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钟楼区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 2024-04-26    来源:工信局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更好助力全市“532”发展战略和我区“中轴枢纽支点、都市智造高地、运河文创名区、生态宜居家园”目标定位实施,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14号)、《省政府关于加快统筹推进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22〕44号)、《市政府关于深化数字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常政发〔2022〕82号),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立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大数据驱动的政务信息化服务新模式,推动信息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促进政务信息共享共用和业务流程协同再造。大力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加速数字政府建设,完善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成“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区。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数字政府顶层设计更加完善,数字政府统筹协调机制更加健全,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安全保障、制度规则、数据资源、平台支撑等数字政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和行政办公“一网协同”水平有较大提升。建成区、镇(街道)两级城运中心;完成区级政务云平台、电子政务外网、关键技术支撑应用建设;增强政务服务、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大数据决策支持效果初步体现;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主导产业效果明显;数字政府重点应用项目成功试运行。

二、建立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务体系

(一)强化“一网通办”便民惠企实效

持续推进“一网通办”智慧政务服务,打造“钟楼事 衷心办”政务服务品牌。改版江苏政务服务网钟楼旗舰店,优化页面功能布局,整合各类综合服务应用入口,构建直观易懂、场景清新、流程高效的网办平台。持续推进“一件事”改革,围绕企业经营发展全链条和个人生活服务体系,整合关联事项,打造套餐式、主题式服务。优化迭代服务模式,加大统一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等推广使用力度,进一步拓展“智能导办”“秒批秒办”“无感智办”“免证办”“异地办”等应用场景的广度和深度,提供更多样化、便利化、人性化的政务服务。

(二)推进“一网统管”智治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区、镇(街道)两级城运中心建设,重点围绕城市治理、社会治理、安全治理、经济治理四大领域应用场景,构建“观全面、管到位、防见效”的智治体系,实现治理数据一屏展示分析、重点领域动态监测预警、重大事件一体联动指挥。研发融合智治平台,高效复用市级统建基座,汇聚重点治理领域业务系统,以“城市管理系统”“民政智慧监管系统”“重点项目综合管理系统”等应用为支柱,推进跨场景、跨领域、跨层级数据融合交互和业务高效协同。

(三)提升“一网协同”政务运行效率

依托钟楼区一体化智能联合办公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服务决策、服务发展、服务落实”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广“无纸化”办公模式,细化办文、办会、办事流程,优化非涉密公文制发流转、会议组织管理、督查督办、信息报送、政务公开、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功能模块,推动机关内部业务“网上办”“掌上办”,有效提升政令传达、信息沟通、业务协同的效率及规范化水平。加强资源整合共享,推动办公业务系统横向、纵向对接融合,形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平台体系,减少信息孤岛,加强信息交互和有效利用。提升辅助决策能力,打造“辅政智能工具箱”,拓展动态监测、统计分析、趋势研判、效果评估、风险防控等应用,发挥“智慧外脑”作用,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优化完善“互联网+监管”全流程数字化运行机制,促成目标精准、讲求实效、穿透性强的新督查模式,提升督查效能,保障政令畅通。

三、筑牢坚实有力的数字支撑体系

(一)加强政务云平台保障支撑

遵循“统筹集约、协同高效、安全可靠”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区级政务云平台一体化建设管理。加快推进全区各类新建非涉密信息系统全量上云,稳步推进原有业务系统的迁移上云,实现“上云为原则,不上云为例外”。持续提升区级云平台承载能力,加强云资源的科学分配、合理调度,全面优化云资源申请、使用、停用等流程,提升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能,为全区政务信息系统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计算、存储等云服务。加强区级政务云容灾备份建设,建立可靠的容灾备份体系和容灾管理应急保障机制,确保核心业务系统关键数据快速恢复和稳定运行。

(二)加强网络平台效能支撑

以“双链路、高带宽、负载均衡、安全可靠”为基础,不断优化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管理。加快推进业务专网归并整合,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推动各类非涉密政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迁移整合,实现“应归尽归”, 新建续建非涉密业务应用统一部署至电子政务外网。持续优化电子政务外网服务功能,完善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电子政务外网网络承载能力、网络层次结构、网络设备性能、网络联通速率,为全区各单位提供更高速、稳定、安全的政务网络环境,充分支撑政务服务、行政执法、视频监控、视频会议、应急指挥等业务需求。

(三)加强“数字钟楼”指挥中心协同支撑

建设覆盖全区的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有效掌握全区的综合运行态势,着力破解各部门之间“信息孤岛”问题,提高业务效率和协作联动能力。打造新型“数字钟楼”运行监测和指挥中枢,达到“一图全面感知、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目标,实现全区运行态势监测、辅助决策分析、统一指挥调度等服务。

(四)加强重点共性应用底座支撑

以“统一接入、充分赋能、高效利用”为导向,有力推动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物联感知等重点公用组件的基层场景应用。加强统一接入管理,加大信息化项目清理整合力度,加快推进区级信息系统及业务APP统一接入市数字政府统一登录门户信息系统和“常治慧”APP,为建好数字底座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加强数据汇聚能力,提升基层数据推送质量和效率,加快推动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电子证照、视频监控等基础信息归集,为统建公用组件库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四、织密稳定可靠的数据安全体系

(一)落实数据安全责任

严格落实《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强化数据安全意识,坚持把数据安全贯穿于大数据工作全过程。建立权责清晰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各板块、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形成联动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面摸排区级政务数据资产情况,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建立数据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数据安全防护责任落实到位。加强企业参与数字政府建设的规范管理,严格签订保密协议,明确数据安全责任,杜绝违规访问、使用、泄露政务数据。

(二)强化网络安全管理

不断提升网络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安全、高效运转。持续加大网络安全主动防控力度,强化动态监测、漏洞扫描、安全加固等措施,全区政务信息系统定期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风险测评或渗透测试,确保风险提升预警、漏洞及时修复、隐患有效根除。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信息共享、风险研判和常态化应急演练机制,持续开展“网安”“护网”行动和攻防演练活动,提升全区网络安全空间治理水平与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调度能力,构建“多维联动、立体防护”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三)提升技术防护能力

综合应用先进、成熟的网络安全设备、软件、技术,强化安全、可控、可信的网络安全技术防护能力。迭代升级态势感知平台,拓展监测范围和深度,优化整体运行监控、入侵行为定位、行为分析建模、威胁情报管理、终端管控等功能,完善智能预警、纵深防御、精准管控的防护体系。加大网络安全服务投入,信息化项目建设运维与安全防护同步设计、同步部署、同步升级,引入专业技术团队深度参与安全策略配置、安全巡检、风险评估、应急演练、数据治理等工作,全面提升网络安全、云安全、数据安全等多维度防护能力。

四、打造开放健康的数字生态体系

(一)加强数据汇聚治理

深入开展数据汇聚治理专项行动,强化数据资源统筹管理能力。加强数据源头管理,定期开展政务信息系统普查,摸清数据资源底数,完善政务数据资源清单,推动数据全量汇聚、及时更新。优化数据归集质量,按照“一数一源、多源核验”的原则,健全数据采集、存储、维护、清理机制,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提高政务数据资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探索数据深度治理,结合业务实际应用和数据特点,实施数据整合、转换、清洗、扩展、脱敏、模型管理等技术处理,拓展数据资源使用维度,实现数据资产增值。

(二)推进数据高效共享

深入推进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建设,强化数据资源交互流通能力。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编制实施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按照“谁主管、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更新周期、共享条件、脱敏要求、开放范围等要素,规范数据资源供给管理。优化区级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丰富目录展示、资源查询、供需对接、交换审批、评价反馈等功能,提供“一站式”数据服务,实现数据供需有效匹配、数据资源规范流通。推进数据资源跨层级、跨领域共享,纵向对接省、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打通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社会信用、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接口,做好省、市回流数据的接收、整理;横向对接各类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信息系统,协调调用教育、社保、交通、医疗、水电气等行业数据,不断扩展区级数据资源池储备。

(三)深化数据开放利用

深入推进数据开放和创新应用,以“数用”倒推“数聚”“数治”“数管”,形成“应用—提升—再应用”的良性循环。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安全有序开放,根据国家、省、市政务数据开放标准,建立健全公共数据分类分级开放机制,编制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目录清单,提升数据资源使用效益。推动政务数据资源深度开发,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在社会治理、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充分释放数据资源价值,形成一批典型数据开发利用场景。鼓励社会主体开展数据创新应用,在保证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主体深度参与数据资源开发,为政府治理、民生服务、城市安全、经济发展等提供基于数据挖掘的实用产品和解决方案。

五、构建普惠包容的数字社会体系

(一)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搭建“数字经济+”应用场景,高质量推进“数字经济先导区”建设。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实施“一三六”工程,结合钟楼区产业特色和重点发展方向,分行业、分层次推进“智改数转”诊断服务,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核心业务能力向云端迁移,打造更多智能车间(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构建数字经济支撑服务体系,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泛在连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二)培育特色大数据产业集群

以省级大数据产业园为核心承载,坚持“以云汇数、以数引企、以企兴产、以产聚人”发展模式,聚焦大数据大产业细分领域,培育优质大数据产业生态。深化行业专有云建设,以“建云纳管”“共建共享”的方式敏捷部署多元化应用、汇聚多维度数据,促进数字产业集聚;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为支撑,发挥“卫生健康云”虹吸效应,吸引医疗大数据平台、AI医疗器械企业落户;以国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体验验证中心为支撑,优化提升“常州工业云”底座功能,进一步建设完善微亿“智能制造数据中台”、智云天工“超级虚拟工厂业务中台”等多个中台,充分赋能传统产业。壮大数字经济产业链,从补链、扩链、强链的角度引进产业链条上具有支撑力、影响力的好项目,支持链主企业打通供应链、价值链,形成链条完整、体系健全、优势俱佳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推进信创产业发展,以信创先导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加速信息安全类企业落地,培育国产自主可控产业链和产业生态。

(三)探索公共服务数字应用

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加强数字教育建设,统筹各级教育信息化资源,加强钟楼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丰富钟楼教育一体化服务平台功能模块,完善区域教育数字教学、数字学习、数字管理、数字生活、数字文化等内涵建设。加强数字交通建设,依托省市区统一交通基础数据平台,全面提升综合运输管理部门业务协调能力、运行效率、服务水平;推进“互联网+出行”发展,整合各类出行信息,提供出行路径规划、出租召车、出行信息交互等综合化交通信息服务。加强数字文旅建设,推进文旅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构建文旅主题信息资源库,加强文化旅游大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加强数字医疗建设,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数据汇聚、业务办理和决策支撑;深化区域医联体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六、构建扎实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板块、各部门要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履行数字政府建设主体责任,谋划落实好数字政府建设各项任务。建立区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相关分管区领导担任副组长,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推动。各板块、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按照“统一管理、各负其责、协同高效”的原则,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试行首席数据官(CDO)制度,设立政府及部门首席数据官,由分管区领导担任区政府首席数据官,明确首席数据官的组织体系、职责范围,提升数据资源管理领导力、决策力、协同力和执行力,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数据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各单位要进一步增强数字化履职能力,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切实加强全区数字政府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推动力度。

(二)规范项目管理

完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办法,加强项目“规划设计-建设改造-竣工验收-上线运行-下线停用”全生命周期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联合会审、审计验收、绩效评估、动态调整等项目建设管理机制,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信息化项目管理水平和应用成效,确保项目符合“需求牵引、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原则性要求。

(三)强化资金保障

强化财政引导作用,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效应,优先培育和支持一批数字政府建设重点项目。拓宽资金供给渠道,探索多元投资机制,加强政企合作、政银合作,积极争取各类专项资金。规范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加强预算编制、资金拨付、政府采购监管,切实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

(四)加强人才支撑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数字政府建设人才引育体系,吸引和择优选用专业化人才,着力培养一支讲政治、懂业务、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提升干部数字素养,将数字政府建设列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学习培训内容,持续提升干部队伍数字思维、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创新数字政府建设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建设一支讲政治、懂业务、精技术的复合型干部队伍。建立决策咨询机制,探索成立数字政府建设专家委员会,构建多元化智库咨询体系。畅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之间人才流动渠道,加速数字人才资源共享,制定数字技术领域人才职称评价标准。

(五)注重实效评估

建立完善数字政府建设评估机制,树立正确评估导向,重点分析和考核统筹管理、项目建设、数据共享开放、安全保障、应用成效等方面情况,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作为各板块、各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监督评价,提高数字政府建设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程度,不断提升数字政府应用效能和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