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浅谈南大街
发布日期: 2024-11-18    来源:文体旅局  浏览次数: 
 

南大街指的是南大街商业街区,是一个区域,并不单指狭义的南大街(狭义的南大街只有一条路)。南大街是内容非常丰富的话题,这么丰富,所以只敢浅谈一下。但是浅谈不代表信口开河,而是尽可能表述得简洁、客观和清晰。

晚清时,常州最繁华的地段是“牌楼到鼓楼”。我猜测大概是从钟楼到双桂坊牌楼,因为据说清朝时大庙弄南口有鼓楼一座,民国后才改建为钟楼,而双桂坊过去是有牌坊的。为此我特意请教了张戬炜先生。张先生和我的猜测基本一致,他认为鼓楼应该说的是钟楼,并且明确了钟楼的位置是玉佩弄口,认为牌楼“牵强地理解,应该是双桂坊”。在这一段的南段,也就是今天北起延陵西路南至弋桥全长505米的道路,在明清时称做“大街”,今天则叫南大街,也就是狭义的南大街。南大街是绸土布和京广洋货(类似今天的百货业)的零售企业集中地,绝对的市中心,是常州最早具备现代城市中心特征的商业街。

南大街区域应该还包括千秋坊、织机坊……是不是觉得这地名陌生,其实千秋坊就是东大街,织机坊就是西大街。当然什么东大街西大街,你可能还感到陌生,不过把东西南北方位一固定你马上就能明白——这就是今天的延陵西路。东西南北街的街名是在上世纪20年代改定的,先是常州府衙前的府直街改成北大街,其他三条街分别依位置而得名。民国及之前的西大街,集中了嫁妆和木器,也就是置办结婚家当要来这里。北大街卖金银饰物和办公文具。青云坊到双桂坊之间,有好些手工作坊,商店并不那么集中。过去南大街区域知名的店,有且不限于德和衣庄、仁和绸布店、义大绸布店、南洋百货店、张煜记百货店、日新百货店,老天泰茶叶店、真老卜恒顺梳篦店、童宁远药店、瑞和泰南货店、老九昶皮箱店、凯旋电影院、大观园书场、百草堂梨膏糖、义隆素菜馆、几家鞋店、银楼、理发店等等。是不是其中有些店名熟悉,有些店名还见过?没错,古老的南大街,当然会有一些百年老店。

新中国成立后,南大街逐步建了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影剧公司等,有的是合并重建,有的是新建。其中的老新华书店,滋养了两代人,至今仍然被反复提起。

常州的第一条柏油马路就是南大街。青云坊的时装,双桂坊的美食,是南大街九十年代的小美好。尤其双桂坊的美食,岁月的滤镜使其成为艺术,这些美食被文学化,甚至会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流传下去。2001年起南大街进行了大规模改造,2005年1月南大街商业步行街竣工开街。步行街东西宽120米,南北长600米,集休闲、购物、餐饮、旅游、办公、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一二层为店铺,三层为美食街,地下一层为超市。这个步行街火爆了好些年。

我在常州图书馆偶然看见一张绘于1992年的南大街商业步行街效果图,设计师是沙春元教授,曾任常州市规划国土管理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兼常州市规划设计院院长。但图片的标题却是《正觉寺商业区方案》。后来从沙春元之子沙克勤处得知,南大街曾出土过一块石砖,上书正觉寺。原来南大街处曾经有一个正觉寺,从清朝的地图上看此处应该集中了几个寺庙祠堂。2001年之前,正觉寺还有一些建筑残存,2014年之前尚有“正觉寺巷”的地名。

据康熙《常州府志》记载,正觉寺建于唐开元年间,初名开元寺,唐朝大夫李遵舍宅为寺,寺内旧有铜模唐明皇像。宋朝的时候改名正觉寺。寺庙西边有陈公祠,是为纪念明朝兵部尚书陈洽而建,陈洽是《永乐大典》的总纂陈济的弟弟。有一首名为《正觉寺晚归》的诗,元人萨都剌(公元1272年或1300年-1355年)所作,写道:粥鼓声已罢,日暮掩柴扉,送客月在地,出山云满衣。灯明闻犬吠,松暗见萤飞,深夜长廊静,多应独自归。诗中的正觉寺,在常州府治南二里,正是南大街的这座寺庙。粥鼓声响过后,众僧将要吃晚饭,此时是日暮时分,寺门已经掩上。这寺庙的门是“柴扉”,可见在元朝时候,正觉寺是简陋的。长老送诗人出寺,月光洒向大地,人就像在云朵中穿行。这大概是诗人夸张的修辞,因为这里没有山,或许有个土丘,人民公园原先是有土丘的,即使有土丘也不会产生“云满衣”的景象。不过这都不要紧,“灯明闻犬吠,松暗见萤飞,深夜长廊静,多应独自归”,诗人要描绘的是静,是意境。

80年代生活在正觉寺弄的人,还记得弄口的双桂茶馆,老虎灶带盆汤,是普通老百姓吃茶和洗浴的地方。现在的南大街,正经历又一轮的提升改造。有人对这样的提升不以为然,有人认为只有恢复往昔的热闹才算成功。还有人认为,再也回不到过去了。不过,既然这篇文章你已经读到这里,说明读过了《正觉寺晚归》这首诗,知道南大街这一片曾经多么静谧有禅意。所以,我想,无论是什么样的昔日,静谧也好热闹也罢,终究属于过去。再如何,向前走,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