星衍不足30岁,直到40岁时,祖母劝逼之下,他才纳侧室并晚年得子。孙星衍去世时,长子年仅7岁。不久后,家中藏书开始散佚。二十多年后,经历太平天国战乱,孙氏藏书散亡殆尽,昔日名扬一时的孙氏祠堂终为废墟。在常州,孙星衍与杨芳灿、洪亮吉、黄景仁齐名。常州曾有地名孙府弄,就是得名于孙家府第。 孙慎行和孙星衍故居今天还在双桂坊,双桂坊59号。故居为孙慎行于明末任职礼部时所建,现存明式船厅(原为穿堂)一楹,内有雕花月梁,明代木隔窗等。西首有开井,开井北建有清式花厅,面阔5间(清代改建),前有走廊、后为翻轩、花圃,植有紫藤等,为硬山式砖木结构。故居正厅为现存主体建筑,位于建筑群的西北侧。主厅建筑于清后期毁后重建,房地产由孙氏子孙世代继承并居住。故居的一部分房屋被后裔卖掉,余下的最后由孙养渊继承。20世纪80年代兴建广南大厦时,两孙故居长条形备弄被拆除,保留故居部分房屋、天井等故居北侧有小天井,布置假山、小桥、古井、石笋等各色小品。南侧天井较大,进深5.4米,与正厅同宽,天井东侧有南北向走廊,可通往副房东门。中间为长窗门,上部有套方样式棂花;次间上部为花窗,回字形框架,内圈无纹饰,内圈与外圈之间布冰裂纹。故居副房为船厅结构,原遗存雕花月梁及明代木隔窗,乃明代所建原屋。古井位于正厅后天井偏东处。如今,故居成为办公场所,在这里办公的单位包括常州市佛教协会、常州市道教协会、常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常州市天主教爱国会、常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常州市基督教协会和常州市民族团结促进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