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区司法所:这支银发调解队伍有两下子! |
发布日期: 2024-06-26 来源:司法局 浏览次数: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活跃着一支由“银发调解员”组成的人民调解服务队伍。他们退休后,积极发挥余热,化身为“和事佬”“老娘舅”“常阿姐”,用专业与热心调解纠纷,用智慧与法律维护和谐,用真诚与爱心服务群众。 多交的12年电费解决了。 今年3月,左某发现银行卡每月有两笔电费的扣费记录,通过供电所细查,居然已为邻居吴某“代缴”电费长达12年。对于这一“乌龙事件”,左某表示希望能退还多交的电费,吴某认为是供电所的责任与己无关,供电所则提供了相关证据表明由银行代扣的账号、户号都没有问题,建议由司法所调解此事。 “用电交费天经地义,该交多少就应该交多少。”“大家门对门守望相助几十年了,小问题闹成大矛盾不值得!”退休前,吴宝珍曾在镇政府从事民政工作,退休后还担任了钟楼区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审员,法律知识和群众工作经验丰富。为查清事实,吴宝珍与供电所会计一起花了2天时间,清理了两家2013以来100多张电费交费单,最终确认左某“替”吴某交了2800余元电费。在调解过程中,吴宝珍两次上门摆事实、讲道理、释法律,促成双方意见最终达成了一致。调解协议签订当天,吴某将2800元现金交给左某时,左某也表示自己确实疏忽大意,执意只收2600元。 33年纠纷一朝解。 实在太感谢“邹和民情工作室”的调解员,帮助我们解决了30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2023年12月23日,刘老伯在案件回访中再次由衷地向民情工作室调解员潘美方道谢。刘老伯因家门前场地是另一位当事人的自留地因而产生纠纷达33年之久,经村委多次协调沟通无果,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刘老伯找到邹区司法所想通过人民调解看看能不能解决问题。 潘美方接到调解任务后,并没有急于开展当事人的调解工作,她分别找到双方当事人的亲属、邻居、属地村委,侧面了解双方的矛盾情况,先从这些亲属着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双方亲属对此事的解决有了一致意见之后,带着双方亲属与当事人一起,经过几轮的沟通调解,终于对自留地出让达成共识,顺利解决了这桩历时三十多年的邻里纠纷。“‘银发调解员’声望高、群众基础好,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具有先天的经验优势、威望优势,是有效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银发动能’。”邹区司法所所长王超认为,他们明辨是非、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有助于当事人打开心结,消除对立情绪,最终达成和解。 活到老学到老才能做得更好。 劳动争议、民间借贷、婚姻财产、邻里纠纷……基层调解类型纷繁,为了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他们刻苦钻研业务,不仅系统学习人民调解法,还反复研读民法典,并通过报刊、书籍、新媒体等渠道,多方了解人民调解的优秀做法、经典案例,在具体案件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灵活采取法理情结合的方式,持续提高人民调解水平,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为进一步提升凝聚力和影响力,邹区司法所依托“一站式”矛盾调处中心,把懂法律、善协调、会调解的优秀人员纳入调解员人才库,畅通基层矛盾调解渠道。同时推进镇村联动,多部门协作,统筹21个村社区调解委员会,157名网格员,161名法律明白人,融合派出所、法庭、人社等5支条线调解队伍,对接3家律所25名村居法律顾问,将分散的“多支队伍”集聚为“一个中心”,全口径解决群众矛盾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