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新旧两座桥
发布日期: 2024-12-03    来源:文体旅局  浏览次数: 
 

某天我经过陈渡路上的陈渡桥时,注意到不远处的老陈渡桥。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经常骑着自行车从花园新村去到常州技术师范学院(现名江苏理工学院),都经此桥。今天这座双向车道的水泥桥被称为“老陈渡桥”,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其实也并不是很老。如今该桥已不通车,仅供人和自行车通行。汽车在不远处的新陈渡桥上面行驶,新陈渡桥是一座混凝土公路桥。

必须说明一点,如今相邻的两座横跨南运河的陈渡桥,所在位置都不是唐荆川所建陈渡桥的原址。唐荆川为纪念他的老师陈渡先生而建的陈渡桥,也就是明朝的陈渡桥,因为年代久远早已消失。但是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原址进行了重建,重建的桥为单孔拱形高桥,东西两边各90多级台阶,桥的东南、西北、西南分别建有码头,两处为货运码头,一处为客运码头,轮船直通到常州市中心。我在网上读到一段话,是对这座拱形高桥的描述,“站在桥上晴天朝东南方向看,可以看到无锡的二座山,可见桥有多高了吧”。大约在1973年,为了拓宽南运河,石拱桥被拆。不过,古陈渡桥的形象如今还能在常临币上看见。常临币是抗战时期流通于常州地方的一种代用币,由店铺、商会等非国家金融机构发行,仅限于所在乡镇或店铺流通使用,流通时间很短。

在常州,新旧桥并存有好几处,比如在上一篇推文里提到的万福桥。在新旧桥并存的桥当中,名气最大的不是陈渡桥不是万福桥,而是广济桥,又称西仓桥。新的西仓桥位于原址,也就是古运河西门段。老西仓桥在东坡公园内,因为1986年的运河拓宽,它被移建至公园,并且由南北向改为了东西向。

广济桥始建于明正统12年(1447),比陈渡桥更古老。最初广济桥是木梁桥,后来,用今人擅用的话来讲,叫做“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完成了历史使命”,所以在明成化17年(1481),新建为三孔石拱桥。当时在任的知府叫孙仁,应该是一位喜欢搞基建的地方官,他不仅造了雄伟的广济桥,还把常州的城墙重修得雄伟壮丽。我在网上查了查孙仁其人,他的官声似乎还不错。

在1567年和1718年,广济桥进行了重修。今天所见的东坡公园里的广济桥,应该基本就是1718重修后的样子。从照片上看,移建后的广济桥与之前广济桥差别最大处在于桥墩,原本桥墩较高,以利行船。另外一个差别,原本在桥顶两侧有横额楷书石刻“武进县广济桥”字样,现在只有“广济桥”三个字了。为什么广济桥有了西仓桥这个俗称呢?因为西仓桥南有个水次仓,水次仓是靠近运河以接运漕粮的粮仓。明正统5年(1440),朝廷在武进怀南乡运河南建西仓,在阳湖东直乡运河南建东仓。这两个水次仓都比较大,各有两百余间,并且配有一名县丞做专职的管理工作。清顺治、康熙、同治年间,西仓库曾做过整修扩建。在清光绪年间,西仓的记载可查:有仓八栋,分列两侧,设有区门及东西侧厢。仓前有仓神庙、照壁,内设公事所、仓厅、官厅。

民国早期,西仓库曾作为武进县田赋粮食管理处的仓库。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里改称为中央粮库常州分库,后并入中国粮食公司常州分公司,上世纪50 年代末改为常州第二粮库。如今此地是一个叫做璞丽湾的居民小区。有一条道路的名称算是为西仓留下了一点记录,这条路叫大仓路,直对西仓桥。让我们重回明正统5年,水次仓建成之时。在距离两仓不远的地方,都建了桥,分别叫广济桥和通济桥,俗称西仓桥和东仓桥。东仓桥在1966年9月8日早晨倒塌,网上可阅读到亲历者的记录,此处不做赘述。东仓桥今已无存。旧日西仓桥是很精神的,它是三孔连拱式石桥,是常州市区古代石拱桥中孔跨径最大的桥,其拱券高敞,薄拱薄墩,高大雄伟,非常漂亮。旧日西仓桥是很精神的,因为常州老西门一带很精神。从明清时期直到民国时期,常州的豆米业和木业主要集中在西门。西仓桥位于大运河与米市河、豆市河交汇地附近,这里商贸聚集,白天千帆竞发,夜晚泊船绵延。桥两岸一边是西仓街、三堡街,一边是西直街,繁华,相当繁华。据说在离西仓桥不远的地方,曾经有过一座始建于明朝的大王庙,庙里供奉的是龙王——龙王护佑船户们在江河湖海上平平安安。老西仓桥(广济桥)在东坡公园里算是安定了,但是原址处的西仓桥,是建了又建的。1986年,重建了跨运河的桥,是为钢筋桥身,木板铺就桥面,乃一座步行桥。这座步行桥如今还有很多人能回忆得出,骑自行车的人需要提拎着自行车上下桥,踩在木板桥面上发出的哐当声音能疗愈寂寞,透过桥面木板间的缝隙能看见运河之水的流淌。

2019年5月26日再度重建的西仓桥通车,桥长149米,主桥为三跨变高连续梁,引桥为等高箱梁。主桥两侧设置2.5米宽的下沉式人行道,人行道顶部为廊道形式,主桥两端人行道与地面辅道采用楼梯衔接。模样有那么一点古色古香,因为它有了新的身份:处于中国大运河常州城区段历史风貌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