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动态>>司法局>>内容
当法治邂逅“非遗”,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近年来,常州市钟楼区立足本地特色,以“法治+非遗”为主线丰富普法载体,深入挖掘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法治元素,探索法治文化与非遗文化的有机融合,不仅激发了蕴藏在以非遗传承人为代表的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形成普法工作强大合力,还使普法宣传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非遗+法治”双向奔赴,碰撞出别样的“火花”。法治与非遗的渊源由来已久,一系列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长期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法治宣传教育新载体。钟楼区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讲”好钟楼法治好故事,非遗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载体。钟楼区司法局进一步发挥司法行政职能,积极为非遗文化保护提供法律服务,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将法治文化与非遗进行有机融合,为传承非遗与弘扬新时代法治精神找到一个契合点,给非遗作品赋予法治内涵,让群众在欣赏非遗文化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精神的熏陶,实现了“灌溉式”普法模式逐渐向艺术感染、精神浸润、人文渗透的“交互式”转变,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创作和推广,使法治宣传与非遗传承碰撞出新的活力。
“非遗+法治”深入融合,解码普法新的路径。“非遗+法治”闯出了一条普法宣传新路径,不仅让非遗更“活”,也让法治宣传更“火”。近年来,钟楼区各部门积极推进法治与非遗的深度融合,法治文化正在与传统文化的共融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南大街司法所联合区司法局、区检察院、双桂坊社区在西瀛里明城墙开展“平安商圈 非遗法韵”宣传活动,非遗法治作品征集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居民们积极参与法律知识互动;北港街道妇联发起“伊家人·幸福+”女性权益保护黄丝带行动,女性员工们一起参与法治宣传主题的“非遗烙画”制作,真实生动的烙画画面,魅力动人的职场妈妈场景,传达了女性“家庭和职场”完美平衡的理念;西林司法所邀请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常州开放大学社区教育特聘教授郑建嵘老师举办“以刀代笔,竹刻法典”活动,带领群众在非遗项目——常州留青竹刻中了解民法典。
“非遗+法治”主线延长,不断拓宽普法半径。钟楼区以大运河文化带为主线,挖掘运河沿线的传统工艺、餐饮文化、传说故事、名人逸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法治元素,持续扩大普法的辐射效应。钟楼区还不断丰富展示形式,以文艺汇演为契机,将法治文艺演出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在动与静之间,将法治好故事讲得精彩、传得深远,让法治的舞台呈现更多的元素和符号,钟楼特色法治文化品牌效应持续彰显。台下人山人海,群众在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同时,感受到国风和法律实现跨时代的碰撞,法治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营造了深厚的法治氛围,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素养。
过去,法治护航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如今,非遗助力法治的传播与弘扬;未来,发生在钟楼的法治故事会继续通过非遗作品被不断演绎,法治精神也将与非遗一道世代传承。