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两会动态 两会听我说 为民办实事 两会影像
 
“言值”担当!10位政协委员发言亮点纷呈
发布日期: 2024-01-10    来源:宣传部  浏览次数: 
 

1月9日上午,政协常州市钟楼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10位政协委员走上发言台,以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为全面深化长三角一流现代化城区建设,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凝聚共识、贡献力量。

区委书记沈东,区长李超鲲,区领导冯素俊、邹源、王旭锋、胡金芳、王行杰、徐旭东、黄勇、徐亦波、李方平、朱亚林出席会议。

为构建钟楼区人才聚集的“强磁场”,形成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的良性循环,促进高端创新人才“引育留”,助推钟楼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首先强化人才政策,促进企业高端技术人才引进和稳定,打造优越的引才环境,构建合理留才体系。其次重构市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再是建立校企人才流动机制,促进科技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合理流动。

加快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将是我们今后文化工作的一个重点。为此建议:一是高举国家运河文化公园的旗号,在常州率先提出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将成为领先各区的一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常州具有现显的标识性意义。二是挖掘钟楼辨识的独特文化符号,重点梳理江南运河的文化呈现,展示有吴地特色的吴事、吴俗、吴语和吴趣,讲好钟楼故事。三是策划富有活力的区域文旅形态,梳理大观缆运、篦梁灯火、文亨穿月等人文风景,诠释内涵,表达特色,呈现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产业化形态。

钟楼拥有独特区位优势,作为展会的举办区,将吸引大量的参观者和媒体的关注,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此建议:一是规划和选址改扩建主展馆,依托现有设施或闲置场地,升级配套设施。二是规划和筹办行业会展和活动,打造区域会展品牌,加强与国际知名会展专业组织的联络。三是规划和培育市场化会展主体,逐渐培育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中型展会,进一步提升钟楼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规划和培养专业展会人才,发挥钟楼职业教育资源优势,进一步推进展会教育的国际化合作办学和本土化就业,以全方位、高层次更好地服务展会经济。

结合钟楼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教育环境,打造“法律护苗向阳成长”的公共法律服务模式。为此建议:实现法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三结合,编写贴近青少年年龄特点的普法课程,组建一支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志愿队,打造沉浸式普法体验区、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区、“阳光少年大讲堂”等阵地。打出自我成长与家校共育组合拳,及时向家长、教师、朋友、医生等主动反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责。倡导筑牢舆论与精准服务齐发力,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以有力的行动作为最好的舆论引导宣传方式,让家庭—学校—社会形成闭环。

该如何加快推进、深化钟楼区医联体改革,如何提升全区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为此建议:建立市、区两级协同机制,加强对医疗资源整合的监管和评估,建立健全监测机制,推动医疗资源整合的深入开展。提供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通过公正公开的考核体系,促使医疗机构增强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整体医疗质量和效率。加大对镇卫生院、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支持力度,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衔接,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对基层医疗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支持,提升基层医疗人员的综合能力。

钟楼区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急需大量高技能产业工人,应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方面作出新的努力,尽快建成“技能钟楼”。首先,营造适宜技能人才的城市氛围和文化土壤,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丰富“技能钟楼”元素,举办技能人才进校园、技能巡回展、高技能人才专场招聘会和成果展演、龙城工匠宣讲等活动。其次,以学院作为培训成果推广的载体和平台,建设工匠学院分院,形成工匠学院体系。再者,激励企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强化奖补制度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数字化培训的奖补,培养一大批数字工匠。

加快促进数字技术与城市安全生产治理深度融合是钟楼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此建议,首先,整合系统,推进城市运行风险要素信息的“一图汇聚”,实现城市安全风险态势“一屏统观”。其次,健全完善应急救援体系,采取“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志愿服务”的方式,形成区镇村“三级联动”,全面构建上下指挥顺畅、左右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新格局,积极推动智慧平台系统建设。再者,整合力量,通过大数据整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确保救援时能精确调配及时到位。

针对有效促进全区营商环境再提升,为此建议:政策环境方面,政策制定上从“政府端菜”转向“企业点菜”,政策宣传上充分发挥官网、政务app、公众号等主要阵地作用,政策落实上探索推行“政策链长制”。市场环境方面,健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修复机制,搭建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要与各类金融服务平台有效对接。在政务环境方面,推动部门间政务数据共享,注重保持惠企纾困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法治环境方面,深入挖掘并精准匹配企业法律服务需求,推进企业合规建设。人文环境方面,专注“市场需求——针对创新——实现盈利”的健康发展路径,完善落实人才税收优惠政策。

聚焦 “老西门”片区更新改造,为此建议:一是完善具体政策规范。出台城市更新相关办法、指引、操作规程;完善土地政策,探索土地出让金返还、容积率增补和土地划拨、配套设施平衡等支持政策;增强财税支持,研究盘活低效闲置资产的政策激励措施。二是理顺利益主体权责关系。推动老西门片区更新的统一管理、规范运作,在更新单元内搭建多元主体政府、居民、实施主体利益共商平台。三是构建多元参与更新机制。引入城市“合伙人”机制,鼓励不动产产权人自筹资金用于更新改造;按照街区、园区、居民区等多个类别将老西门片区划分为多个更新单元,设计符合单元特色的更新方案,推动差异化的城市更新行动。

住宅小区的物业纠纷多、物业费收缴难、业主委员会被投诉多等老问题,仍是多年来社区治理中的难点问题。为此,重点建议:首先是“化”,化解物业服务纠纷,针对物业纠纷多、收费难等问题,采取事前调解、司法助力、行政监管的组合拳。其次是“合”,形成齐抓共管、同频共振、多方参与、协商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再次是“解”,即分类解题,探索多样化的物业管理模式:如针对旧改小区、安置小区等街道托底管理小区,建议逐步向市场化物业管理转型,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安置房办证,引导业主协商确定小区管理模式。再如,推行“信托制”物业管理模式,以重构信任关系、创新财务制度、完善监督机制,打造基层党组织、小区业主、物业企业“三元共治”的物业管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